城市规划第1---4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城市的概念
1.人口规模 2人口密度 3.行政地位和行政中心 4.职业构成 5.城市设施 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
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世纪城市内外 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我国设置镇标准——正式颁布1984年
1、城市标准
A.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B . 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 国家机关所在地,或者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资集 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 的,可设市的建制。
1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
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
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
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 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
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
香港高密度发展经验:建筑物的外围环境:良好的规划与设计,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
到淡水供应等。 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组织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 化中心的城市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类型: ◆中心市区衰落,郊区迅猛发展;
◆中心市区停滞,郊区急速发展;
◆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
共同点:郊区在发展
后果:直接后果;间接后果:
因素: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
4 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
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 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 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主要内容提要
★ 城市的形成 ★ 中外城市的发展 ★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定义
1、什么是城市
– 城市 = 城+市 ≠ 城+市
反映城市的变迁
– 城市与乡村
2、城市的形成
– 聚居与原始聚落
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
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
城市规划原理
班级:2010年级环境科学 2010年级地理科学
主讲教师:朱志玲
一、序 言
1、城市规划课程内容体系(教材体系)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社会、经 济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 人们的审美观点、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 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
2、如何学好城市规划
第一讲
城市、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传统方式转变的过 程;
2.城市化涉及的含义
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
增大;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过程;
3、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从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空间,建筑科技,交通管理,大型物业发展, 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育。
建筑物的内部环境:大厦管理,大厦设计,行人电梯及升降机
广州市
上海南京路——稠密而庞大的人群
2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 城乡结合部。
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 2)工业的扩展 3)住宅的扩展
城市的特征:
– 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 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 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第二节 城市化 一.概念:
1.定义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人口、财富、技术、服务集聚的过程;
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
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 商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的形成
1.防御说: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
2.私有制说:
3.阶级说: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
当今世界巨大城市带:
英格兰 都市带
西北欧 都市带
五大湖沿 岸都市带
日本太平洋 沿岸都市带
沪宁杭 都市带
美国东北 部都市带
世界六大城市带(群)
(1)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
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大都市区为核心
(2)英国英格兰大城市带
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 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和众多小城镇
2、镇 (1984年民政部)
A.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B. 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城镇落户、
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设镇,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 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可设镇。 C.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边远地区和山区,设镇可适当放宽。 D.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 自理口粮人口两项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的建制。
特征(条件): ◆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门户位置 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
二、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
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 易而退,各得其所”。
英文: 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
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 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
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 用是在 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 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住宅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两种。
3 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缓冲地带 城市化特征: 1)土地利用集约化
– 农作物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 – 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 – 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
2)产业结构高级化 3)城市网络化
农业区位论
原因:
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 低廉的土地价格 产业结构调整 交通通讯设施的高度发展
后果:两种观点:
— 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城市财政危机,城市
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增多。
— 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
城市职能更新,经济基础转换。
动力:产业结构调整,
交通通信技术高度发展,
中小城市良好居住环境吸引。
图例
106
广 清
高 速
广 国
新 花
广
道
从
路
公
路
同
沙 和
太
路
路
路
汕
广
速 广佛高
环
城 路 广佛
高
速
环
城
东
风
路
中
山
路
芳
江
工
村
业
南
大
大
大
道
道
高
广 州 大 道
速 广
深 广
高
速
园
环
中
黄
华 埔
山
大
路
南
大
道
快
道城
速
广
干
高
线 速
道 往
南
海
城
市
环
往 番 高禺 市
往 速番
禺 市
广州市:道路系统与住宅扩散的关系
商品房项目 外环高速公路 对外公路 外环内主要道路 市区与郊区分界线 商品房集中区域
7、巨大城市带
概念要点: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区以及与这个核心区具有高
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 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活动 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 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 鲁塞尔、科隆等
(4)日本太平洋沿岸大城市带
包括东京-横滨都市圈、大阪-神户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是 日本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 日本新干线的开通,促进了都市圈之间人口、资本更加便捷、 高效的流动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总结:
城市的职能:
– 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 – 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 – 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 商品交易的场所 – 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政治中心 工商业中心 经济中心 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 宜居的环境中心
1)对外交通与城市化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手,交通干线 延伸的方向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线在具体的 功能上有所区别: ① 组织交通 :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 系城市与区域,其客 货流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 主要强调安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②划分景区和街区
类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型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测
人口比重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度
土地利用状况
二城市化的表现特征:
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强; 城市的功能增加; 城市体系趋于完善;
三.城市化进程
就业,提供更优越的文化娱乐设施。
■效果:中高收入阶层人口回迁,城市中心区人口增加。
6、大城市化 城市规模的发展: 大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根本原因:
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特大城市在就业、卫生、教 育、生活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显示出巨大优 越性。
后果: ●吸引国内外人口迁入,吸引企业家、投资者; ●特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增多。
对立的产物。(卡洪城)
4.集市说: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 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5.生产力说:
6.地利说“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 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管子•乘马 》
(5)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北美的制造业带
(6)中国长三角都市带
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以上海市为 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江苏的南 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 是中国最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投资中心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 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 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 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 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5、再城市化
■概念: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
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
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
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
区人口回升。
■开发政策:优化城市环境,扶持新兴主导产业,提高
住房质量,控制郊区发展,改善交通设施,均衡财政,刺激
深
公
路
互动力互干扰机制: 牵引—包围—干扰—外迁,脱离—包围、填充——再干 扰——再外迁
过境公路(城市对外交通)在穿越市区时实际演变为城
市的主干线,在互交路网未形成时,必然形成若干个平
面交叉点,对外交通干线的牵引作用逐步退化为干扰作
用。
2)工业扩展与城市化
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的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 其次,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 气厂、自来水厂、 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等)。 再次,高新技术工业具有外迁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