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党旗后的革命母亲葛健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挣脱枷锁,助女逃婚
葛健豪,原名葛兰英,1865年8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的一家望族中。

其父葛葆吾曾是湘军参将,后升任盐运使、按察使,1868年在讨伐捻军中战死。

葛健豪与兄长葛望钦在母亲陈氏的抚养下长大。

葛健豪自幼性格活泼、聪明伶俐,五六岁时跟着兄长在家馆中读书,16岁时出嫁至离家30多公里的永丰,与蔡蓉峰结婚。

当时蔡家辣酱生意红火,家境殷实。

婚后,葛健豪生育了两子两女,夫妻生活幸福。

可是,后来由于蔡蓉峰不善经营,蔡家家业渐渐衰败下来。

1890年,靠着葛家与曾家的姻亲关系,蔡蓉峰在曾国藩女婿聂缉椝的帮助下做了江南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葛健豪也随之来到上海。

1895年3月,他们的第五个孩子蔡和森出生。

自从蔡蓉峰来到上海以后,仗着自己的一官半职,常常对着葛健豪及工人们颐指气使,随意克扣工资,还学会了吸食鸦片,经常在外寻欢作乐,不着家门。

葛健豪非常看不惯丈夫的所作所为,她同情工人的遭遇,喜欢结识工人朋友,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看到丈夫的行为,葛健豪从不逆来顺受,夫妻二人总是因此发生争吵。

在一次争吵过后,葛健豪深感丈夫无可救药,愤然带着刚满4岁的蔡和森从上海回到娘家荷叶。

在娘家的那段时间,葛健豪经常陪着蔡和森一起去私塾学习,她的学问也增进不少。

不久,蔡蓉峰因官场失意回到家乡永丰,变卖家中财产,在离荷叶不远的地方买了栋房
子。

念着好久未见的孩子,看到诚心悔过的丈
夫,葛健豪不免心软,原谅了丈夫,在此定居下来。

1900年,葛健豪生下第六个孩子蔡咸熙(蔡畅),生活似乎一切回到了正轨。

但也是在这时,葛健豪经过唐群英的介绍结交了女革命家秋瑾。

深受封建社会压迫的三人,时常聚在一起谈论婚姻、时局等问题。

秋瑾、唐群英二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关于男女平等、女性自立自强的倡导,使葛健豪感到耳目一新。

而两位挚友相继出国寻求真理的举行,更是让葛健豪钦佩不已。

1907年,秋瑾不幸被捕,在绍兴从容就义。

听闻这一消息,葛健豪十分难过,在她心中秋瑾是一个“智仁勇兼备的女子”,但现在却落得如此境地,使她不免深思这个社会怎么了、革命又到底是什么?她带着孩子们遥遥凭吊了这位烈士,有空就给他们讲秋瑾的故事,并激励蔡和森、蔡畅要成为秋瑾那样的人。

此时,革命的种子已然在母子三人心中种下。

1908年前后,葛健豪家中频生变故,母亲陈氏去世、二女儿蔡顺熙意外夭折,大儿子蔡麟仙患白喉病逝去。

大女儿蔡庆熙出嫁后,葛健豪与丈夫决定将房子卖掉,从荷叶搬回永丰。

因为家境败落,子女们难以继续上学,二儿子蔡麓仙在家门口做起了小买卖,蔡和森去当了学徒,年纪还小的蔡畅留在家中。

可这一切实非一个母亲所愿,因此当蔡和森做完三年学徒,不肯再去,宁愿忍饥挨饿也要在家闭门
苦读时,葛健豪支持
蔡和森求学的想法,变卖了自己的嫁妆送蔡和森去读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和森从城里回来,向母亲宣传革命理论。

葛健豪听后很受触动,毅然剪掉了自己的“巴巴头”(妇女梳在脑后的圆形发髻),并决意不给小女儿蔡畅裹足,这在当时闭塞的农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蔡蓉峰认为她们的行为实在荒唐、不成体统,更是对常常跑出去的蔡畅感到气愤,强制要求蔡畅遵从封建礼教规矩,乖乖待在家中,不许她随便外出。

