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盅盘舞文化内涵新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婚庆就告祖先孩子们结婚,男才女貌,天作之合;寿宴
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在天灾人祸之
就告祖先子孙多福,长寿好运等。在村子街坊邻居中能出资邀
后,开建驱邪禳灾的斋醮仪式,藉道教神灵之信仰,以抚慰死
请八音盅盘舞队,有时还会成为家族显赫的象征,代表着家族
者,振奋生者。道教祈祥祓厄的斋醮仪式,能充分满足民众红
八音盅盘舞队的花灯火苗,在热热闹闹的盅盘舞表演中滋滋作
表演。新娘在新郎的配合下,双手各持叠起的瓷盅,上下相
响的燃烧着,照亮了写在花灯上的心愿,代表着村民对美好生
击,翩然起舞;新郎以筷击盘;丑角则戴着胡须,手拿鸡毛
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天受到了仪式化的盅盘舞表演的祝
扇,边舞边戏逗“新郎”“新娘”,动作稚拙诙谐,气氛热烈,
的根,壮大了文昌人的魂。
表、请圣的科仪。在前几年的盅盘舞表演中,一些年龄稍大的
演员,还十分重视脚下“步虚”和手上手势的变化,尤其在公
二、
“为神而舞”——宗教文化
庙中,面对的神灵,表演时突出“步虚”的腿法和变幻掌法,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求、寻觅,让人们在精神
这显然也是受道教斋醮科仪的影响。⑧
世界采用宗教的形式获得归宿感,得到慰籍和庇护。盅盘舞在


本文重新解读文昌盅盘舞文化内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1960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反映海南革命斗争的电影 《红
从中又认识到其所包含的宗亲文化、宗教文化,有助于发掘中
色娘子军》,在电影 74 分 40 秒时,战士们吹拉着海南 《盅盘
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建立文化自信;深入剖析文昌盅
舞曲》,手拿筷子敲击碟子,跳着欢快的盅盘舞,庆祝丰收,
多数人眼中与宗教并没有任何联系,但通过深入挖掘则可发现
三、“为革命而舞”——红色文化
盅盘舞也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盅盘舞曾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海南岛
原海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吴名辉著 《笔舞池边》 载:
战役中起到鼓舞士气、打击敌人、保卫家园的积极作用。这种
“海南汉区的 《盅盘舞》 是这样的: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
伦理,这样的宗亲活动是有助于人们凝聚、团结、诚信、守
如“送灯”到每家每户跳盅盘舞,在祖屋中由一旦角 (或生
序、互助,对维护地方秩序、促进地方统一有着深远意义,这
角) 手执笏板面向祖宗神龛跪拜祈求,丑角则双手展开一卷
种思想认识的转变促进了各地宗亲组织的发展,维系着文昌人
“圣旨”宣读“玉帝旨意”,其形式明显吸收了道教斋醮中拜
堂门口进行表演,为各房子孙办理婚、寿、喜宴等场合作为文
在做斋醮整个过程中都有口中唱念符文,身段摇摆舞动之举,
艺环节所出现的贺喜舞蹈。根据不同的庆祝内容,艺人还会变
既有演也有唱,既有表情,也有发自内心的情感,以演来酬神
换道具、更换祝福唱词,迎合现场观众的心理需求去灵活表演
怡人,以唱来念诵演绎经文符义。“道教斋盅盘舞,不少战士也纷纷
会上,习近平代表党和国家对外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



加入进去,边唱边跳。屋子里,一片欢乐。” 红军战士在唱
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
歌、跳舞中仿佛忘记了饥饿与寒冷。
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
037
ART RESEARCH
海南文昌盅盘舞文化内涵新解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 / 林彦汝

要:盅盘舞是流传于海南文昌地区的岭南民间舞蹈,2005 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十分重要的
历史研究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它聚集了社会实践、传统仪式、节庆活动三种意识形态,蕴含丰富的宗亲文化、宗教文
福,得以实现。除了村子里的居民外,还有许多亲戚、朋友会
场面欢快,喜气洋洋。表演时由“海南八音”(海南省的传统
选择这一天前来拜年,晚饭过后随着“送灯”队伍游行,观看
民间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
) 伴奏,故盅盘
盅盘舞表演,也是一种共同祝愿,沾染福气的表现。
舞也被称为八音舞。
八音奏响“出场锣”鼓声,盅盘舞艺人两人一对出场 (节
后辈的祝福与鞭策,青年一辈撑起家族,继续努力经营维系家
起初道教在祭坛前跳大神,围着祭坛转跳,手势、步伐等
族的繁荣昌盛,小辈则在家族的树荫下欢快嬉戏、茁壮成长。
对盅盘舞影响颇深。盅盘舞民间艺人从此中吸取道士斋醮、道
即使再困难,盅盘舞的表演从不缺席,可见文昌人重亲情、讲
场法事的内容唱念符文、手持法器等加入盅盘舞传统仪式表演
舞艺人最忙碌的时段。

