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
成虎
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过去的建设项目管理是以工程的建设过程作为对象,人们的许多研究都定义在建设项目的某个参加者(如业主、设计师、承包商、监理工程师的某个阶段(如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的某个职能管理(如质量、成本、进度、合同等)上,这种项目管理的模式带来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随着建设项目投资业主责任制,“设计-施工-供应”总承包方式,项目管理总承包和承包商参与BOT项目等的推广,以及Internet和Intranet网在建设领域中的应用,建设项目的全寿命期集成管理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又十分迫切。

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是当今国内外建设项目管理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之一。

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作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建设项目全方位的系统透视,研究了建设项目总的系统模型,以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为对象论述了集成化管理必须包括建设项目系统的各个角度,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项目管理的各个管理职能和项目参加者各个方面。

进一步探讨了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的目标和总体思路。

从过去的以建设过程为主体的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演绎到以项目全寿命期为对象的广义的三大目标(功能、时间、费用)、参加者各方面满意、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项目目标,构造了基于现实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哲学思维的目标体系结构。

这是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的灵魂。

全面研究了基于全寿命期集成化的建设项目系统分解方法和分解准则。

建设项目的实证研究表明,进行科学的项目系统分解并充分利用系统分解结果是集成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项目分解结构(PBS)是全寿命期项目管理系统集成的“链子”。

分析了建设项目组织的特殊性和项目组织行为问题,讨论了建设项目组织障碍和集成管理对项目组织效率的影响,针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和责任盲区问题,从业主和承包商两个方面提出保证建设项目组织责任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措施。

建立了建设项目综合计划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

与过去的狭义的项目计划不同,全寿命期集成的项目计划必须以全寿命期项目目标为主导,以项目的功能建设和运行为核心,包括设计、组织策划、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计划、运行策划等,它们之间有复杂的内在联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

全面讨论了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信息集成化问题。

由于在建设项目管理中互联网的应用,以及近几十年来项目管理各个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熟,本论文仅探讨了以工程技术系统结构和编码作为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信息交换的核心,作为在项目的策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项目再开发中信息沟通的媒介,并探讨了信息集成化的基础工作,以及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在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一致性问题,提出解决项目各阶段、项目各参加者、项目管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集成的方法。

