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调查 —同济大学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前面
文涂哲男
2008年,是您大喜大悲的日子。

追溯往事,南国,冰封千里,孤城林立,凝冻了节日的欢声笑语;
遥望边疆,西藏,搅乱了华夏的安宁,也牵动了无数人的关切的目光;摊开地图,四川,汶川,震动了半个亚洲,也震动了整个世界;
回首八月,北京,火炬点燃,熄灭,标志着后8·8时代的来临。

世界会铭记5·12,在那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众志成城,没有辜负生命的期待。

我们祈祷,我们默哀,我们凝聚着13亿人民的强大力量。

整个宇宙都知道,一个总理能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三天内能捐款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阻塞的国家;一个文明能历经五千年,还能朝气蓬勃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因为这是一个英雄的人民!
整个人类都知道,一个能在遭到灾难重创后,还能举办如此完美奥运的民族,一定是最伟大的民族!
祖国,在您悲痛的日子里,您需要理解,但决不需要同情;您需要支持,但决不需要惋惜;您需要安慰,但绝不需要叹息。

因为,您的儿女,都是您挺直的脊梁。

祖国,您经历的磨难太多,但您从来没有在磨难中倒下。

面临灾难,您展现了坚韧与顽强;您的儿女赢得了人类的敬意和感叹!
祖国,走好!
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调查
—同济大学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导读:一旦发生突发性灾难,可以利用绿地,学校开阔地,大型体育场,停车场等场地进行紧急避难。

提要: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了人民能在灾难发生时及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躲避由灾难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其类型一般有公共性绿地,学校开阔地,大型体育场,停车场,带有专门避难设施的公园等。

专门规划建造的紧急避难场所一般应具备饮用水,帐篷,干粮,临时发电装置,卫生设施,照明,卫星通讯,医疗急救等设备。

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内必须有完善而简明的标识。

关键词:应急避难所市民防灾避难意识紧急避难演习标识系统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举国哀痛。

我们在治愈伤痛的同时,开始关注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开始关注市民的避难意识。

一旦发生灾难,我们有地方避难吗?我们能安全疏散吗?在撤离过程中会不会发生混乱?会不会陷入极度恐慌?
诚然,我们不希望灾难在人类身上发生,但是我们却不能杜绝各种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的发生。

如何预防灾难,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如何让每个人都掌握必要的逃生技能?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规划建设避难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课题。

特别是人口密集,高楼大厦林立,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在已建成的城市中心地带设立并完善一些紧急避难场地,会发生很多利益冲突。

因此,政
府和市民都应该具备长远的目光和勇气,应具有长期的战略眼光和诚挚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人类灾难的历史告诉我们:避难设施建设必须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

在这个假期里,我们用满腔年轻的热血,做了该课题的调查,谨寄希望于我们能利用我们浅薄之学识,为服务社会献上绵薄之力。

一、相关链
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解释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了人民能在灾难发生时及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躲避由灾难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
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一般有公共性绿地,学校开阔地,大型
大连路在建避难场体育场,所停车场,带有专门避难设施的公园等。

3.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
专门规划建造的紧急避难场所一般应具备饮用水,帐篷,干粮,临时发电装置,卫生设施,照明,卫星通讯,医疗急救等设备。

4. 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内必须有完善而简明的标识。

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5.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之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城乡规划应当附和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以保障灾后民众必需的生活需要,达到降低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灾后社会稳定的目的。

6. 避难场所服务的周围要素
避难场所的周边要素一般有:住宅区、行政办公区、交通中转站、大卖场、商业街、大学、中学、小学、医院、监狱等。

7. 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
带有避难功能的绿地的服务半径原则上应遵循“在紧急情况下便于居
民迅速疏散的原则”。

在国外,校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校园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应控制在300-500m左右;区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应控制在500-1000m左右;市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应控制在2km以内。

由于疏散过程中,可能会用上某些交通工具,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可把避难场所服务半径表述为“利用可到达的交通方式在5分钟之内的行距”
陆家嘴绿地可服务周遭
8. 调查方向
避难场所的分布,面积,容积率,绿化率,日常功能,所属区域等。

9. 重要因素:
市民意识,管理机制
二.建立模型
通过实践调查和相关数据资料,我们提出一个理想模型:
避难成功率=避难场地常数可到达的距离×个人意识
模型分析
避难成功与场所分布、面积呈正相关,
与个人避难意识呈正相关,
与到达距离呈负相关。