但是葛健豪不以为然,写下言志联“遵一家教,从三代言,不出闺房半步,小奴家何苦束手就缚;学五车书,练两手技,闯荡江湖万里,新女性岂能宰割任人”,以此反对丈夫,更是反对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她鼓励蔡畅走出家门,
学习新事物,做新女性。

没过几年,蔡蓉峰竟恬不知耻地为了500银元想要把十
多岁的蔡畅卖给别人家作童养媳。

葛健豪坚决不同意,顶住压力,撰联“遵守礼教,无非是甘卖生女作小媳;莫出闺门,却原来忍将骨肉换大洋”来讽刺丈夫蔡蓉峰的虚伪无情,并赶忙叫回蔡和森商量此事,决定帮助蔡畅逃婚。

在葛健豪的帮助下,蔡畅先在长沙的亲戚家借住了一段时间,后又报考周南女校音乐体育专修科,从此开启了新的生活。

不论是最初拒绝缠足、禁足,还是后来帮助逃婚、上学,葛健豪始终坚定站在女儿蔡畅一边,替她挡下了所有封建遗俗、闲言碎语,鼓励她追求进步,寻求自身解放。

果如母亲所愿,蔡畅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二、一纸诉状,奇志可嘉
受孙中山“男女平权”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许多地方因此兴办起女子教育。

得知女子教育的兴办,葛健豪很是触动,深感受教育的必要。

蔡畅曾回忆道:“我的母亲在那时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1911年的革命爆发的时候,她已经过了50岁了(实际为46岁),但她很受革命的影响,决定不仅是她的孩子们,连她自己都应受教育。


1913年,蔡和森回到家里,提及长沙开办了一所专门为女子教育培养师资的速成学校——女子教员养习所。

该校只要有高小文化便可报考,而且免收学膳费,经过两年学习,便能担任女校教师,他鼓励母亲去长沙投考。

葛健豪早有此意,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拿定主意,要全家去接受教育。

她把蔡庆熙与孙女接回来,又变卖了最后一点嫁妆凑足费用,一家三代五口人一道进了省城读书。

这一
举动引起了蔡氏家族和当地民众的非议。

葛健豪却并没有就此作罢,她
◆葛健豪
写下“好学无分性别,有志不论年龄”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她的漫漫求学路。

报到时,学校因葛健豪年龄太大,不肯收她。

毕竟当时新式教育再新潮、人民的思想再开放,收一个年近半百,还裹脚缠足的小老太太做学员,这在哪个学校都难以接受,被拒绝亦属常理之中。

但是葛健豪却不以为然,就让蔡和森帮她写下诉状将学校告到了衙门。

当时辛亥革命刚结束,革命的气息弥漫于全国,县官看了她的状子,又详问了她的报考原因。

通过言谈了解,县官深觉葛健豪确有入校能力,也十分佩服她的果敢与抱负,在呈文上批下“奇志可嘉”四字,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因此免试进入高级小学学习。

她也从此正式更名为“健豪”,誓要做改造社会之健将,打倒封建之豪强。

求学的日子里,葛健豪勤勉努力,一得空便去自学课程。

虽然因小脚行动不便,但是她还是坚持上体操课,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乐观开朗的性格影响了很多学员,渐渐地,她们都喜欢和这位“大姐”或“伯母”聊天交心。

葛健豪在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学成后,想在永丰创办一所女子学校,以此帮助更多的女性。

在蔡和森等人的帮助下,1915年,“湘乡县立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二女校”)终于在原废弃女学堂的基础上办了起来。

葛健豪根据女子职业学校的要求,改变学科,重组教学,第一学期只办了一个综合班,第二学期扩大为文科班、缝纫班、织业班,学生多达100多人。

葛健豪规定凡入校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对学习缝纫、织业的困难学生,学校还会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

到这里就读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中、青年劳动妇女,家境贫困,“二女校”给她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葛健豪同子女们一起尽心竭力
投入到办学和教学中。

蔡庆熙担任缝
纫教员,教授学员缝纫技艺;蔡畅担
任文体教员,组织学员开展唱歌、跳
舞、跳远、竞跑等文体活动。

而作为
校长兼教员的葛健豪,负责宣讲时
事,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倡导女性自
立自强。