价 值 。 传 统 的 文 昌 盅 盘 舞 有 着 独 特 的 角 色 扮 演 (生 、 旦 、
在节庆活动中盅盘舞表演用一种游艺的形式,给整个村子
丑),主要由一对童男童女扮演“新郎”和“新娘”(即生角、
带来福泽,艺人们所走过之处必定放鞭炮相迎接。这些簇拥着
旦角),另有一男童扮演丑角“月老公公”(丑角),三人共同
盘舞在特殊时期所代表的红色文化,寻找其中的革命精神价
并为阿贵和符红莲办喜事,祝福这对革命伴侣白头偕老。”
值,是维系民族强大、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整体可持续发

冯衍甫、谢才雄著的 《王文明传》 第八章中描写红军战士
展的源泉。
被包围封锁在母瑞山上,在缺衣断粮、饥寒交冻的情况下战士
2018 年 4 月 13 日举行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30 周年大



跳起了海南盅盘舞,特委领导也出了节目。” 《解放海南》、



《浴血天涯:马白山 (下)》 亦载。 “1950 年初,林彪“四
示,让世界人民知道海南民间传统艺术的底蕴与魅力,了解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时性”的形态演变来审视不变的内核,并从而揭示出沉淀在其
市,剪彩为花及鱼虾、走马各样……人或掇灯球归家,置席下
中的历史精神。
以许生儿则‘送灯’。” ④ 海南方言中“丁”与“灯”发同音,


“文昌盅盘舞由海南艺人使用盅、盘、筷等日常生活餐具
“送灯”同于“送丁”,寓意“添丁发财”“麒麟送子”。盅盘舞
作为道具相互敲击起舞,其表演诙谐风趣,情绪欢快,乡土气
表演是“送灯”不可缺少的环节。无论这个村子是否富裕,都
息浓郁,技艺挑逗性强,深受当地人们喜爱。” 文昌盅盘舞于
会以村为单位邀请八音盅盘舞队 (由民间的盅盘舞艺人与海南
2005 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海南
八音演奏艺人组成的表演队伍。
) 前来表演,这期间也是盅盘
省传统舞蹈项目,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
吹响 《闹烟坡》 曲,伴起扑扑翻腾的狮子舞,以及跳盅盘舞
盅盘舞艺人的祝福。当每家每户盅盘舞表演结束后,村民与八
时,一般是‘一生一旦一丑’;丑角戴着假面具,戏逗生旦
音盅盘舞队还要返回到公庙,将这些全程跟随的花灯全部送到
角,生旦角则边击盅盘边起舞。”⑤在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
公庙当中,然后挂在专门摆放花灯的架子上,会有一部分花灯
也具有历史阶段性。文昌盅盘舞鲜活生动地记录了文昌甚至海
1949》 中对海南岛革命根据地歌舞有所记载,“海南岛革命
南岛上各民族、各群体的杰出智慧和聪明才智,是认识海南岛
根据地的舞蹈活动主要和女子军连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她
文化史的活化石。文昌盅盘舞保留了海南自古以来以民间信仰
们的带动,加之海南岛的黎族、苗族、壮族军民本来都是能歌
约在宋代,随着闽南、粤东的移民不断迁移海南岛,文昌
相逢,坏人闪避,求财得财,求利得利,做啥得啥,无论远洋
水路畅通的地理位置优势,南移迁徙的先民选择落地文昌的渐
和内地,小小生意是大大赚钱,东做东成,西做西就,南来南
渐增多,道教也随之传入了文昌地区。因躲避战乱而来到海南
往是北来北合,日日当官是年年高升,养鸡成群,养鸭成摞,
刘振华著 《海南之战》 记录了解放海南岛战役与 1945 年