本论文结合南京太阳宫广场,南京地铁,江苏省电网调度中心等建设项目进行实证研究。

摘要I
Abstract III
第1章绪论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1.1.1 过去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1 1.1.2 现代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起因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6
1.2.1 国外研究现状6
1.2.2 国内研究现状9
1.2.3 存在问题分析10
1.3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工作11
1.3.1 国内外项目管理的研究11
1.3.2 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方面研究的基础11
1.4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内容和结构12
1.4.1 研究对象12
1.4.2 研究方法12
1.4.3 研究内容12
1.4.4 论文结构13
第2章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总体思路15 2.1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定义15
2.2 建设项目系统全方位透视15
2.2.1 建设项目的环境系统16
2.2.2 建设项目的目标系统18
2.2.3 建设项目的对象系统19
2.2.4 建设项目的行为系统20
2.2.5 建设项目组织系统21
2.2.6 建设项目管理系统22
2.3 建设项目总的系统模型23
2.3.1 建设项目总的系统结构23
2.3.2 各个系统的关系分析24
2.4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内涵和作用24 2.4.1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内涵24
2.4.2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作用24
2.5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总体思路26
2.5.1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新的高度26
2.5.1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总体思路的形成26 2.6 本章小结27
第3章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28
3.1 建设项目目标与全寿命期集成管理28
3.1.1 项目全寿命期目标的重要性28
3.1.2 项目管理目标与项目目标29
3.1.3 项目目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9
3.1.4 全寿命期集成管理对建设项目目标的要求30
3.2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30
3.2.1 质量目标30
3.2.2 费用目标31
3.2.3 时间目标32
3.2.4 各方面满意33
3.2.5 与环境相协调36
3.2.6 可持续发展37
3.3 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42
3.3.1 评价过程42
3.3.2 指标筛选的思路与方法43
3.3.3指标量化44
3.3.4 指标权值的确定45
3.3.5 综合评价模型48
3.4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系统的层次性和思维方式50 3.
4.1 目标的层次性50
3.4.2 目标与思维方式50
3.4.3 管理理论和方法50
3.5本章小结51
第4章基于集成管理的建设项目结构分解方法52
4.1 工作分解结构与项目分解结构52
4.1.1 工作分解结构52
4.1.2 项目分解结构52
4.2 建设项目结构分解方法53
4.2.1 项目分解方法53
4.2.2 项目结构分解过程54
4.2.3 建设项目的结构分解方法55
4.2.4 建设项目结构分解结果58
4.2.5 建设项目结构分解实务58
4.3 项目结构分解对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作用60
4.3.1 保证项目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60
4.3.2 作为建立项目组织责任体系的依据60
4.3.3 作为项目职能管理集成的工具60
4.3.4 项目各参加者信息沟通的媒介61
4.4 建设项目结构分解的基本准则62
4.4.1 层次和内容上的完整性62
4.4.2 项目结构分解必须是线性的63
4.4.3 同一层次的单元相同的性质63
4.4.4 界面清晰、责任明确63
4.4.5 系统分解的合理性体现63
4.4.6 应具有弹性64
4.4.7 适当的详细程度和层次数量64
4.4.8 结构分解要考虑的影响因素65
4.5 本章小结65
第5章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组织责任体系66
5.1 建设项目组织研究状况分析66
5.2 全寿命期建设项目组织的特点67
5.2.1 组织形式的多变性67
5.2.2 统一的总目标和总任务67
5.2.3 项目组织责任的落实68
5.2.4 项目组织的一次性68
5.2.5 项目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68
5.2.6 合同对项目组织行为的作用69
5.3 建设项目组织行为70
5.3.1 项目组织成员的一般组织行为70
5.3.2 业主的行为71
5.3.3承包商的组织行为74
5.4 过程集成对建设项目组织效率的影响75
5.4.1 单个活动的劳动效率75
5.4.2 活动集成对劳动效率的影响77
5.4.3 集成的组织效率分析78
5.5 建设项目组织行为障碍----短期行为和责任盲区78 5.5.1短期行为79
5.5.2 责任盲区79
5.6 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的项目组织责任体系81
5.6.1 项目组织的基本原则81
5.6.2 业主的全寿命期建设项目组织责任的设置82 5.6.3 承包商的责任体系83
5.7 本章小结86
第6章建设项目综合计划体系87
6.1 近年来在建设项目计划方面的研究及问题87
6.2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对计划的要求88 6.3 建设项目综合计划流程和内容89
6.3.1 综合计划流程89
6.3.2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综合计划内容89
6.4 本章小结94
第7章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信息集成化95
7.1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基本问题95
7.1.1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系统的有效性95 7.1.2 现代互联网技术97
7.1.3 国外研究的借鉴97
7.1.4 我国的建设管理信息化97
7.2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信息集成化的基本要求98
7.2.1 制造业集成管理的借鉴98
7.2.2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信息集成化问题99
7.3 信息集成化的基础工作---信息标准化99
7.4 建设项目全过程信息交换标准的一致性100
7.4.1 信息交换标准的要求100
7.4.2 工程技术系统信息的主导作用101
7.5 业主和承包商信息的一致性104
7.5.1 信息在“业主-承包商”界面上沟通105
7.5.2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投资/成本信息的沟通和集成106 7.5.3 各管理职能的信息集成化110
7.6 本章小结113
结论11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127 个人简历130
第1章绪论
近十几年来,由于建设项目业主投资责任方式和工程承包方式的变化,使项目管理工作在建设项目的寿命期中向前延伸和向后拓展,产生了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是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之一,人们从各个角度和方面研究项目管理的集成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但许多研究仅对过去项目管理系统研究和开发成果提出改进或整合,在理论上没有很大的突破。

特别对于全寿命期的建设项目的目标体系,建设项目结构分解方法,全寿命期的项目组织责任,建设项目的综合计划等尚没有作系统的研究,所以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没有建立。

项目管理的全寿命期集成化研究不仅是一个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系统技术和方法,而且是项目管理理论上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全寿命期集成能够将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本章主要分析过去建设项目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建设项目对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需求,以及近年来国内外项目管理集成化的研究状况和存在问题,从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过去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
1.1.1.1 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着自身的矛盾性建设项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经历了前期策划、决策、技术设计和计划、实施、验收和试运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由许多子系统(项目单元、要素)组成。

建设项目具有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每个成员、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是密不可分的。

要取得成功的项目,项目的全过程都必须顺利,项目的所有单元都必须有效组合和高效率运作。

但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着自身的矛盾性:
(1)项目全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由高层负责;建设阶段作为项目运作,由业主负责;通常工程投入运营后按照企业方式运作。