当场所与距离一定时,增加避难宣传和逃生演习可提高功率。

当个人行为意识一定时,可改善通道设施情况等因素增加避难成功率。

当意识和道路一定时,可合理增设空地增加逃生成功率。

三.相关分析
1. 上海市人口密度
表一世界人口密度对比图
【注:引于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通过与世界其他主要城市人口密度对比(表一),可以看出上海市域人口平均密度并不高,为2700人/平方千米,远远低于东京和巴黎(后两者分别为5514和4690人/平方千米)。

但是中心区人口密度为却远远高于其它城市。

这就需要规划更多的可用于避难的场地,客观上也为保证每个人在紧急情况时都能安全疏散带来了难度。

2.上海市居民出行统计
表二上海市居民出行总量对比图
【注:数据来源于上海三次综合交通大调查】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到这样的结论,上海市常住人口总量在20年里扩大了39%,而居民出行总量及出行周转量分别扩大了83%和186%。

随着人口流动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担负起巨大的周转量,使得交通枢纽在灾难时显得十分脆弱,因此,为了完善城市避难设施,在中转站周围设置避难场所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3.上海市公园分布统计
上海市域内公园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很大区域内根本没有绿地,公园,广场等可用于避难的场地。

很大区域内都没有适合的避难场所
上海市公园分布统计图表
根据上海市中心城市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大,人均用地指标低,城市公共绿地分布不均等特点,建议采用分层次控制的办法,确定避难场所的完善与规划。

上海市域截图
人民广场一带,是一个典型的附带避难功能的场地,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美化城市,在紧急灾难发生时可以发挥一定的避难功能.这样的规划充分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规划理念,也展现出当今城市所关注的人文精神。

目前,上海仍旧有一批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工新村,这些规划没有考虑避难功能,很大区域都没有设立空地和绿地。

而且大约有1000万平方米的房屋不符合防震减灾要求,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显然不能盲目乐观,高枕无忧。

应当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展现出长远的战略目光。

防灾减灾,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4. 利用模型分析
现以同济大学校园为例进行分析,校园空旷地可提供两部分人进行紧急避难,一类是校内人员,另一类是学校周边人员。

就校内人员分析,一般都只需要从楼房里疏散,那么避难场地是常量,只需要考虑距离和个人意识能力.我们发现校内应急疏散有两个非常重大的隐患。

第一个是有的楼内闲置通道是用锁锁住,不能保证畅通,消防器有的漏检;
第二个是通道出口很多时候都被乱摆放的自行车堵住。

这些问题在非正常状态下就会影响避难成功率。

因此除了加强防灾意识培养之外,还要
划出区域保证大量的自行车停放位置,以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保证有序疏散。

学苑饮食广场前停满了自行车这个灭火器已有24个多月没有月检了
6. 标识系统。

除了及时向公众发放灾难信息外,一旦公众在疏散过程中或进入了指定的避难区域,都离不开简明的标识系统,如果没有标识系统,在撤离过程中就会发生混乱。

标识系统应该是避难场地和道路通道的基本配套设施,因此应在中心区域的通道设立应急指引标识。

[图片来源网络]
7. 市民避难意识相关调查
本组实践过程调查问卷有两部分,一部分为校内发放版,一部分为校外发放版,校内主要发放复旦同济,校外主要发放人民广场及徐家汇
1) 校内
a) 被认为可能发生的灾难排在前四位的是:台风〈35%〉,火灾〈29%〉,恐怖袭击〈27%〉,洪灾〈15%〉
b) 大学生能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比例比预想的低,其中复旦为57%,同济为46% 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应颠倒使用的”占很大比例
c) 在地铁里能从现象识别化学恐怖袭击的比例为15%
d) 在列车上发生纵火恐怖袭击,第一步选择报警的为45% . 砸窗逃生的为30% . 其中25%的人选择启动紧急制动装置。