制度体系。”
在这自由贸易经济区、国际旅游文化岛的开放平
9 月的一个深夜,第一次听到从延安电台传来的呼叫海南的呼
台上,文昌盅盘舞能够充分展示海南地域文化特色和中华文化
号,战士们高兴极了:“有的同志唱起了黎族山歌,有的同志
的多元格局,在未来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更大的平台上展
庆活动中表演人数以双数为吉,成双成对),摆出道士斋醮科
一、
“为人而舞”——宗亲文化
仪念咒决时的手势,面向神龛面对面做踏蹲步、行进步,随后
从古至今,宗亲文化是中国人独特强烈的信仰,是对祖先
半蹲下跪叩拜三下起身,向后走“双龙吐珠”队形,转身再回
供奉、崇拜的一种习惯。有了宗亲文化的凝聚,人与人之间沟
到神龛前祭拜,这样的叩拜重复三至四次,在神龛前跳起那愉
的财力,还代表着对祖先的崇拜与怀念的真诚,能邀请文艺表
白喜事所需,民众普遍的心理需要,会蕴积转化为社会需要,
演的家族,都是和和气气,团结互助的。
社区定时举行地域性的祈安大醮,以表达民众怀德报恩、敬谢
不管是送灯还是各类喜庆环节,盅盘舞表演蕴含着老人对
天地祖先之情,此已成为近现代民间祭祀习俗的重要内容。”⑦
通成本会降低,沟通时间会缩短,信任会增加。元宵节“送
悦人心的盅盘舞。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每家每户都会在八仙桌
艺术研究 | 艺术理论
038
上放有红包,红包装的钱不多,一元到十元不等,每当盅盘舞
抬来游村 (坡),供人们焚香朝拜。此时‘装军’队伍里往往
表演完毕,会对着神龛祭拜三下,便拿走红包,这也是家主对
为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承载着海南人重要的历史文化印记和
善舞,在当时传承与创造了许多舞蹈。流传至今的‘棍舞’、
原始记忆,体现了海南民众丰富的宗教信仰,有民俗学研究价
‘藤圈舞’
‘盅盘舞’
‘竹帽舞’等,都是经过那时保存与发展而来
值,亦有民间文学的研究价值。
的。这支女子军连,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红色娘子军连’
中表演传统仪式形态的盅盘舞已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文昌盅
供村民来抢。村民说,如果能够在这一天抢到一盏花灯,那么
盘舞为冼夫人而舞,实则是为海南人民心中的守护神而舞。冼
在未来的一年当中,他们都会有非常好的财运,而且人也会非
夫人结束了海南岛自东汉中原政府弃置六百五十多年的遥领状
常的旺。此外,盅盘舞艺人还需在公庙前表演,结束后才可散
承载体。
用的价值,其中包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
文昌部分乡镇,在每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六期间举行“送
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 我们对
灯”,一般以村为单位,举行日期不一,但都是在元宵节前
任何一个具体的舞蹈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总是要透过其“历
后。《咸丰文昌县志 上册》 载:“自十二夜起,曰开灯。作灯
群众性的舞蹈,加上海南伴奏,气氛热烈,场面热闹喜悦,让
日是军坡节。琼山、文昌等地的村民将冼夫人的塑像,用宝辇
人沉浸于胜利喜悦之感。从近现代的舞蹈史、文学与电影作品
039
等资料可以看出盅盘舞饱含红色革命文化。
ART RESEARCH
变化的。文昌盅盘舞本身融合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其内在
刘青弋所著 《刘青弋文集 10 中华民国舞蹈史 1912-
寺庙者,谓之道士,惟仍可返家生活,与常人无异。本岛人均
表演场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与时代同进的具象
信仰之。全岛道教徒计三十万人。”⑥此时,道教徒几乎占全岛
表现。
总人口的 40%,对于海南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民间信仰,
除了隆重的送灯,八音盅盘舞队时常会被邀请到村里的祠
均有受到道教的影响,如:土戏、做斋、音乐、舞蹈等。道士
态,为海南的统一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冼夫人在海南人
去。如今“送灯”表演的盅盘舞,已发展成“边打边跳边唱
民心中地位不仅仅是一位巾帼英雄,更是如神灵般保佑着海南
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送灯”这一节日加入特定的海南方
这一片土地。除此之外,盅盘舞还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言祝福唱词:“祝老老小小一年四季日日夜夜顺顺利利,好人
的人们比例众多,以黄老之学为主旨的道教在海南传播条件优
养个猪是千几百斤呐,鱼涨满塘是羊跑满坡,胡椒槟榔是生
越,斋醮活动迅速盛行于民间,据 1949 年陈植编著 《海南岛
(产) 得一满坡,摘得几千筐是装的几千车,一年是几千万元
新志》:“道教之于本岛,相当普及,大多数寺庙均属之,侍奉
上。是大顺利啦,知否 (知道吗)!”舞蹈加入特定唱词,符合
化,体现了海南岛宝贵的革命歌舞价值。本文重新解读文昌盅盘舞文化内涵,探寻盅盘舞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关键词:文昌盅盘舞 宗亲文化 宗教文化 红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
地域、各个民族的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存在并发挥作
灯”中的盅盘舞,是宗亲文化的实质体现,更是宗亲文化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