(2)参加者目标的不一致性建设项目有自己的总体目标与要求,但由于各个阶段的组织任务和责任人员不同,由于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工导致建设项目的任务由不同的企业承担,造成项目组织的分割、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和组织责任的离散。

(3)项目管理职能的割裂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各个职能管理子系统与人员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各自有不同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侧重点,所以到目前为止在项目管理领域大量的研究和开发都定义在某个阶段和某个职能上。

1.1.1.2 过去的项目管理的对象建设项目的价值和效用只有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但在过去的建设项目中,承包商、业主代表、监理工程师主要介入工程的建设过程。

人们对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都以工程的建设过程为主要对象。

英国建造学会《项目管理实施规则》定义项目管理,“为一个建设项目进行从概念到完成的全方位的计划、控制与协调,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使项目得以在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在批准的费用预算内完成”[1]。

ISO10006所定义的项目目标、管理范围和流程[2] 以及PMBOK所定义的项目管理的知识结构也都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对象[3]。

所以,过去建设项目的目标、计划、控制都以建设期为主要对象。

1.1.1.3 过去的项目管理的问题项目管理的阶段性、局部性割裂了项目的内在联系。

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带来如下问题:
(1)由于项目任务的承担者(承包商和业主代表)不进入项目的前期策划过程和项目的运行过程,造成项目的前期策划、建设过程和运行三个主要阶段的脱节,造成管理的不连续性。

(2)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项目实施中过程的障碍、职能之间知识的障碍、信息流通的断裂和信息孤岛现象,整个建设项目缺少统一的计划和控制系统。

由于信息不全、参与者注重局部利益,常常只能达到局部优化,无法实现全寿命期的优化。

(3)由于项目工作过程和组织责任的细化,参加者各方互相制衡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

大量
的成本、时间和精力被消耗在各种界面上。

(4)项目的组织关系紧张,难以达到各方面满意的结果,难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承包商,他作为工程的具体实施者,工程的成功依赖他的能力、努力、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他一直被放在被动的、被束缚的地位上,项目的最终效益与他无关。

在建设项目组织中人们的短期行为比任何其它组织都要严重。

人们容易产生“为建设而建设”的思想,不注重项目的运行状态和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在项目组织责任体系中明显地存在“盲区”,参与者各方的风险都加大。

(6)建设项目难以形成与其它工业相似的生产过程,业主无法得到完整的建筑产品和完备的服务。

业主常常不具备项目管理的能力,但必须参与建设过程,必须承担许多复杂的管理工作和由此带来的责任,带来许多纠缠不清的烦恼。

1.1.1.4 过去在项目管理研发中问题过去人们对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开发常常都着眼于某个子系统,从某个方面(如业主或承包商),抓住项目寿命期的某个阶段(如可行性研究、计划、实施控制),强调不同的专业职能的管理,如质量、进度、成本、合同、安全等。

尽管这些研究和开发都比较成熟,许多软件的商品化程度较高,例如进度控制、预算、合同管理、质量管理、风险分析等软件,但它们有阶段性、片面性和局限性,未能实现大系统的综合效率,极大地限制了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1.1.2 现代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起因
1.1.
2.1 现代建设项目的特殊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建设项目越来越显示出如下特点[4] :(1)大型、特大型、复杂、高科技的项目越来越多,例如航天工程、大型化工工程、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铁、高速铁路、长距离输送管道等。

国际上有英法海底隧道、大型的宇宙探索项目等,在我国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西气东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城市地铁项目等。

(2)现代建设项目高科技含量较高,是研究、开发、建设、运行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程。

建设过程,特别是施工过程的重要性、难度相对降低,而项目投资管理、经营管理、资产管理的任务加重,难度加大。

(3)建设项目越来越是一个投资行为,需要全过程的控制,已经改变过去那种以建设过程为重点,以建筑工程状况为评价指标的“为建设而建设”的观念。

建设过程风险和施工技术的风险相对减小,而金融风险、市场风险加大,人们越来越要求对项目进行早期预测和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4)人们对建设项目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在现代建设项目中,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造,直到运行管理的全过程一体性要求增加,必须将项目全寿命期纳入一个总系统中统一地计划和控制。

1.1.
2.2 业主角色的变化业主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是建设项目领域的主导者。

