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第1篇】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

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

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2、播放有关昆虫的,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

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
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4、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那么,读完课文,你作了哪些整理,作了哪些积累?
三、合作读课文,再独立完成以上作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我们再统一组织汇报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
实事求是的态度。

【练习设计】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习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习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
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

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

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

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
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

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蜜蜂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教案【第3篇】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

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2.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学习第1自然段。

读一读。

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想一想。

知道“我”想做个什么实验吗?
说一说。

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实验?(可板书“实验”两字)2.学习第2自然段。

读一读。

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实验的,请读第2自然段。

b.画一画。

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写一写。

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议一议: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

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

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3.课堂练习。

a.学习生字。

出示要写的生字:蜜蜂辨阻跨括检查确误途陌,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

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3、4、5三、四、五自然段。

指名读。

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

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

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

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五、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

(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

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

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