当时,女校学生放足、留短
发风行一时,这些行为引起了封建势
力的注意,认为“二女校败坏社会风
气”,加之战乱影响就此停发教育经
费。

“二女校”也因此被迫停办。

1917年夏,为支持蔡和森寻求
救国救民的道路,葛健豪带着一家人
来到长沙。

尽管蔡畅在周南女校任
教,有一些工资,但仍然捉襟见肘。


健豪便在院子里种上蔬菜,以此节省
开支。

生活虽然拮据,但她热情接待
毛泽东等先进青年。

1919年春,毛泽
东的母亲文氏来长沙看病,还曾借住
在葛健豪家中,受到了葛健豪的悉心
照顾。

此后,毛泽东、张昆弟、罗学
瓒等一批有志青年常集会于此,研究
学问、探求救国良方。

葛健豪时常旁
听,积极学习,有时还发表自己的看
法。

她是大家生活上的“蔡伯母”,也
是他们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者。

1918
年4月14日,这批有志青年在葛健
豪家中成立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
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
会。

成立当天,葛健豪早早准备了一
桌子菜,还写下对联“新鲜血液活肌
体;民主思想救中华”,以此庆祝新
民学会的诞生。

不知不觉中,葛健豪
已与子女们走上了新的道路。

三、赴法求学,从不后人
1919年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
动在中国掀起高潮。

蔡和森和毛泽东
来到北京为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事宜积极奔走。

在争取到名额后,蔡
和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母
亲葛健豪加入赴法勤工俭学的队伍,
以此唤醒国民觉悟,更鼓励女界发
展,促进女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受好
友秋瑾、唐群英留学日本的激励,葛
健豪的心中早已泛起涟漪。

在内心数
次摇摆过后,她坚定地踏上了赴法勤
工俭学的旅程。

1919年12月25日,葛健豪、蔡
和森、蔡畅、向警予等50名学生作为
第九届赴法勤工俭学生,在上海搭乘
“央脱来蓬”邮船前往法国马赛。


过35天的海上航行,葛健豪一行人
于1920年1月30日抵达法国。

她与
同去的6名女生,进入蒙达尼女子公
学。

1920年5月14日,湖南《大公
报》发表文章,称赞道:“
近来吾湘学
界向外发展的势力很大。

法国、南洋
◆1920年,勤工俭学生在蒙达尼女子公学留影,左一:蔡畅、左六:葛健豪、左七:向警予。

两方面去的人颇多。

这是吾湘一点生机。

”“就中我最佩服的还有两位,一是徐君懋恂(即徐特立),一是蔡和森的母亲,都是四五十岁年纪的人,还远远地到法国去做工,去受中等女子教育,真是难得哩!”“我们做青年的应当如何勇猛精进,莫为那两位窃笑道:你们到底不行吧!”当时葛健豪已年过半百,但是面对漫长的旅途、陌生的环境,她并没有退缩。

这一破天荒的行为正如报纸所言,敲打了多少青年的心,给女界、学界莫大鼓舞。

虽然受身体、精力所限,但是葛
健豪却从不服输、迎难而上,在法国度过了一段艰辛且充实的时光。

因学习新语言有些吃力,她学着另一位“老学生”徐特立的办法,一天背一个单词,苦读苦记,甚至和蔡畅、向警予一起绣花时也请教她们发音,嘴里念念有词,不断重复积累。

日复一日,葛健豪的法语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能基本看懂报纸,还可以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

此时,由于蔡和森、蔡畅忙于学业和革命事业,葛健豪在学习法语之余就抓紧时间刺绣,以此补贴家用。

葛健豪的刺绣工艺精湛,产品在当地很是畅销,一件便可卖几十法郎甚至上百法郎,这为他们一家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有些时候,葛健豪还拿出部分法郎资助其他勤工俭学生。

对于子女们的婚恋问题,葛健豪也十分开明,她支持子女自由恋爱、结婚,认为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的宣战”。

