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4
2013年第9期
总第131期
No.9. 2013
Sum 131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财富观比较
黄俊虎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系福建福州 350300)
摘要:财富观包括对财富(金钱)的态度及对持有财富的人(富人)的态度两方面。

西方文化对财富的认识是直白的、具体的,而中国文化对财富的讨论总是朦胧的、抽象的。

西方对财富的态度是简单的、直观的,人们对富人的态度也同样简单而淡定;中国文化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是又爱又无奈,对待富人则是矛盾的:整个社会在否定穷人肯定富人同时,却笼罩着仇富的怨念。

关键词:财富;财富观;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3)09-0464-02
收稿日期:2013-08-13
作者简介:黄俊虎(1977-),男,湖北枝江人,讲师,从事医学心理学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资助课题(JA11308S)
一、财富的内涵
财富是什么?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话题。

《辞海》将财富定义为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文化财富和人力财富等。

《经济学大辞典》从经济学意义上,将财富定义为能促进幸福的实体物质集合体。

综合各种观点,可以将财富定义为以货币为代表的、具有社会交换价值的物质实体。

而财富观就是人们对财富的根本态度。

确切的说财富观应该包括对财富(金钱)的态度及对持有财富的人(富人)的态度两方面。

(一)西方对财富的认识
西方对财富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直白的。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从朴素的自然经济角度将财富定义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1]
亚里士多德则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认为财富是对家庭和国家来说为生活所必需的和有用的物品。

[2]
资本主义兴起后,重商主义者则反对古代社会和中世纪思想家维护自然经济、鄙视货币则富的观点,他们把财富和货币混为了一谈,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3]
亚当·斯密超越早期基于物质层面的认识,认为居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即是财富,这类财富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外国进口的货物,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一国国民经济活动的目标是富国裕民,就是增进通过劳动
创造出来的财富。

[4]
(二)中国文化对财富的认识
反观中国文化对财富的认识则从来都是朦胧的、抽象。

中国文化对谈论财富是有忌讳的,因此我们很难看到对财富(钱)进行公开的讨论。

历代学者也多是在探讨财富观的过程中渗透其财富思想,很少有人专门谈论财富本身是什么。

传统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财富说成富,也称“利”,但至于“利”所指的财富到底是什么就看各人理解了。

管子提出“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这种观点虽不像儒家说得那么抽象,不过也同样没有具体说明是财富。

[5]
可以看出,从一开始西方对财富的讨论就是直白的,经过几千年的讨论更是深入人心。

而中国文化受所谓“义”的束缚,对财富的讨论总是闪烁其词、不敢直接面对。

二、财富观的内涵
(一)西方的财富观
我们先看西方财富观的历史演变。

史上最早对财富进行探讨的是色诺芬,他已经了解到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但他仅仅从自然经济角度分析财富和交换问题及从使用价值的
角度看待财富的增长。

柏拉图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待财富,他认为财富所带来的道德的追求大于物质的享受。

亚里士多德则从功利的角度认为财富是生活所必需的,是优良生活的一种善因,他肯定了占有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拥有适量财富以获得优良生活的观点。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重商主义者发展起货币财富观,他们宣称只有货币或实现为货币的物品才是财富。

17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劳动价
值理论,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如果说古典经济学的财富观强调财富木身,即“财富是什么”,新古典经济学财富观的核心变成了“是什么创造了财富”。

进入20世纪中叶后,以“知识形态”为主导的财富新观念,又变为“是什么能使财富增长”。

[6]总的来看,西方对财富的态度可以用简单、直观来形容,他们对富人的态度也同样简单、淡定。

其原因在于成长于贵族环境下的西方富人,为了赢得和贵族同等的社会尊重,逐渐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节制、负责任的上流文化,并主宰着现代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的道德。

[7]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即使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各社会阶层间也没有明显的对立情绪。

总的来讲西方社会对富人的态度是心平气和的。

(二)中国的财富观
反观中国,我们的财富观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这表现为不管是对待财富还是对待富人,我们的态度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我们是又爱又无奈。

首先,我们肯定财富的意义及追逐财富的合理性。

儒家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也是必需的。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孔子甚至坦言“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8]
可见他求富的决心。

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9]司马迁更是明确道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实质,公开肯定人们逐“利”行为的客观性。

[10]同时,我们又认为财富是双刃剑,需要与道结合。

孔子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陶渊明所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11]道出的与其说是对富
贵的无所谓,不如说是一种无奈。

