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南投县设置有机农业集团栽培专区之探讨 - 台湾农业推广学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輔導南投縣設置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專區之探討
林柏霖*
壹、前言
有機農業近年來的蓬勃發展,由於台灣有機農業栽培大多屬小規模經營,且整體而言有機農產品仍是屬於低產值產業,附加價值不高,在行銷上較缺乏競爭力,因此現階段生產者應著重於產地的直銷,減少耗費交通運輸能量銷售到國外,免得辛苦所賺的微薄利潤被運輸成本占去大部分(陳永松,2006)由此可知目前市面上的有機農產品項目與數量愈來愈多,但消費者常常會懷疑購買到的農產品是否為真正的有機農產品,除了有機標章的認驗證制度建立以外,農政單位應推廣有機農業的經營面積擴大,這是未來發展有機農業的趨勢,為了要推動有機農業的全面化經營,有其必要擴大各個有機農場經營規模,而台灣的農場經營屬於小農制的國家,平均每位農民經營農業的面積不到一公頃,然而每年卻有二十二萬公頃的農田休耕,領取休耕補助,如果可以善用這些土地推廣有機農業,藉由有機栽培集團化經營,避免受鄰近田區汙染,不但可以創造經濟利基,也可以使有機農業的發展更加蓬勃,創造台灣成為有機無毒農業島。
至97年12月底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認證「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等四家驗證機構,辦理有機農產品驗證,驗證合格978家,驗證面積2,356公頃,而南投縣的有機農業驗證面積約64公頃,僅占全國的0.027%,而占全縣耕作面積更少,面積僅0.00088%,有機農業的未來努力及發展的空間很大,值得各單位更加積極推展有機農業的發展,特別是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專區的設立,有助於減少因鄰田汙染所造成有機農業的風險性增加,並可因此擴大有機農業的經營規模,達成規模經濟,而有機農產品也可以透過共同運銷的方式,使有機農業的經營成本降低。
南投縣的有機農場總家數為58家,其中驗證機關的驗證農場家數分別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24家、「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11家、「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20家、「台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3家,在南投縣健康城市研討會中研議的未來南投願景及未來目標:健康環境組及永續環境組都將有機農業列為發展重要項目及重點目標,從樂活環保、綠色消費、節能生活圈中來達到落實有機農業生產面積的擴大,發展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成為最重要的實施方式,也是最可以達成目標的方法。
*南投縣政府農業處辦事員
289
貳、有機專區設立區域規劃概念
我國區域計畫法第一條指出為促進土地及天然資源之保育利用,人口及產業活動之合理分布,以加速並健全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環境,增進公共福利,特制定本法。
同法第三條更針對區域計畫定義為係指基於地理、人口、資源、經濟活動等相互依賴及共同利益關係,而制定之區域發展計畫。
由此可知,我國要成立有關有機農業專區的區域規劃概念必須有區域計畫法的支持依法行政,才得以使該計畫進行順利。
有機農業專區的設立是目前國內解決有機經營困境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透過這個方法除了可以增加有機農業的競爭力,提升有機農業的規模經濟,並可以減少有機農業區受到鄰田農藥汙染的困擾,可以說是一舉數得,相關單位也看到此一利基,紛紛提出計畫在台糖土地或休耕田規劃成為有機農業專區。
「地域指定(面)」與「個別農業生產者(點)」的支援,並非二者擇一,而必須以兩者兼顧的觀點視之。
最重要的是,目標制定對有機農業的健全培育與普及有益的法律制度。
