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第一节
“The Incorruptibles”
1966 Foucault's The Order of Things
1967 Derrida
1968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Hélène Cixous:“the incorruptibles”
I call this approa ch [of “the incorruptibles”] an intransigent, even incorruptible, ethos of writing and thinking …, without concession even to philosophy, and not letting public opinion, the media, or the phantasm of an intimidating readership frighten or force us into simplifying or repressing. Hence the strict taste for refinement, paradox, and aporia.”
——Le Monde ,2004
“当起源消失之时,一切都成为语言”
——德里达
“不存在任何独特的名称,即使是存在的名称。
我们在作这样的思考时,决不能有任何的‘怀古情结’,这就是说,要走出一种纯粹母系或父系语言的神话,一种失去了的思想故土。
”
——德里达《哲学的边缘》
德里达:“destruction”
“dé-construction”
笛卡儿“第一沉思”:建筑隐喻
uncovering a “firm and permanent foundation.”
“de-constructing”
“origin-heterogeneous”
2. “解构”作为哲学的“策略”
a. 颠倒等级
“传统哲学的一个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共处,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等方面统治着另一单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
解构这个对立命题归根结底,便是在一特定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
——《立场》
b. 谱系学
“‘解构’哲学因此即是用最为谨慎和内在的方法,通盘考虑其概念的解构谱系,同时从它无以命名或描述的某一外在角度,确证这段历史在通过这一与它利害攸关的抑制来将自己构建为历史”
——《立场》
c. “解构”的实例:
尼采:“超越善与恶”
d. “外部”与“内部”之间的界限的“模糊”,
“外部”对于“内部”的“补充”与“侵入”
政治与宗教
1. “政治学转向”?:
《马克思的幽灵》( 1993)
《友爱政治学》(1994)
《赐人以死》(1995)
《宗教行动》(2001)
2. “解构”与“政治”无关?
a. “五月风暴”(1968)时的消极态度
b. “耶鲁学派”:沉迷于文本游戏
“文本之外什么都不存在”
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进一步将其解构策略进行推广
“应用解构学”
c. “解构”的现实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
3. 早期著作的“政治”含义
a. 反抗“形而上学”:
反抗“欧洲中心主义”的“边缘”背景
“我最初的解构实践是对欧洲中心论和西方哲学的界限提出疑问。
不是为了质疑它们,而是从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出发就它们本身去思考。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解构就是面向世界化的,它面向关于世界或地球的思考。
此外,西方传统中与文字或文字类型联系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这些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最初对解构的特征和文字的研究中,对结构上非字母和非语音的文字模式产生了兴趣。
”
b. 1966 《人文学科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
瓦解“中心”的神话:
“中心”的暴力:“排他性”,控制欲
“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中心,便在结构中构成了那种既主宰结构,同时又逃避了结构性的东西。
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于结构的传统思想认为,中心既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这一点貌似悖反,实则有理。
中心是在总体的中心,然而,由于中心不属于总体(不是总体的一部分),因此总体把它的中心置于别处”
——《书写与差异》
颠覆二元对立:文明/野蛮
犹太人问题
“种族主义的最后话语”
支持曼德拉
“解构,不仅仅在于批判或摧毁某种模式,而是要开始对世界化或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诸多争论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这些文化总是被轻易地一刀切式地划归为西方文化或远东文化名下。
”
c. “差异”
变化,“多元性”,“异质性”
4. 晚期的政治学思想:
a.弥赛亚精神(messianic ity)
弥赛亚体系: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面向未来,公正理想
弥赛亚主义,大致上,就是等待某个特定人物的到来,他由上帝派来,将为大地带来和平与公正。
有多种形式的弥赛亚主义, ……弥赛亚性,不是弥赛亚主义,它是经验的普遍形式,它超越了某一确定的弥赛亚主义,超越了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而是等待某人的到来。
它是一种敞开,面向未来,面向即将来临的人,面向一切存在的未来,它是一种不确定的允诺。
弥赛亚主义作为经验的普遍结构,作为对公正的期待———注意,不是法律,是公正———不仅不能被解构,相反,是解构的源泉。
未放弃“人文主义”的理想,“进
步”的希望
b. 法律与公正
法律不等于“公正自身”(justice as
such)
法律是可解构的,但公正是不可
解构的
c. “新国际”
新的国际组织
对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解
构”:公正的理想
国际法“所定义的使命、行动和语言仍然是扎根在西方的哲学观念、西方的国家和主权观念之中的”
“我们很清楚,今天我们所说的全球化实际上等同于某些国家、某些国家集团、某些集中资本所推行的霸权,全球化已成为强权压制的托词。
这些霸权之间,现存的和潜在的霸权之间存在着斗争,我们都清楚,它们打着世界化的旗帜,进行着争夺霸权的战争。
要知道,当它们鼓吹全球化所带来的普遍平等、世界大同的时候,人类历史上却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男人、女人失去工作、忍饥挨饿、生活艰难。
”
“解构所质疑的正是这种提前给出的既定理想,它强调的是在我们面临的这些困境之中,在历史复杂矛盾的无限进程中,既非提前也非滞后地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2006中国讲演录
“我认为,您所说的理想化进程这一途径并不存在。
它是不确定的,没有预设的,也没有成功的范例。