继而,在富不可求的时候,又主张安贫乐道。

孔子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即是此意,并且将生活艰难的颜回推为安贫乐道的典范。

宋玉明确的表示“与其无义而有名,宁穷处而守高”。

[12]
以致后来把清贫当成追求的目标,有所谓“最富是清贫”之说。

相比对财富问题的矛盾,在对待富人的态度上,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国家层面上,有保富之说而行抑富之实。

以韩非、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不仅肯定富人对国家富强、贫民生存的意义,也主张保护富人的利益;而以董仲舒、康有为为代表的学者则完全否定了上述
观点,并认为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抑制富人。

事实是历代政权都采取了很多
措施抑制财富的过分集中,或者干脆直接打击拥有过多财富的富
人。

[13]465
2013年第9期
总第131期
No.9. 2013
Sum 131
其它
从社会层面看,一方面个人拼命的追逐财富以跻身富人行列。

司马迁认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故社会上各
色人等皆以其各自的方式追逐财富,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更不在
乎人间伦理道德。

[14]
另一面,对已经取得财富的富人又心存嫉妒,
甚至是仇视。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记载:“阳虎曰:为富不仁
矣,为仁不富矣。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人一贯的仇富情结。


这种矛盾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之间的交往以财富取人、嫌贫
爱富就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见吕
公的情节看,至少在秦末以持钱之多寡别高下已深入人心。

现实是
经过文革以及改革多年的洗礼之后,我们变得尊重甚至崇拜富人,
无论他们是通过勤劳的双手还是其他手段获得了财富;我们鄙视穷
人,因为穷人似乎成了无能的代名词,我们对贫穷充满恐惧和不
解。

矛盾的是整个社会在否定穷人肯定富人同时,却笼罩着仇富的
怨念。

参考文献:
[1][6]任保平.西方经济学财富观的历史演变:一个文献述评[J].经
济学家.2010,01:12-19.
[2]张妞,张志平.亚里士多德的财富伦理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常州大学学报,2010,09:10-12.
[ 3 ]孙玮. 1 9世纪前西方社会财富观的发展[ J ] .中国市
场,2010,10:102-103.
[4]章向平.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观[ J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
报,2010,01:78-81.
[ 5 ]沈尚武,袁岳.《管子》财富哲学思想初探[ J ] .管子学
刊,2010,03:13-18.
[7]薛涌.中国富人缺什么[J].新阅读.
[8]魏悦.孔子和柏拉图的财富思想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2):41-47.
[9]荀子.荀子·大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
[10][1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01.
[ 1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增订本)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9,01.
[1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08.
[ 1 3 ]张守军.中国历史上的保富思想[ J ]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03:90-93
古希腊学者.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2.重商主义学者的财富观点
相比古希腊学者,重商主义学者认为金银是财富的主要或唯一的形态,国家经济活动目的即为获取金银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产生的根源,提出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1的论断,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财富的方式,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国家获取财富的外贸政策与主张
3.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观点
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了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来源的观点,将财富的定义从流通领域引入生产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财富的源泉进行分析与探讨,并认为劳动创造财富,从而更深入地分析了财富的本质与源泉这种观点随着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的发展而逐渐
完善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详细分析了一个国家的财富构成: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其全体居民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特殊作用第一部分是留供日前消费的,其特性是不提供收入或利润第二部分就是固定资本其特性是不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第三部分是流动资本其特性是要靠流通要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2斯密的财富理论较之前人更为准确也更能把握住财富的源泉,同时其在国家层面上分析的财富也为其国家自由竞争与贸易的政策主张打下了基石作为斯密理论的继承者,大卫李嘉图在坚持其劳动是财富源泉的基础之上,在财富是什么的问题上区分了财富与价值的不同,价值与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价值不取决于数量多寡,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制造业100万人的劳动拥有会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不会永远产出相同的财富,并提出:国家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商品的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其价值;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这会增加商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商
品的价值。

”3这实际上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即将财富定义为一种人们可以拥有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斯密主要从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角度理解财富,并明确地把劳动作为财富的源泉,他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
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13]
萨伊把斯密的财富思想解读为:财富只“由物体或物质的价值构成而不是由物体物质本身构成”,并断言“财富和……价值成正比例”。

[14]
李嘉图根据劳动价值论,指出了萨伊的所谓财富与价值成正比例观点的错误,他指出,随着生产力提高,“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享乐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两倍和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

