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是人自己的产生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历史是人自己的产生活动
──唯物史观经典文献读书笔记(一)
金德万
历史是人自己的产生活动,是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

人的本质表现为现实的社会存在,整个历史的基础在于人的社会活动。

发展着的历史是在人的时空客观存在中的运动,历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成为同一个过程。

现今开展的对“三大规律”的研究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自会为唯物史观的理论资源增添新的内容。

一、整个历史的基础
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所有对于历史的见解,无不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是政治变动。

可是这一观念并不能解释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法国史学家和部分英国史学家后来才认识到,至少从中世纪起欧洲历史的动力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但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却没有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历史的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证明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的思想正是从人的物质生活中来。

人类社会各个时代赖以生产和交换必要生活资料的那些条件,是产生和存在阶级的基础。

过去的全部历史可以说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全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对社会和政治的统治进行维护或夺取的斗争,也就是旧的阶级要维护和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

历史上政治变动的动因由此得到解答。

马克思、恩格斯因而提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论断:“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①
这一论断揭示了:
1、在充分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上某一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的条件下,一切历史现象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

2、每一历史时期的观点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人类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

3、黑格尔历史哲学对历史事变最终原因的探究只能说是一些空谈的说明,对历史的考察不再是“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


4、这一历史事实破天荒地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一论断变革了整个世界史观。

建立在这一论断基础上的唯物史观,其所以能正确把握社会历史,不仅仅在于其对历史的理解在认识上更为全面、深刻、准确,较之于其他历史观,其对历史的反映更切近于历史之本然,还在于其革命性地改变了理悟和因应历史的方式。

唯物史观不是像以往的历史观那样外在地观察历史,致力于在理论上还原历史进程、揭示历史既定的本质和规律,而是以介入历史的姿态内在地观照历史、审视历史,从历史中揭示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引导人类历史的进程。

二、历史的理论逻辑
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乃以此为基础而得以展开:“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

”②唯心主义史观认为,观念支配世界,观念的改变,社会意识随之改变,将观念认作为社会历史上一切变动的根本原因。

他们断言,理性的作用贯穿历史,历史过程就是理性的持续不断、依序渐次的展现。

在这些理论家的眼光中,是观念、意见,是各种不同的愿望、情感、思想、意志的无限组合在支配着历史。

唯物史观的创立者则与此相反,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与人一样,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以保证人类生存,人类社会的历史方能够延续与发展。

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不能生存、社会不存在,社会意识、精神文化也就失去了依存。

人的生产方式决定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

唯心主义历史观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

这就将意识、观点看作为了有生命的个人。

唯物史观以人作为出发点,这里的人决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

1、人类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现实中的人。

2、这些现实中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3、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

4、意识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人的意识,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的升华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射和回声。

5、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离开了人类生活,就没有历史,没有发展。

只有那些进行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现实中的人,在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既定的条件和前提,更是人活动的结果及超越的对象。

唯物史观所理解的历史乃是人的活动史。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③历史是人的活动史,人的活动又综合地表现为社会运动。

历史表现了这一社会运动过程,本质上是人的活动史。

三、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
历史是人的活动史,历史研究因而就是对人的活动过程的探讨,人的研究则离不开人的发展规律的历史追索。

历史是复杂的,人也复杂。

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睿智颖锐的洞察力和艰辛的精神劳动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为我们揭示了历史与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这双重属性的。

“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者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④在人所具有的这双重属性中,人的社会属性乃是人之第一属性。

“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

”⑤就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而言,人具有作为人这个物种的类存在方式,作为人之群体的社会存在方式和作为个体的人的个人存在方式。

无论那一种存在方式,人都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因而人也以其存在方式与自然、与社会发生关系。

“……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⑦人通过劳动生产出生活资料保证了最初人的生存和繁衍。

劳动使人将自然看作自己的对象、客体,劳动从而使人依靠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

“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⑧人的主体性意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萌发的,历史因而也通过劳动得以创造。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⑨历史的起步与人之为人成为同一个过程。