而日本針對參議院法制局「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政策要旨」之研討會的議事記錄中,有以下的意見:立法作業部會中也曾被提出過,若將地域指定(有機專區)作為主要提出的重點,在英國,不是農業,而是指定被稱作環境區域的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area(ESA),殷切地支持該區域。
足立恭一郎認為以此作為參考,改成適合農業的版本,進行地域指定即可。
有關該地域指定的「政策效果」,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結論,也就是在農業環境政策的先進國家中,正在朝著「解除地域指定,以全國的有機農業生產者為支援對象」的方向進行(足立恭一郎,2006)。
這項事業的重點是,根據其規範,對於參加敏感地區事業的農業生產者訂定一定程度的農業活動限制,並賦予遵守之義務,引導轉為環境敏感型的農業。
而韓國自2002年度起解除地域指定,改以「得到有機、轉換期有機、無農藥農產品認證的全國個別農業生產者為優先,在業務量尚可負荷的情況下,環境監視地域內的低農藥農產口認證農業生產者將作為第二順位的支付對象」(足立恭一郎,2006)。
任何一個地區發展有機農業都需要有先前的規劃,也就是有機農業的發展計畫,透過有機農業發展計劃過程中,須要有審慎的規劃與安排,才能落實有機農業專區的設立,為求地區的健全發展與試圖解決地區發展上的問題,事前規劃的觀念應運而生,區域規劃發展,乃在一特定時間內整合一特定區域之自然、經濟與人文資源,為該區域人民福利的增加提出一整體性的發展構想;它亦為達到地區經濟與社會平衡發展不可或缺的工作。
(李朝賢,1993)茲就南投縣設立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區域發展之swot分析如下圖:
290
優勢(Strengths) 劣勢(Weaknesses)
充沛之水及電力能源供應
豐富景觀資源,生態物種多樣性,群落棲地豐富
宜人的氣候
擁有勤勞的人力資源
南投有83%以上的保護林區低開發
城鄉景觀規劃可塑性高
縣內有豐富的農產品占全國比重高
有機產業結合觀光將帶來新契機有機農業整體發展有結構性問題
有機農業基礎建設不足
高素質有機專業人才不足
地方財政困難推廣有機不易
偏遠地區交通運輸不便
受自然換境影響可用土地稀少
年輕人口外流,農村年齡結構老化,有機農作物成本高,收益低
南投縣欠缺全盤有機農業發展規劃,產業升級困難
機會(Opportunities) 威脅(Threats)
南投具備良好之觀光資源可以有機休閒產業做結合
農業生化科技產業未來發展在南投縣產業轉型中扮演重要地位
地方發展自主地位的提升
兩岸發展為國家級有機產業的機會
聯外交通網的建置與密度高區域發展競爭激烈
加入wto後,面臨國際產業升級問題,及鄰近縣市之競爭,將對南投有機農業產生嚴重衝擊
亟待尋求有機產業升級與結合觀光事業發展契機
城鄉發展上不確定因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2009
參、有機農業栽培區
一、有機農業
有機的概念在國內外都有許多專門研究有機領域的學者專家做精闢的定義,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的農業委員會,認為其定義為「一種旨在提升或強化農業生態系統健康的全方位生產管理系統」。
國內有機農業推動最重要的學者董時叡(2007)認為有機農業一般性的認知都強調是盡量使用天然生產素材,不使用人工化學合成物,崇法自然生產法則,注重動物福祉,強調與生態共容的農業生態系統。
就其分析可以說有機農業就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的耕種方式,除可生產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供應市場外,亦可降低因農業生產對環境污之衝擊。
李協昌(2009)我國的有機農業發展是近幾年來的事,有機由外文「ORGANIC」翻譯而來,為標示用詞,指標示有機之農產品係依據我國「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暨「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等規定所生產、加工、運銷及流通,且有其完整性者。
有機農業則是指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