他的目标、行为方式对建设项目过程和管理模式有根本性的影响。

(1)在建设项目中业主是全过程投资责任制的实行者,要求业主必须对建设项目进行全寿命期的管理。

例如南京地铁总公司从地铁建设立项的一开始必须对地铁的融资、建设、运行、还贷款承担全部责任。

这样人们就必须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和要求建设项目管理。

(2)投资的多元化。

过去建设项目由政府或企业独资为主,现在已逐渐转变为政府、企业之间的合资,或私人资本和跨国资本参与的合资,私人投资将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

这样在建设项目中形成多元化的业主状态。

投资多元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项目融资问题和投资风险的分配问题,而且人们越来越注重多元化的业主管理模式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克服政府独资引起的官僚主义、低效率和腐败等问题[5]。

(3)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业主面临着必须在短期内完成建设(例如开发新产品)的巨大压力,而全寿命期管理能够满足这种系统化的新产品系列、新技术的持续运用、产品类型不断更新的需要[6]。

1.1.
2.3 业主要求的变化
(1)对一个建设项目,业主首先要求须有完备的使用功能,以迅速实现投资目的,而不是为了增加固定资产,不是以工程的建设作为目标。

(2)业主希望面对较少的承包商,消除项目组织责任体系中的盲区,要求一个或较少的承包商承担全部工程建设责任。

(3)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全过程的服务,希望保持管理的连续性,希望承包商与工程的最终效益相关,以消除承包商的短期行为,减少工程风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业主不应过多地介入建设过程,要求建筑业企业象其它工业生产部门一样提供最终使用功能为主体的服务,要求采用“设计-施工-供应”总承包方式。

在许多工业建设项目中,业主要求承包商或供应商提高工程和设备的可靠性,提供长期的甚至是全过程的保修和运行中的维护服务。

“设计-施工-供应”的承包模式加速了设计和建造过程,减少了成本和工期,使业主的管理工作量达到最少化,业主和承包商能够获得“双赢”,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人们预计这种承包模式会在将来的国际工程中流行[7]。

随着我国加入WTO,它也会在我国普及开来。

1.1.
2.4 承包商介入工程的时间和角色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业主要求和承包市场的变化,承包商的工程承包经营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工程承包业的发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早期的工程承包是综合型的,设计和施工不分;到了近代,设计、施工、供应、管理专业化分工,分阶段、分专业平行承包的模式十分流行;但近十几年来工程承包业出现新的更高层次综合化的趋向:(1)承包商在项目中承包范围的变化由单纯的专业工程施工承包变为工程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供应”总承包,甚至承担项目的咨询(策划)、建设过程的管理和运行管理、参与项目融资等[8]。

(2)承包商进入建设项目的时间向前延伸在设计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甚至在项目的构思阶段就进入建设项目。

这已经成为国际上许多大型的承包商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3)承包商的业务范围向后拓展对某些项目,承包商不仅完成项目的建设任务,而且承担项目的运行管理(物业管理)和维护服务。

因为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由承包商承担工程的运营管理是最经济和最合理的。

(4)承包商参与项目融资承包商通过参加BOT项目,参与项目融资,签订目标合同等方法与工程的最终效益挂钩。

在这方面典型的是德国Holzmann公司和美国Flor-denil公司等近十几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9] [10]。

国际工程专家认为,在21世纪承包商要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必须对其项目管理技术进行变更,必须具有正确的组织结构、新的思维和良好的集成管理技术[11]。

(5)新的管理模式和合同形式的使用首先在一些军事工程项目、软件开发项目中应用的新的管理模式、承包方式和合同形式也开始在大型建设项目中应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全包方式、CM承包方式、目标合同和管理合同等。

这些承包方式和合同使承包商承担更大的责任,对项目的最终效益负责,最终给承包商和业主都带来很大的利益 [12] [13]。

1.1.
2.5 建设项目中高科技的应用在建设项目中高科技的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使得项目参加者各方,如业主、承包商之间,项目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之间可以进行网络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要求建设项目的信息集成化。

这给建设项目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14]。

近年来,人们还要求面向整个社会(甚至国际社会)的建设项目信息的集成化,即不仅项目参加者,而且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国外的承包商、供应商都能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沟通。

这个更大范围的集成化必须以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为基础[15]。

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现代建设项目的寿命期向前延伸和向后拓展,建设项目管理的任务范围也大大扩展,无论是业主、承包商或项目管理者常常都要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从项目构思直到运行管理。