因此,我们需要摒弃,我们已经摒弃了启蒙式的意识形态,如公共游戏价格、理想化的自由经济发展,我们还需要摒弃某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某种理想,如资本主义和国家的消亡、阶级的不复存在。
要超越这些在我看来已经过时的、有局限性的的理念,要承担责任去寻求另外一种途径。
”
d. 马克思的“幽灵”
“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有他的某种精神。
因为这将是我们的假设或更确切地说是我们的偏见:有诸多个马克思的精神,也必须有诸多个马克思的精神。
”
“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
克思主义而且首要的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一种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
这种批判在原则上显然是自愿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重估和自我再阐释的”。
d-1. 第一指的是已经死去的东西的幽灵,求助于这种幽灵,使之成为当下活动的面具,在马克思看来这是过去一切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
“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
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
——《路易²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d-2.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资本的幽灵,这也是马克思要驱逐的幽灵。
幽灵的基本特
征是在场又不在场,其在场恰恰是通过不在场实现的,具有一种面具效果:我们看不见它,但它却在我们不知道的方向上凝视着我们,使我们无法摆脱它的视线。
“用木头做成桌子,木头的形状改变了。
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
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
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
得多的狂想。
”
d-3. 第三种意义上的幽灵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述出来的。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
荡。
”
马克思:使这种共产主义的幽灵变成现实,也就是使之“在场”、“降临”。
“从根本上说,那徘徊并没有出现,它没有发生,并没有在某一天降临欧洲,仿佛后者在其历史的某个时刻已经开始遭受某个魔鬼的折磨,任其寄居在它的内部,也就是说,仿佛有一个异乡的客人在它那里徘徊。
”
“共产主义一直是而且将仍然是幽灵的:它总是处于来临的状况;而且像民主本身一样,它区别于被理解为一种自身在场的丰富性,理解为一种实际与自身同一的在场的总体性的所有活着的在场者。
资本主义社会总是能够长嘘一口气对自己说:共产主义将由于极权主义在20 世纪的崩溃而被终结,不仅终结,而且它根本未曾发生,它仅仅只是一个鬼魂。
资本主义所能做的只能是否认这一不可否认的东西本身:一个永远也不会死亡的鬼魂,一个总是要到来或复活的鬼魂。
”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概述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历史背景
⏹解构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1968年5月法国爆发的反政府学生运动造成的法国社会生活转向,是导致法国思想界、学术界由结构主义走向解构主义的重要契机。
⏹这次学生运动虽然被压制,但学生运动的失败使法国知识界看到西方现行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体系的牢固,转而引起一种对系统性、结构性概念的普遍厌恶,解构主义应运而生。
⏹在解构主义者看来,现存语言体系实际上是现存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的基础,通过对于语言结构的解构可以进而达到对于传统成规的解构。
解构主义思潮具有的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的特征,大体上导源于此。
⏹解构主义在巴尔特(法哲)、拉康(精神病医学家)、福柯(法哲)、巴赫金(前苏联)的理论中已初露端倪,但真正确立这一理论的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1967年,德里达的三部重要著作《言语与现象》(Speech and Phenomenon )、《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 )、《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erence)相继出版,成为解构主义理论被确立起来的标志。
⏹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解构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知识界迅速产生震荡,影响波及哲学、神学、文化学等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
而在文学评论界,则同后期罗兰·巴特尔对结构主义
的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最后在美国形成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等为代表的“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
二. 德里达早期重要著作
⏹Of Grammatology(《论文字学》)
⏹Writing and Difference(《书写与差异》)
⏹Speech and Phenomenon(《言语与现象》)
⏹Position(《位置》)
⏹Margin of Philosoph y(《哲学的边缘》)
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来源和兴起
⏹雅克·德里达(1930-2004),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1)解构主义从语言入手来突破封闭而具有结构性质的语言文本现象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瑞士语言学索绪尔(Saussure)。
他提出的语言符号理论。
⏹传统认识观:本体论认识观。
⏹结构主义认识观: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其本体性。
事物没有永恒的本体性。
其暂时的本体性本身有赖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对结构主义既有传承(突破本体论,接受差异观念),又有突破(突破结构观,扩展差异观)。
⏹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的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结构主义研讨会上发言,题为:“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
