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五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五例临床分析
郝建海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3(025)003
【总页数】2页(P57-58)
【关键词】黑色素瘤;鼻腔;外科手术;病理学,临床
【作者】郝建海
【作者单位】075000,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2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1-5],多见于皮肤,较少发生于黏膜[6-9],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发生率极低,约占全部恶性黑色素瘤的1%[10-12]。
解放军251医院2006年3月—2012年3月收治鼻腔恶性黑色素瘤5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52~72岁,平均60.5岁;病程1个月~1年。
1.2 临床表现 3例有鼻腔堵塞感,1例右侧鼻腔流黑涕,1例鼻塞伴反复流鼻血。
肿瘤发生在单侧4例,双侧1例。
肿瘤原发于下鼻甲2例;原发于中鼻道,位于上
颌窦口处2例;原发于中鼻道,侵及双侧鼻腔、鼻咽部及软腭后方,与周围无明显
粘连,右侧眶板破坏,并伴分泌性中耳炎1例。
1.3 诊断本组均经病理学确诊为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前活检确诊4例,
术后病理确诊1例。
1.4 治疗 5例均行手术治疗。
3例于全麻下行同侧鼻侧切开术,累及的鼻腔侧壁包括肿瘤边缘部分黏膜一并切除,其中1例切除累及的部分眶壁,眶骨膜保留;2例
术后行放疗,1例自行放弃放疗。
2例在鼻内镜下行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行放疗,另1例术前误诊为鼻息肉,鼻内镜下行鼻息肉摘除,术后病理确诊,建议
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侧壁扩大切除术,患者到上级医院手术。
1.5 随访结果 5例均获随访。
2例术后1年死于局部复发;1例术前误诊为鼻息肉,患者自行到上级医院行鼻内镜下鼻腔侧壁扩大切除术后转入解放军251医院治疗,5个月后死于局部转移;1例术后3年死于远处转移;1例随访1年无复发。
2 讨论
2.1 病因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病因不明,目前有两种学说:①某些化学致癌物质与紫
外线共同作用下诱发所致;②免疫缺陷。
2.2 发病率恶性黑色素瘤原发于鼻腔、鼻窦少见,临床常不被重视而误诊。
Harbeo等[13]报道恶性黑色素瘤占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9%。
Dreher等[14
报道为2.4% ~4.0%,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1%。
2.3 临床特征本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本组4例为男性,1
例为女性,年龄52~72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5-16]。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鼻中隔及中、下鼻甲,少数可发生在鼻窦。
早期症状为鼻塞,有血性腐臭性分泌物。
肿瘤多为外突结节状,表面破溃,棕黑色,可向周围侵及上颌窦、筛窦、眶内,破坏鼻中隔至对侧鼻腔,晚期可累及面部软组织,淋巴结转移常至颌下和颈部。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依据病史及典型的外观(肿瘤呈紫黑色、蓝黑色或暗红色)诊断并不困难,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查[15]。
本组4例术前活检确诊,1例术
前误诊为鼻息肉,行“息肉”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误诊原因可能与临床表现不典型有关。
因此临床如怀疑本病可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行快速冷冻切片检查。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应主要与鼻腔癌、嗅神经母细胞瘤鉴别。
鼻腔癌表现为鼻腔内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的肿块,明显外侵征象。
嗅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鼻腔顶部,鼻腔顶部肿块并穿越筛板侵犯嗅沟区是嗅神经母细胞瘤特征性表现。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易误诊为未分化癌、鼻息肉、出血性息肉、血管瘤等,误诊原因有:①
早期表现为鼻塞或鼻出血,缺乏典型症状;②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异较大;③黑色素含
量较少;④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
本组1例误诊为鼻息肉,术后病
理确诊,再次行鼻腔侧壁扩大切除术。
因此遇鼻腔内结节性、息肉状、溃疡状肿物时,特别是肿物呈灰黑色或黑色应高度怀疑恶性黑色素瘤。
2.5 治疗及预后本病恶性度高,发展快,复发率高,预后不良,早期诊断和手术
加术后放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故一经病理证实,应立即将病变组织广泛切除,病灶范围较广、侵犯较深者,应行选择性颈淋巴结廓清术[17]。
术后
应配合放疗。
传统术式术野暴露不充分,病变范围较大时行上颌骨全切除术,但术中出血较多,术后有面部瘢痕,对容貌影响较大,并伴面部麻木感。
而内镜下手术具有以下优点:①术野清晰,可在明视下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伤,术后切口愈合快。
②避免了传统鼻侧切开术造成的面部瘢痕。
传统术式与鼻内镜下术式各有利弊,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病变范围局限、边界清、无全身症状、无骨质破坏及转移者行内镜下切除,而对于肿瘤范围较广、骨质有破坏者应行鼻侧切开术或上颌骨全切除术。
本组均行局部切除,术前未发现颈部淋巴结增大,未行颈廓清术。
笔者总结本组诊治体会认为,术前行鼻窦CT检查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及选择术式。
总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极易复发和转移,术后复发率为37% ~54%,5年生存
率为 10% ~30%[18-19]。
该病预后很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远处转移[19]。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汤远林,朱玉林,陈建国,等.老年左足趾底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误诊[J].临
床误诊误治,2009,22(12):99.
[2]吕学海,刘新平.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误诊1例[J].疑难病杂志,2012,
11(4):310.
[3]李培莹,王爱华.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4):293-294.
[4]陈静,方志伟.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2):154-157.
[5]王志刚,高建飞,章必成.Th17/Treg失衡与肿瘤免疫[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4):70.
[6]孙海燕,李翔宇,梁振,等.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例[J].中国医药,2011,6(7):875.
[7]归云荣,归俊,马春艳,等.颅内原发性脑黑色素细胞瘤1例报道[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2):133-134.
[8]陈丽霞.卵巢恶性畸胎瘤伴恶性黑色素瘤1例[J].中国医药科学,2011,
1(18):144,172.
[9]吴石白,关小宏,王璐宁,等.以糖尿病足为首发表现的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2012,7(7):843-844.
[10]李树玲.颈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36.
[11]侯继申,范常艳,范晓娇,等.上段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迅速全身转移1
例[J].疑难病杂志,2009,8(6):346.
[12]王晓华,庞超楠,郑卓肇,等.颈椎及肝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5):395-396.
[13]Harbo G ,Grau G ,Bundguard T,et al.Cancer of the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es.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277 patients[J].Acta Oncol,1997,36(1):45-50.
[14]Dreher A,Grevers G.Malignant melanomas of the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es[J].Laryngorhinootologie,1995,74(2):95-97.
[15]武汉医学院,中山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外科病理学[M].上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300.
[16]魏瑞,蒋卫红,申良方,等.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9例临床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3,28(2):121-122.
[17]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5-286.
[18]Manolidis S,Donald P J.Malignant mucosal mela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revive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14 patients[J].Cancer,1997,80(8):1373-1386.
[19]Taimitsu N,Mori N,Hirakawa K,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mucosal malignant melanomas in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J].Practica Otol,1999,102: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