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高中人教版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课件第1章行星地球13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 更替(gēngtì)和五带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课标要求
目标分解
1.能够根据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 布图,分析并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
意义。
度变化。
2.了解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答案: (1)D (2)B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十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成因。
同纬度地区昼夜
长短的时间变化 同纬度地区正午太

太阳辐射的 时间变化

四季更替
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十一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划分。
类型

天文四 过渡季节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十三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1.四季更替
(1)天文四季(以北半球为例)。
含义
西方的划分 我国的划分
天春
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
春分→夏至 立春→立夏
文 夏 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夏至→秋分 立夏→立秋
四秋
夏季与冬季的过渡季节
秋分→冬至 立秋→立冬
季 冬 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冬至→春分 立冬→立春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更替和五带。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的纬度间隔。 (3)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 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 球达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有两次太阳直射,两次最大值。
C.0°~23°26′N
D.0°~23°26′S
(2)在图中 C 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
A.黑夜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九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解析: 第(1)题,该地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 次太阳直射。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可以判定该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所以应该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第(2)题,C处表示太阳直射,正午旗杆(qígān)的影 子最短。
季节 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太 全球昼 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太
变化 阳处于②段时,昼长夜短,昼 夜平分 阳处于④段时,昼短夜长,昼
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
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特别提醒]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 越短。
春分日和 秋分日
全球昼夜_等__长__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七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递__减__。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Βιβλιοθήκη 最大值地区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_南__半__球__各__纬__度___(wěidù)
栏目导引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 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 α+H=90°(如下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七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1.图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八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图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九页,共63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五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4)计算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 距较远。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以我国为例, 见下图,南楼高度为 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H,则最小楼间距 L 为:L =h·cotH。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六页,共63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十四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气候四季。
传统的四季划分的方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为了使季节与
气候相符合,现在温带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划分四季如下:
北半球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月份 3、4、5 月 6、7、8 月 9、10、11 月 12、1、2 月
南半球季节 秋季
栏目导引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六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时间
昼夜长短
分布规律
夏半球 各纬度昼长_大__于__夜长 纬度越高,昼_越__长__(,yu夜è c_h越_á_n短_ɡ_)
冬半球 各纬度昼长_小_于___夜长 纬度越高,昼_越__短__,_越__长__(y夜uè chánɡ)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一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纬度差。 注:①公式中的 H 为所求的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差是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 间相差的纬度。②若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两点纬度差就是大数减去 小数;若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分属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差为两纬度之和。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四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1.(2013·深圳高一检测)下表中所列的是 12 月 22 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
长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昼长 5 小时 30 分 9 小时 09 分 11 小时 25 分 13 小时 56 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五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④

气候四 3、4、5 月

夏 白昼_最__长__、太阳
_最__高__的季节
__6_、__7_、__8_月___
范围 秋
过渡季节
冬 白昼_最__短__、太阳
_最__低__的季节
9、10、11 月 _1_2_、__1_、__2_月___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十二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五带 (1)划分依据:_太__阳__辐__射__(t_à_i_y_á从nɡ低fú纬s地hè区)总向量高纬地区递减。 (2)五带的划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二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三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太阳直射点
达最大值地区
达最小值地区
北半球夏至日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的各纬度
北半球冬至日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的各纬度
春分日、秋分日 赤道
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②昼长=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3)根据相关性计算。 ①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②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 度地区的夜长。如北纬 40°的地区昼长是 15 小时,那么南纬 40°的地区夜长为 15 小时。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十八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3.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 )
A.太阳高度最大,黑夜最长的季节
B.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

南温带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 无

南寒带 南极圈至南极点 无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十六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1.图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全球各地,不同的纬度,四季和五带划分的差异很明显,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十七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图示法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六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解析: (1)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 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春分、秋分除外(chúwài)),即昼长与夜长之差越大。(3)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是由 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黄赤交角所致。
赤道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四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 的地方时是 12 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坐北朝 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坐南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日影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 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栏目导引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所跨的经度范围进行计算。 昼(夜)长=昼(夜)弧度数/15°。 (2)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计算。 地方时正午 12 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等份(如下图所示)。也可以利 用日出和日落时间计算。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二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三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如上图所示:当太阳直射 B 点(10°N)时,A 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 HA=90°- AB =90°-(40°-10°)=60°
当太阳直射 B 点(10°N)时,C 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是 HC=90°- BC =90°-(10°+23°26′)=56°34′。
冬至日 南__回__归__线__(n_á_n__h_u_í_ɡ_u_ī_x_ià_n_)_及
其以南各纬度
二分日
_赤__道__(chìdào)
北半球各纬度 极点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八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时空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结果之一是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半年(北半球) 春分、秋分 冬半年(北半球)
直射点
图 示
光照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九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夏半年(北半球)
春分、 秋分
冬半年(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
纬度
全球昼
昼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
高,昼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
变化
夜平分
象;南半球相反
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太阳处于①段时,昼
北半球:太阳处于③段时,昼
冬季
春季
夏季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十五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五带的划分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
表具有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了五带:
项目 五带
分布范围
阳光直 极昼极 射情况 夜情况
北寒带 北极圈至北极点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至北极圈 无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 90°,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①春分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时间分布:太阳位于的半球昼长夜短,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 夜渐短。 (2)纬度分布: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早,日落晚;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日出晚,日落早。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五页,共63页。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 越大。
(3)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地方昼长、夜长刚好相反。 (5)同一地区相对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的昼长、夜长相同。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十一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答案: (1)D (2)B (3)D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七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2.(2013·汕头高一检测)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1)~(2)题。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十八页,共63页。
栏目导引
(1)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
A.北温带
B.南温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