簡言之,農產品生產過程不施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或其他合成化學物質等禁用資材,不使用基因改造植物或生物,著重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及安
291
全,並於農產品採收、包裝、儲存及運送過程確保不受到汙染等之農業生態與生產體系。
而依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第二條:有機農產品:指在國內生產、加工及分裝等過程,符合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有機規範,並經依本法規定驗證或進口經審查合格之農產品。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主張有機農業四大原則-健康、生態、公平與關懷:
(一)健康原則:有機農業應當維持與提升土讓、植物、動物、人類及地球的健康彼此個體密不可分。
個人與全體的健康不能抽離生態系統的健全,健康的土壤培育出健康的作物,促進人類與動物的健康。
(二)生態原則:有機農業應以生物生態系統及循環為基礎,與生態合作、競爭,並且幫助維持生態。
有機農田、牧場及野生收成系統應符合自然生態平衡與循環。
有機管理須適合當地環境、生態、文化及規模。
應藉由重覆使用、回收及有效管理物資跟能源,減少投入成本,維持及改善環境品質及節省能源。
(三)公平原則:有機農業須建立在保證一般環境與生活機會接公平的關係上,有機農業應以確保所有階級及團體皆公平的方式管理人際關係-農夫、工人、加工業者、批發商、貿易商及顧客。
(四)關懷原則:有機農業應以謹慎且合理的方式管理,保護現在與後代子孫及環境的健康與福利,有機農業須採用適當的技術,同時杜絕不可預測的技術來預防重大風險,例如基因遺傳工程。
二、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輔導縣市政府規劃休耕田活化利用,建立有機集團栽培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98年3月11日召開研商有機農業發展策略座談會決議,請各縣市政府擇定縣內1-2處鄉鎮,會同農糧署、各區分署、及各區農業改良場等單位,邀請轄內大面積連續休耕田較為集中地區農友,及有意願承租的專業農民召開說明會,以瞭解農民意願。
為輔導從事有機生產農戶以毗鄰大面積農地集團栽培,配合連續休耕田活化,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推動機制,輔導有機農友擴大經營規模,利用台糖土地、退輔會農場建立有機農業專區,成立工作小組,由台糖公司、退輔會或其他方式提供土地,經過評估遴選後媒合供有機農戶租用,生長適種作物,建置有機農業專區(王鐘和,2009),茲就國內、外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成功案例探討如下節所述。
肆、國內、外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成功案例探討
一、國外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成功案例
292
世界各國推動有機農業多以先進國家為主,以歐盟、日本、美國等國為有機農業的先行國家,然而在這些推廣有機農業國家中有個國家卻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古巴,為何一個共產落後的國家在有機農業的領域中可以跟世界各先進國家比擬,值得我們去做深入探討,並了解其成功的地方,讓台灣的有機農業得以學習。
提到有機農業的發展國家,古巴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有機農業國家,保守估計1990年末期古巴有機農耕面積已占全國農耕總面積九成五以上,反觀台灣目前的有機耕種面積約農耕面積的千分之二,以本文中所提我國南投縣有機農業比例為例僅占全縣耕地面積的0.00088%,實在少得可憐,古巴的地理環境與台灣相似,都同屬於狹長海島狹長型的國家,其面積約台灣的三倍大,但人口卻只有台灣的一半,鄰近的美國是引導古巴有機農業成為全世界比例最高國家的關鍵,實在值得我國推廣有機農業時做為借鏡。