[15] 4.萨伊的批评和边际效用学派的财富理论
萨伊对原有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理论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财富理论:“人力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改变已经存在的物质形态,所改成的新形态,或提供此前所不具有的效用,或只扩大原有的效用。

因此,人力所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这种创造我叫做财富的创造。

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萨伊认为的财富,是一种效用,即财富是人们拥有的效用。

但是,萨伊对于效用财富如何衡量的问题没有解释清楚,而且并没有区分效用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就如古诺所评论的,“日常用语中财富一次的涵义含糊不清,以及由于衡量事物效用没有固定标准,在因人而异的效用概念和含义固定确切的交换价值概念之间,存在着混乱局面。

”4,这种情况直到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才得以解决。

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三者独立发行边际效用原理,为边际效用学派奠基,促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向衰落,其财富观偏重于物满足人的欲望,正如门格尔所述:“与人类欲望满足有因果关系的物,我们叫做有用物,我们认识了这个因果关系,并在事实上具有获得此物以满足我们欲望的力量时,我们就称此物为财货。

一物要获得财货的性质,必须具备下
列四个前提:(1)人类对此物的欲望;(2) 使此物能与人类欲望的满足保持着因果关系的物的本身属性;(3)人类对此因果关系的认识;(4)人类对于此物的支配,即人类事实上能够获得此物以满足其欲望。

”在此基础之上,门格尔将财货的总体分为两个范畴,即“物材,包括一切自然生产力,只要它是财货;和有用的人类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边际效用学派对于财富的定义,即人类可以支配的商品与劳务带给其的效用的总和。

边际效用学派将劳务也纳入了财富的范畴之中,这在财富范畴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5.马歇尔的财富观念
马歇尔在边际效用学派效用财富观的基础上,以教科书的方式探讨了财富的定义,并给予其衡量方式,即:“一个人的财富是由他外在的财货中那些能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构成的。

”但是同时,马歇尔认为有些财货是共同占有的,因此个人财富的总和并不是国家或社会财富的全部。

他提到:“国家的财富包括个人的财产和国民的共同财产在内。

世界的财富之不同于国家的财富,很像国家的财富之不同于个人的财富。

世界财富的概念的确不过
是扩大到整个地球的国家财富的概念而已。

”至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财富观念已经形成,可以概括为:财富是可以给人带来效用的物质与非物质财货。

而财富观扩展到宏观领域,即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一国的物质与非物质财货(即商品与劳务的总和),这与宏观经
济学中的一国的国民收入概念一致。

二、马克思的财富理论
对于财富的定义问题,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最初同这种形式无关。

”5就财富的物质内容来看,马克思是赞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使用价值构成财富的观点的,并提出,“社会财富的概括。

从形式上说,它是一般劳动的直接化身,从内容上说,它是一切现实劳动的总汇。

它是表现为个体的一般财富但是,马克思对财富定义的第二个问题的认识上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完全不同,他提出:由于剩余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都反映着人类生产力的水平,由于生产力的表现或体现就是财富一般,所以,财富在这种意义上,就是可供支配的时间,或者自由时间7这种衡量标志着对于财富的源泉从物化自然转移到人本身上来,是一种对于人自身财富的再认识,是对于庸俗的财富观的一种批判,也是对于人类发展趋势的合理总结。

! "# !
……!"#"$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
国民财富的增进是经济增长的目标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人们关于财富的认识也是不
同的。

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重
大变化,与此相适应的财富观也发生了变化。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学家对财富的
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财富观,考察这些财富观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变化的轨迹,对构建现代财富观
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不同阶段的思想流派的财富观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总结这些
财富观对建立现代财富观的意义。

关键词:财富;价值;财富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建设项目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对“什么是财富”、“财富的源泉是什么”等问题的回答,
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变,不同时代经济学流派的财富观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本文
对西方经济学说史上重要思想流派的财富观进行归纳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对构建现代财富观的启
示。

一、西方经济学财富观的历史演变
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就是财富创造、分配与运用的历史。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背景下,人
们关于财富的认识是不同的- 形成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财富观的演变。

总体来看,西方经济学家的财富观
的演变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古典经济学之前的财富观
".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财富观
古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提出了最早的财富观。

他以物品是否有用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认
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例如:“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
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 " 0。