他们承担的项目责任、任务的持续时间,组织的稳定性越来越要求全寿命期集成化的项目管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项目管理的集成化是近年来国际项目管理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人们从各个角度研究项目管理的集成化问题,在这方面的成果也是丰富多彩的。

1.2.1.1 全寿命期成本的优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研究建设项目的全寿命期成本的优化,从成本的角度提出全寿命期管理的观念,综合考虑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并进行优化,选择全寿命期成本最低的方
案 [16] 。

1.2.1.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系统集成的技术比较早的是用在制造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

例如机械制造公司的信息和决策系统(IDS),其核心的问题是市场、开发过程、制造过程和营销过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工作理念,并通过数学化(逻辑或代数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实现集成化的目的必须使用统一的、连续的全寿命期管理系统方法[17]。

1.2.1.3 工业项目的全寿命期框架体系或模型人们在一些工业项目(如化工工程、发电厂)运行、环境污染和项目的寿命期老年化问题分析中建立了全寿命期的框架体系或模型,包括基于全寿命期管理方法和评价方法。

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工程技术系统和环境系统(主要是自然环境),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为重点进行的,采用的方法首先是描述环境、系统和结构,其结果主要用于对全寿命期评价的改进,或作为技术方案决策的工具,或对设施的使用寿命的认识和预警 [18] [19] 。

1.2.1.4 产品全寿命期的研究和设计由于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20]和ISO14000[21]的推行,产生对产品全寿命期的研究和设计的要求,人们必须从产品策划、制造、市场销售,直到产品最终生命结束的全过程分析用户状态,检查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现代公司要占领并保持市场份额,就必须重视产品、项目对用户和环境的影响。

全寿命期分析方法作为一个使用户满意,减少环境压力和减少自然资源潜在损耗的有效工具被人们广泛接受 [22] 。

这在理念上与建设项目的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比较相似。

1.2.1.5 集成系统软件开发在软件开发项目中,集成化和全寿命期管理的概念提出和应用较早。

过去曾经开发过许多子系统,后来通过软件的功能集成(“捆绑”)形成大的系统软件包。

软件工程的发展已经历以项目或生产为导向到以产品全寿命期为导向的过程。

通过软件维护延长有效的服务寿命期,增加用户利益和保护投资。

这意味着需要把维护费用和应用系统的持续使用费用与新软件开发或转移到新环境的费用进行比较 [23] 。

1.2.1.6 建筑生产过程集成化问题在建筑生产过程中人们也探讨了集成化问题,Stumpf A.提出了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建筑产品和生产过程集成化的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为建筑学/工程学/营造(AEC)提供必要的统一性的信息框架。

在建设项目中将集成的信息模型作为产品和过程信息之间的桥梁,集成的信息模型不仅含有建造信息和设计信息,而且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描述,更好的有效性和数据一致性,以及支持全寿命期信息管理的灵活性。

该研究是在美国军队的工程项目研究室和建造工程研究实验室(USACERL)共同赞助和支持下进行的。

该论文提出目标定位模型能集成产品和生产过程信息以支持设计和施工承包商之间的合作[24]。

这种研究思路解决了设计和施工的集成问题,但仍然是局部的集成和以技术为主的集成,例如没有建立在设计之前与项目的目标系统、在施工之后与工程的运营管理的联系,但它提出的建筑产品和生产过程集成化是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基础,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对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有重大价值的。

与机械制造业相似,建筑业也开始研究计算机集成建造技术( CIC ), CIC是建筑计算机化的目标,全面开发CIC 需要一个基础,Bjork BC.介绍了为计算机集成建造而开发的基础平台——RATAS模型,包括数据结构和传递标准、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服务系统、组织项目模式的变化等[25]。

1.2.1.7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方法与其它领域相似,在建设项目管理中人们对全寿命期和集成化方法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有许多开发和应用成果。

(1)在六十年代,人们将成本管理与工期管理相结合,将计划成本引入网络,产生了“S”曲线和香蕉图,直到现在它们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进度控制方法。

70年代以后,人们对建设项目工期、成本、质量的交互作用作了许多研究,构造了三大目标和三大控制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集成管理的思想。

Abudayyeh和Leen S.提出了一个费用和进度控制信息模型,提出流经计划和控制系统的数据的质量、完备性和时效性,将费用和进度控制职能集成化[26] [27]。

这种不同管理职能的集成目前经常用到,是许多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