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印證古巴這個國家的在有機農業轉型的成功,在時空背景威脅下,古巴因為遭受美國經濟隔離,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向蘇聯靠攏實施共產,這其間古巴的農業完全實行慣型農法,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古巴面臨進口資源減少85%以上的危機,其中包括每年130多噸的化學肥料及1萬噸的殺蟲劑,這個轉變使古巴成為有機農業的推動者,在此同時古巴成功轉型成為永續經營的有機農耕,試圖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家,而永續農法需要將農村人力再度整合,將有經驗的農友分別編隊,與大家分享過去累積的經驗並傳承耕作的方法與知識(朱慧芳,2007)。
最終使古巴得以成為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一個相當成功的案例。
二、國內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目前執行成果及成功案例
(一)台東農場長良有機專區推動計畫
行政院於97年8月14日通過推動規劃愛台12建設的7大重點建設項目,其中第5項在東部推動『養生農業與觀光發展方案』,推動建設東部成為國際級觀光度假聖地無毒有機休閒農業重鎮。
分別農委會及交通部主辦,主要依據為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由行政院於96年3月20日核定,辦理期程為2008年至2015年。
台東農場長良墾區可用土地計473公頃,因區塊完整,農水路完備,極適合發展有機農業。
目前稻作面積約287公頃、雜作約64公頃、林地約80公頃,餘為公共設施及建地。
台東農場計畫將鐵路以東部分136公頃,配合合約期滿後2009年-2011年優先推廣有機農業專區。
並配合現有委營戶合約到期時間分別整合成新的有機農業專區,開放有意從事有機生產且有經驗之農友及有機集團投標,並依有機農業生產合約,規範委營農戶從事有機農業生產。
293
(二)花蓮發展無毒農業有成
花蓮縣有機農業種植面積為307.75公頃,佔總面積之25%,居全國首位,與西部地區天然的隔絕,顯示花蓮縣發展有機農業具得天獨厚之優勢。
國內有機農業栽培面積通常過於狹小,且地點也較零散,因此其推動效果較無法具體呈現;未來有機栽培之型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發展朝向逐步規劃集團化與多元化的栽培模式,例如大家努力推動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成為有機村的農業示範村的模式,期能藉由集團化栽培避免受鄰近田區污染,多元化生產避免單一作物萬一受到病蟲害侵襲時迅速蔓延;94年度更選定花蓮壽豐(志學農場)、富里(羅山村果樹部分)等二處計59.9公頃,將輔導集團區完成有機驗證程序,以成為有機農業生產之主力(黃有才,2008)。
花蓮縣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且依山傍海,是推動休閒農業的好地方,且近年來在縣政府農政單位的努力宣傳與輔導之下,已在國內旅遊市場建立相當知名度,如能妥善整合花蓮縣內各休閒農業區(花蓮地區已通過劃定3個休閒農業區,包括瑞穗鄉舞鶴休閒農業區、玉里東豐休閒農業區及光復鄉馬太鞍休閒農業區;目前准予籌設休閒農場共10家),並結合現有觀光、文化、自然景觀及交通等資源,擴大休閒農業旅遊範圍,提供優質旅遊網服務,感動消費者,提高品牌忠誠度,則未來花蓮縣發展農業觀光休閒產業必定商機無限。
優質、安全、生態、休閒為當今我國農業施政的重要方向,花蓮地區具有良好土地資源特性,受污染程度低,係發展農業之良好地區,未來農業仍將是花蓮的重要產業,勢必需充分發揮其環境特色,結合觀光產業發展,發展多元化附加功能,並兼顧經濟發展及生態保育,期能永續經營使有機農業成長發展。
花蓮具有優美自然環境,無汙染的好山好水,農業環境受地形的區隔,具有空間之獨立性,其競爭優勢包括:豐富的資源、政府及相關單位的正確輔導、較低環境汙染與破壞、農民的共識與勤奮,在此優勢下可推動傳統的農業初級生產功能,轉型升級為二、三級產業,以創造農產品附加價值,輔導當地產業朝向發展優質、安全、休閒旅遊及生態保育更加多元化的農業。