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他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能够“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
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⑩在人的众多属性中确定一种作为本质属性,并赋予本质属性具有价值意义上的合理性和优先性,具有事实意义上的决定性和恒久性。

这就是“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11将人的类本质确认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后,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还提醒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12正是在对历史变动的考查中,马克思将最具历史性、最复杂、最能对象地反映自然性的社会关系确认为人的本质。

就人的存在方式而言,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同时,无论作为类的人、作为社会人的人、作为个体人的人都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关系。

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人的双重关系。

“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个人来往,也就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

”○13看到“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14,看到人的劳动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的最本质的关系,人的本性的特质,不能离开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哪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的人的一定性质,即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

”○15人是通过其自然性、社会性才确定自己为人的,人是社会的主体和目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又将自然看作客体。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

”○16人与人的自然关系直接地通过劳动而具有了社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

“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

”○17社会化的人决定了人的社会本质,人的自然性从属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

”○18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一旦离开社会,失去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人也就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意义。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与社会休戚相关。

只有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协调彼此的需要和目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

将社会关系确认为人的本质,这一认定就意味着惟有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之所以为人,实际地改变社会关系就能改变人的本质;意味着本质的确认不再是固定的属性,而是变异的、差别的、矛盾的关系;意味着人的问题究其根源来说不在其自然本性,而在其社会关系状况,变革社会改造社会成为解决人的问题的根本途径。

因此个人的真正价值乃是人的社会实现,个人的生命意义乃是人的社会意义。

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社会性活动决定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决定了人的生命,人之存在的意义。

应该清楚马克思确认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并没有放弃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的确认,否则就难以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憧憬。

四、历史的本质
从人所具有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来看,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类本质是人的价值本质,是就人类与动物的自然差异性来确认的,而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则超越了从某种固定的、现存的属性来辨析其差异性的思维方法,而是将对象的、变化的、现实的事实纳入特定的理论逻辑的阐释框架之中,这就能表明人所具有的事实本质。

以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是将人的本质放置于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动中来考察,事实的即是历史的。

这正是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方法。

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从而构成了人类的历史,构成了不同于动物的历史、不同于单纯自然的历史的人类历史。

“正象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19人最终要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目的。

在人的活动的历史过程中,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来看待和对待历史。

“随同人,我们进入了历史。

动物也有一部历史,即动物的起源和逐渐发展为今天这样的状态的历史。

但是这部历史对它们来说是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说它们自己也参与了创造,那也是无意识的。

相反地,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

”○20人的历史成为人的主体性不断发挥,人的创造性不断实现的历史。

这样,人的历史又表现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更替。

每一代都利用了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21人创造了历史,人的历史又造就了现实的人。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历史的本质,人的历史又推进和改变着人的本质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

人在历史中的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解放的。

解放是和被奴役相对应的范畴,乃是指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状态;解放又是与自由相一致的范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

从外延上讲,解放既包括人类解放,又包括个人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解放和个人解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人类解放是个人解放的必要条件,个人解放又是人类解放的基本前提。

但是,个人解放与人类解放有着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含义。

人类解放指的是人类摆脱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异己力量的控制,成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社会相结合的主人。

个人解放则指个人在消除私有制的前提下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获得全面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同时也极度关注个人解放。

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要到共产主义这个全人类解放之时才能实现。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

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

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

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异己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22人类历史的自由王
国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共同体。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3到了那时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4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指的是每个人的需要、能力、个性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中,社会历史成为从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进而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过程,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一个必然不断寻求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历史。

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

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那个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实际上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25
历史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在社会生活上达到统一,历史是人自己的产生活动。

注释:
①②⑨○12○13○23○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0-31.46.56.82.119.294.
③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167.
④○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51.
⑥○11○17○18○19○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8.96.37.24.169.131.140.
⑦○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7.270.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35-536.
⑩○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274.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4-405.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5.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6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