e) 愿意参加防灾演习的比例达90%以上。

f) 在演习中出现轻微意外伤害,明确表态不会起诉校方的比例为70%以上
g) 在复旦和同济进行的调查结果两所学校学生对紧急逃生的信心有一定的不同
2) 校外
校外部分人群比较混杂,所以做出了一些分类,如性别和学历
但是我们还是先从总体上看一下问题答案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校内校外的调查表是不同的,而一些由于学历或性别不同而有明显趋势差异的问题答案我们会专门再分开列出
a) 被认为可能发生的灾难排在前四位的是:台风(39.3%) 火灾(27.0%)
地震(12.9%) 恐怖袭击(9.2%)
b) 对上述灾难完全了解而且有充分把握逃生的 4.3%
了解一部分,有把握逃生 79.1%
不是很了解,基本不知如何逃生 14.7%
完全没有概念 1.8%
c) 对附近有没有专门的避难场所的了解情况,还是不知道的人占据了绝大多数
d) 大家普遍认为合适的避难场所主要是公园52.8% 大面积草坪17.2%
e) 当被问及是否熟悉您的生活环境,面对灾难能找到合适的逃生路线时
只有11.7%人认为不可以,而32.5%认为对这个问题有些模糊,其余
55.8%的人都认为可以逃生
f) 对上海市灾难安全保障的信心情况如下图,普遍是有一定信心,但可以看出并不是绝对信赖感的那种信心
g) 而关于是否愿意参加防灾演习的问题,66.3%的人是愿意的,而意愿比较强烈的有12.9%,不愿意参加的人20.2%,而明确表示拒绝的只有0.6%
h) 对政府采取的抗灾减灾措施满意程度上,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人是不了解的
P.S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问题由于性别或者学历答案上存在明显差异:
1) 当被问及对灾难是否了解,若发生灾难是否知道如何应对时
没有一个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回答“全部了解,有充分把握逃生”这个答案,也就是0%
2) 对附近有专门的避难场所的了解情况上
女性本科生知道与不知道的数量都与平均值有明显差异,其中“知道”5.56%(平均值16.6%),“不知道”占88.89%(平均值73.6%)3) 而被问及是否熟悉所在的生活环境,面对灾难能否找到合适的逃生路线
女性中学生有45%以上表示不能,远远高于平均值11.7%
4) 最后是是否愿意参加防灾演习的问题
男性热情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男性中学历较高的本科生,9成以上都表示愿意参加,而女性中不愿意参加的人数却高达3成。

阳光下的足迹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文孙田昊哲一个优秀的、有创造力的课题能够轻易地让一群年轻人绽放似这盛夏骄阳般火热的激情。

于是,我们提前收拾回校的行囊,一路高歌,记录着身边的一点一滴,在最烈的太阳下挥洒我们的汗水,也留下这片阳光下最绚烂的足迹。

万事开头难。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调查类的项目,有一个大体的思路、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从何处切入是最重要的。

在第一天的活动中,由于大家的思路上不明确,活动所收获的成果很少,在对于人民广场附近的
重要避难场所的实地调查中也没有抓住主要的对象。

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我们花了一晚的时间来探讨我们实践活动的周密计划。

后来,在与海洋学院许惠平院长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修正了一些方案。

从更切实际,可操作得方面入手。

于是,我们着重调查紧急避难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情况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的人们对紧急避难常识的了解情况和
自我保护意识。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希望政府和学校加强对“紧急避难”的宣传教育工作。

带着这样的任务和使命,我们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在阳光下启程。

冒着星星点点的细雨,将手中数百份的问卷一份份地发出去。

博物馆前,有我们的身影;公交车上,有我们的身影;地铁站里,有我们的身影。

顶着头顶火辣辣的阳光,用相机、纸笔记录一路有用的数据和信息。

亲自探访过一个个安全出口,观察过一个个消防栓,学习过防毒面具的使用。

每一个脚步,每一滴汗水都伴随我们收获着一点一滴。

调查和问卷还只是我们活动的一部分,后期的数据处理、资料的整合以及论文的创作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各尽所职、各做所长,在合作中分工、在分工中合作。

看到初步的调查成果,居然形成了一本薄薄的书,心里甜丝丝的。

回忆大清早和伙伴们挤公交的时刻,回忆大雨中和伙伴们在屋檐下躲雨的时刻,回忆半天的辛苦奔波之后与同伴们香喷喷地吃着桂林米粉的时刻,回忆和伙伴们在学校的大屏幕下兴高采烈地看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时刻,回忆在图书馆中收集材料的时刻……
这样的一个夏天,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忍着疲惫、顶着酷暑,在阳光下留下一排美丽的足迹。

真的很开心,而我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