經由各方努力發展花蓮成為無毒農業專區,透過近年來對於東部地區積極推動精緻農業及有機農業的發展,並加強休閒產業之發展,以建構優質、安全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農業體系,維護農漁民權益,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以及國土保安的永續生態平衡。
而其競爭劣勢為:交通運輸較不方便、天然災害多、缺乏在地農業大專院校產學合作、農民素質不高、經營效率低等,有待相關單位加以改善。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建立全方位整體性之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特別規劃於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建立全國第一個有機示範村,利用當地原有之水
294
稻、果樹、蔬菜、花卉、放山雞等產業轉型成有機方式生產,另外再結合羅山瀑布、泥火山等觀光資源,建構具生產、生態、生活及觀光休閒、教育功能的有機農業示範村。
為達成推動羅山有機村之目標,因此先辦理多場座談會,透過凝聚村民共識,然後再兼顧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理念觀念下,擬訂執行有機農業相關計畫,逐步推動全村之有機化。
(三)台南縣太康有機農業專區
民國98年2月18日台南縣政府於柳營鄉太康舉行有機農業專區營運中心動土典禮。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位於台南縣柳營鄉太康村,面積初步規劃約36.8公頃,鄰近台一線及即將闢設的南二高柳營交流道,附近有尖山埤水庫、酪農區等風景區,依初步發展構想,生產區以一公頃為單位劃設,面積約27至30公頃,另設服務中心、停車場、親子體驗區及生態園區等,應能對遊客產生相當吸引力,成為生產與休閒、教育性兼具的有機蔬果專業區。
該專區主要以種植「農委會規定禁止種植之水稻、芒果、香蕉、鳳梨、木瓜、柳橙、文旦柚、荔枝、番石榴、大蒜、洋蔥、甘藍、結球白菜、花椰菜、蘿蔔、西瓜、洋香瓜、落花生、甘藷及甜玉米等19項敏感性農作物」以外之作物為主。
台南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發展,除原輔導驗證合格有機栽培農戶29戶。
面積54.8公頃外,96年更進一步輔導有機梅18.82公頃及有機稻米21公頃成立產銷班與辦理講習會,印製台南縣有機農業驗證合格業者摺頁30,000份,舉辦有機農產品展銷活動等等以擴大有機農業產業。
有鑑於台南縣生產有機農戶生產面積過小,於是加強有機農業專區設置輔導,期藉集團化運作以增加競爭優勢。
台南縣積極推動有機農業,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政府積極策劃發展有機農業專區,規劃後面積達45公頃。
營運中心預計投入兩千多萬,協助產銷以及有機餐飲。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的設置,是一項非常特別的計畫,能帶動台南縣的有機農業發展,未來在此成立有機農夫市集,讓大家都能吃得健康、玩得有趣,有機農業專區必須注意不受鄰近農地的化學物污染,當地政府一直希望台糖能提供十公頃以上土地設置專區,台南縣率先以三十六公頃設置有機農業專區,是個非常好的開端,規劃後面積達45公頃,並提出未來設計生態旅遊與有機產品展售中心,台灣有機農業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世雄則提醒,目前政府正在研擬兩岸農業合作的可行性,首先必須顧及農民的權益,也應考慮台灣農業能否永續發展,而台灣農業必須布局全球。
現在開始做有機農業,總有一天台灣能成為有機國家。
有機農業的發展是全球的趨勢潮流,現代人都希望能吃得安心、健康,政府一直希望台糖能提供10公頃以上的土地面積以設置專區。
台南縣率先以36公頃設置有機農業專區,是個非常好的開始,如此一來也能教育消費者重視環保與健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也將持續加強輔導並且讓有機農產品檢驗制度更加完善,而太康有機
295
農業專區內十七名業者都已進駐耕種,由業者們組成的有機生產合作社,亦在縣政府內舉辦有機認證教育訓練,邀請輔導單位說明如何取得認證。