货币是财富的代表,是财富流通的媒介,而不是财富本身。

色诺芬已经了解到
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但他仅仅是从自然经济角度分析财富和交换问题及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
!任保平
西方经济学财富观的
历史演变:一个文献述评
经济学家! "# !
!"#"$ "# ……
待财富增长的。

柏拉图的财富观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因素,柏拉图将财富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是精神财富,如知
识、克制及其他各种德性$ 第二等是肉体财富,如健康等;第三等是物质财富。

柏拉图认为“所谓财富,如
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称之为财富$ 如果所有者是鄙贱的,那么财富对他们反而是最大的
恶。

财富的价值要依据所有者的德性和是否能贤明的使用。

”% & ’
因此,财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下等财富
是为上等财富而存在,获取物质财富是为了达到高尚目的的手段。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的追求
货币增殖。

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
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也是有限的,是合乎自然的。

而后者“货殖”是增加货
币,这种财富是无偿的,是违反自然的。

这一时期的财富观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首次关于财富观的论述,从物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功能入
手来界定财富,这种财富观对后来古典经济学家关于使用价值概念的提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重商主义时期的财富观
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货币财富观,他们宣称只有货币或实现为货币的物品才是财富。

他们将一国
的财富等同于该国所拥有的金和银等贵金属的数量,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货币是主要或唯一值得追求
的财富形式。

他们都将金银作为获取权力和财富的途径。

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
态,一切购买都能使货币减少,一切消费都会使货币增加,因此他们认为对于一国而言,贸易顺差就意味
着可以获得更多的硬通货。

重商主义者将财富等同于金银货币,极力鼓吹商业的生产性,是商品经济发
展与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相结合的产物。

重商主义者研究的对象是流通领域,他们的研究方法是把观察
到的经济现象和经验加以描述和总结。

重商主义者这种重视经验的态度,冲破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枷锁
和经院学派的教义,把经济思想从宗教规范下解脱出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起了进步的作用,但他们并
没有超出经验主义的范围,并且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更加深入地探讨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商主义者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财富的观点,他们不能理解财富即货币
的本质和源泉,从而没能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经济学说体系,也没有对财富的问题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 重农学派的财富观
重农学派认为农业是社会财富源泉,财富的真正形式是社会纯产品,社会纯产品来源于农业,社会
财富就是从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

他们认为工业、贸易和各种职业都是有用的但不是生产性的,不增
加社会财富。

法国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魁奈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资料,流通不
可能生产物质资料,认为货币不是真正的财富,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农业,他把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
价值看作是真实的财富。

但他又认为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财富,一种物品只有在既具有有用性又具有
售卖性时才是财富。

认为对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出卖价值的财物和有使用价值又有出卖价值的财物应该
加以区别,财物要成为财富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必须是出卖的。

魁奈认为财富既可以是货币财富,也可
以是实物财富。

魁奈不反对货币是财富,但反对把货币作为唯一的财富。

他不仅看到财富
在形态上必然
不断的变换其形式,还明确把商品流通看作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并指出了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和实
物财富量之间的基本关系。

重农学派的关于财富的观点有了大的进步,他们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货币即财富,商业是财富源泉
!"#$#%&’(! "# !
……!"#"$ "#
的观点。

将财富的源泉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他们认为工业和贸易是非生产性的。

这种观点显
然与他所处时代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商品货币关系不相协调。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财富观
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是国民财
富增进的原因。

斯密认为财富就是可供交换和消费的商品,他指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
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斯密坚决反对重商主义者把财富
与金银混为一谈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就是可供消费和交换的商品。

他从商品的两种不同
属性,对财富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

其一是“一个人是贫是富,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
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 % &
“但由于分工完全确立以来,个人所需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予自己的劳
动,最大部分却必须仰给予他人的劳动。

”因此,其二是“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
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 &。

第一种看法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对个人财富所下的定义,第二种看法是从
价值的角度对个人财富所下的定义。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者大卫·李嘉图指出:“价值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价值不取决于数量
的多寡,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

制造业中一百万人的劳动永远会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永远不
会生产出相同的财富。

由于机器的发明,由于技术的娴熟,由于更好的分工,由于使我们能够进行更有
利交换的新市场的发现,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
比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涨落都和它的生产的难易程度成比例,换句话说,就是和它的生产上所使用的劳动
量成比例”$ # &。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完成者西斯蒙第认为消费是财富的增进剂,他通过对英国社会经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