于是,在她的祝福下,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相继在法国成婚,成为拥有共同理想的革命伴侣。

1920年下半年,欧洲经济出现大萧条,大批工人失业,工人运动迭起,留法勤工俭学生“已经做工的不到总数之四分之一”,生活穷困潦倒,甚至有些学生因营养不良而病故,一
时间他们将希望寄托国内,希望能够
得到帮助,但是事与愿违。

1921年
1月,华法教育会发出通知,宣布
“脱卸一切经济上之责任”,这引起了
全体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极大愤怒。


蔡和森、李维汉等人的组织下,2月
28日在法国巴黎爆发了“争生存权、
争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

在这
场运动中,葛健豪大声疾呼“身先士
卒入虎口,同舟共济过龙潭”,同蔡
畅、向警予等人站在400多名留法
学生请愿队伍的前列,将公使馆团团
围住,要求与驻法公使陈箓谈判。


箓被迫答应中午到附近公园协商,但
是面对这群女子开路的学生,他一面
含糊其词,称职权所限,一面联系法
国军警,使用武力驱散学生,逮捕葛
健豪、蔡畅、向警予等十余人。

为免
节外生枝,公使馆最终联系放人,答
应延长一定时期的救济费,设法安置
失业学生。

通过这次斗争,葛健豪更
加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

随后,她积
极地参与到由蔡和森、周恩来、赵世
炎、蔡畅、向警予等留法青年领导的
多次革命活动中。

在斗争中,她英勇
顽强、鼓舞士气、从不后人,积极推
动留法学生运动的发展。

1922年10月,蔡和森因领导、
参与抗议里昂中法大学拒收勤工俭
学生运动而被强行遣
送回国,葛健豪写下
“华夏千万里,待骐骥
驰骋;炎黄四百兆,有
鲲鹏翱翔”,为蔡和森
送行,亦是自己呼唤革
命的到来。

1923年2
月,蔡畅在法国生下女
儿李特特。

此时葛健豪
不仅要勤工俭学,还要
帮衬女儿照顾孙女,更
加忙碌了。

但是这并没
有难倒葛健豪,她凭借
着顽强的意志,用那微
驼的背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硬是坚持
了下来。

这年秋天,党组织选派蔡畅、
李富春到苏联学习,葛健豪带着孙女
特特辗转回国,就此结束了长达4年
的留学生活。

四、革命妈妈,坚实后盾
回国后,儿子蔡麓仙、蔡和森,
儿媳向警予等根据组织安排在上海
从事革命工作。

为了不加重子女的负
担,葛健豪带着孙女特特辗转回到湖
南长沙定居。

在此期间,她积极推动
女子教育、投身革命运动,为革命事
业作出了宝贵贡献。

1924年,葛健豪加入唐群英、王
昌国等人倡导恢复的“湖南女界联合
会”,参与湖南妇女解放工作。

1925
年夏,为普及女子教育,葛健豪奔走
各方,成功在长沙创办平民女子职业
学校,旨在招收贫穷女子,教授她们
刺绣、缝纫等手工技艺,“挖掉穷老
根”“培育新女性”。

学校开办伊始,
仅有2个班,但由于葛健豪本人的影
响,前来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到第
二学期已增至4个班。

对于办校,葛
健豪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25年11
月,蔡麓仙在省港大罢工中牺牲,葛
健豪将党组织发的600
元抚恤金全数
◆李富春和蔡畅。

投入学校,购置了两部缝纫机,剩下的都用来救助贫困学生。

在传授新知、教授技能的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爱国革命活动,在大大小小的游行运动中,常常能看到女校学生的身影。

正是在葛健豪及学校的有力支持下,这批有知识、有觉悟、能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很多后来逐渐成长为共产党员。

同时,葛健豪也紧密配合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

平民女子学校一度成为了湖南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许多党内同志曾到葛健豪家中借住。