因這是國內第一座由公部門籌設的有機專區,業者已取得共識將採「集團認證」方式辦理,進駐有機園區優先條件以:1.有機驗證合格農民2.曾從事有機栽培之農民3.曾研習有機農業相關課程者4.有志從事有機栽培者。
前述資格需檢附有機驗證合格證書、曾研習有機農業相關課程時數等相關證明文件。
雖然難度更高,但將建立團體榮譽感,建立有機農業專區的信譽。
有機農業專區在推動有機認證的同時,亦應儘快建立有機耕作制度,卅多公頃的土地上要種些什麼,要做好掌控和調配,避免業者的產品相似程度太高,逐步嘗試市場的喜好程度,使有機專區的行銷通路更加順暢無阻。
發展有機農業,在這幾年來列為農政單位「新農業運動-台灣農業亮起來」代表性指標項目之一。
惟國內有機農戶平均經營面積在規模狹小情況下,致使生產成本偏高,農場環境生態不易平衡,病蟲害不易控制,且容易受鄰近實施慣行農法之農田污染,因此擴大生產面積,鼓勵有機集團栽培,將成為政府輔導方向(王瑞彰,2008)。
伍、南投縣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案例分析
南投縣目前的有機農業面積約為64公頃,佔總耕種面積僅0.00088%,目前南投縣的有機農場數,分別由下列四個單位驗證:國際美育基金會 24家、慈心基金會 20家、臺灣省有機協會 11家、寶島有機協會3家,合計有58家。
58家農場遍佈在南投縣各鄉鎮中,如同一盤散沙,該如何整合並發揮有機農業專區透過農產品的集團栽培區的方式經營,擴大經營規模使南投縣有機農業得以永續發展,將影響南投有機農業發展的未來,茲將南投縣目前規劃即將設置的有機農業集團栽培區分別論述於下:一、魚池鄉頭社活盆地有機專區
魚池鄉山明水秀,地理形勢獨立天成,四面環山的環境,與外面隔絕,有著營造有機專區的絕佳條件,以頭社盆地為營造有機村的前進基地,生態保育與農業生產是可以並存的,甚至可以提高農業的附加價值,透過有機專區的設立,使在地農民得以吸收更多新知,並將自然保育、有機觀念推向各個角落,讓所有住民更愛惜自己的生活土地。
目前有機農業產業專區規劃目標50公頃,先期約20公頃農地已通過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的檢驗,水、土都符合有機農業的規範,即將邁入有機農業的轉型期,然而不同於一般的有機農業專區著重生產面,魚池鄉頭社活盆地有機專區除了重視生產面外,更加重視生態面,結合當地特有種的復育工作同時推展,日月潭特有的原生種水生植物,如日月潭蘭草、芡實、萍蓬草、蓴菜、穀精草、水杉、台灣特有種水社柳等,
296
特將魚池鄉頭社盆地有機農業核心資源羅列如下(南投縣政府,2008):
(一)地區農業特色農作物,由於泥碳土通氣及滲水性佳,富含天然營養分,包括各種
植物所需之大量、中量及微量元素,又因為含高量腐植酸,為天然有機肥料,使得本區作物品質及經濟價值極高。
1.蔬果(優質高山蔬果)
頭社地區早期以種植稻米為主,近年來改以絲瓜、四季豆、百香果、火龍果等經濟作物栽種,其中最為著名者為絲瓜,已經由「頭社活盆地絲瓜品牌發表」逐漸打響知名度。
(1)絲瓜
絲瓜為葫蘆科絲瓜屬,其富含蛋白質、醣類、維化命B,多生產於夏季。
由於農業科技的發展,現今絲瓜具有更大的附加價值,例如,採絲瓜藤所取之絲瓜露。
(2)樹葡萄
樹葡萄原名嘉寶果,由於其果實狀似葡萄,故名之。
果實生長在枝幹上,在台灣可春、秋兩季結果。
其除可直接食用外,亦可做成果凍、果醬等。
2.水產養殖(高山漁村)
除了農產作物之栽種外,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於2008年開始從事荒廢地開發水生蔬菜及水產養殖推廣工作,目前已栽植數十種台灣原生水草復育、菱角及水生蔬菜種植,並成功復育日月潭奇力魚。
本區養殖無需抽取地下水,乃利用潭水、自然滲水及湧泉為主,對地方環境及產值上有一定的助益。
(1)四角菱
一般市面上所見的菱角可分為兩角菱及四角菱,其中四角菱由大陸引進,其產期較短,澱粉值含量較低,多半用於煮湯使用。
(2)奇力魚
由於邵族稱其為「奇拉」,故漢人依其音而稱「奇力魚」。
主要生長在各地低海拔河川、湖泊,為早期邵族人重要的食物來源。
因其秋冬藏匿深潭之習性,較難捕捉,故捕撈季節集中為春夏兩季。
奇力魚體積不大,一般以油炸方式料理,目前為日月潭地區一項特色餐飲。
(3)水社柳
屬台灣特有種楊柳科植物,多生長在低至中海拔湖泊濕地,株高約3~7公尺,可作為河溪護岸、綠美化植物。
3.特用作物(特色產品)
目前引進藥草、咖啡等特用作物,並針對這類特用作物進行相關產品研發,以提高整體產值。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