葛健豪还亲自担负过接头任务,秘密传递信件。

“马日事变”后,葛健豪的家被搜查,女子平民学校也因遭到破坏而停办。

葛健豪带着孙女特特辗转回到家乡永丰。

1928年春,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开展秘密工作。

组织决定将他们的家设为地下联络机关。

为了革命的需要,蔡和森、蔡畅兄妹二人决定将葛健豪与几个孩子接到上海以掩人耳目。

这一年,葛健豪63岁,虽不是中共党员,但是赴沪协助子女们开展革命活动她义不容辞,在收到消息后,便急忙带着孩子们离湘赴沪。

在上海期间,葛健豪一面像普通老妇人一样买菜烧饭,操持家务,照顾孙辈,一面帮助
党组织传递消息,站岗放哨,协助开
展党的地下活动。

在严峻的革命形势
下,葛健豪一家从未退缩,为革命做
出不懈努力,葛健豪是子女们最坚实
的后盾。

1928年5月,向警予在武汉
英勇就义。

噩耗传来,葛健豪默默拭
泪,回想曾经赴法勤工俭学的种种过
往,脑海又翻涌起警予赴武汉工作前
到湖南看望孩子的那匆匆一夜,她后
悔只留下警予一人在武汉独自斗争,
更遗憾没能送警予最后一程。

葛健豪
始终视警予如亲生女儿,热情关照她
的生活,支持她的革命事业。

伴着热
泪,葛健豪嘴里默默吟道:“同乡里,
同留法,同一家,同甘共苦,戚戚焉,
愚母惭愧未同去;先国家,先民族,
先大众,先人后己,凛凛然,贤媳光
荣已先归。

”以此纪念逝去的警予与
其永不逝去的爱国情感,表达对贤媳
的敬意。

同年底,蔡和森被派驻共产
国际,出于安全考虑,蔡和森、蔡畅
决定让母亲回老家湖南永丰。

但是,
葛健豪坚决不同意。

她认为不能留下
子女独自斗争,自己先“逃跑”了。

但是为了照顾孙辈,不让子女担心,
一生要强的她最终选择离开,回到永
丰。

从赴法留学到归国办学,再到投
身革命,葛健豪早
已花光积蓄。

此时,
她不得不寄居在别
人的房子里,过着
清贫的生活。

1932
年丈夫蔡蓉峰去世
后,葛健豪在石板
冲的几间旧房定居
下来。

虽然时局动
荡,但是党组织一
直记挂着这位“革
命妈妈”。

1938年,
周恩来、叶剑英等
人来到长沙工作,
还专门派人到石板冲,提出把葛健豪
接住到别处,但她不愿给党组织增添
负担,坚持住在乡下。

此后,党组织
定期给葛健豪发放抚恤金,保证她的
基本生活。

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带着
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孩子的思念
与世长辞,享年78岁。

临终前,她仍
然不知道儿子蔡和森已于1931年壮
烈牺牲,还问长女蔡庆熙“他们(指
蔡和森与蔡畅)有信来没有?”并嘱
咐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
们的事业的成功了。

但革命一定会胜
利的。

”这是一位心系伟大革命事业
的母亲留下的最后遗言。

听闻母亲葛
健豪逝世的消息,蔡畅悲痛欲绝,含
泪写下“生我教我,火坑救我,粪土
纲常人伟大;上学留学,桑梓办学,
金石知能品洁高”,以此感念母亲养
育之恩,称赞母亲革命之功。

葛健豪虽然不是一名中共党员,
但其一生始终心系革命。

她敢于冲破
封建桎梏,远渡重洋万里求索,白色
恐怖笼罩下,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党
的地下工作,不畏艰险地投身革命与
解放事业,为党哺育和培养了一批优
秀的革命儿女,她的家中就走出了4
名中央委员。

儿子蔡和森是中共第二
届至第六届中央委员;儿媳向警予是
中共第二届至第四届中央委员;女
儿蔡畅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一届中
央委员,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
越的领导者;女婿李富春是中共第七
届至第十届中央委员,还是我国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
一。

他们一家为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
作出了不朽功绩。

毛泽东曾评价道:
“蔡母葛健豪的家教是卓有成效的,
她舍小家为大家,
教育自己的子女都
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我们每个革命
同志学习的榜样。


葛健豪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她
不愧为“革命的母亲”!■
◆葛健豪全家雕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