从此开启了解构主义的时代。
⏹2)哲学传统的来源
⏹尼采:上帝死了;对阐释的怀疑;狂欢式的思维观;生命意志等;
⏹海德格尔:存在论Dasein(being in its ont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sense );语言论---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人;语言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等;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
四、解构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1.对二元对立观念(binary opposition)的批判;
⏹2. 对一元中心思想的批判,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phonocentrism)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logocentrism);
⏹将speech/writing颠倒为
⏹writing/speech ;
⏹3.提出变的观念;
⏹关键术语:
⏹解构主义的重要术语和概念:
⏹1)speech/writing----writing/speech; (言语、书写)
⏹Phonocentrism(语音中心主义):
⏹Spoken words are closer to an originating thought than written words. This privileging of speech over writing is a classic feature of logocentrism.
⏹The speech of the great actor, orator(演说家), or politician is thought to possess …presence‟; it
incarnates, so to speak, the speaker‟s soul. Writing seems relatively impure and obtrudes its own system in physical marks which have a relative permanence; writing can be repeated ( printed, reprinted, etc.) and this repetition invites interpret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Writing does not need the writer‟s presence, but speech always implies an immediate presence. The sounds made by a speaker evaporate(蒸发)in the air and leave no trace, and therefore do not appear to contaminate the originating thought as in writing.
⏹Philosophers have often expressed their dislike of writing; they fear that it will destroy the authority of philosophic Truth (depending on pure thought----logic, ideas, propositions----which risks contamination when written). (Plato在《斐多诺篇》里就把书写贬低为略等的表达沟通形式。
)
⏹In Derrida‟s view, Speech/writing, it is a “violent hierarchy”. It supports presence. Speech has full presence(在场), while writing is secondary and threatens to contaminate speech with its materiality.
⏹To reverse this order.
⏹Derrida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riting.
⏹2)writing(书写):
⏹A.从具体的方面来说,书写不再受控于声音,受压制的书写得到了解放,获得了自由。
⏹B.从广义的方面来说,书写不再仅仅指文字的书写,而指一种充满活力的运动,是一种反叛一切中心和权威的力量。
⏹C.广义的书写更注重一种心灵的创造,被称作心灵书写(psychic writing)。
⏹D.书写本身不具有压制声音的权力。
3). 对本源(origin)概念的批判,提出踪迹(trace)的观念。
4). 对有形存在(presence)的批判;强调无形(absence)的作用。
5). 提出延异观(différance)。
Différance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To differ-它表示永远的差异,永远的变化;(dissimilar)
To differre (Latin)-它表示播散;(scatter, disperse)
To defer-它表示永远的推延,延迟,永远达不到终极所指,变化也就成为永恒;(delay)
différence与différance
⏹其他术语和概念:
⏹Supplement(替补): Rousseau----education supplements nature; writing supplements the speech;
⏹Derrida: writing supplements the speech and takes the place of speech, because speech is always already written;
⏹Nature is always already contaminated with civilization; there is no …original‟ nature.
⏹Dissemination(播散),
⏹Pharmacon(药),
⏹Erase(擦抹),等。
⏹从三个方面认识解构主义的哲学突破:
☐破解中心;
☐反对二元对立;
☐永远的变;
⏹4.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判
⏹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批判是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继承与批判开始的。
⏹在西方哲学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逻各斯是希腊哲学、神学用语,本义是指隐藏于宇宙之中,支配宇宙并使宇宙具有形式和意义的绝对神圣之理。
这是一种超然存在于万物之上的上帝之“道”。
⏹Logos: In Greek word, it means Logic (说话、思想、逻辑、规律、理性). In religion, it means God‟s word. It is a term which carries the greatest possible concentration of presence. Everything is the effect of this one cause.
⏹就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认为在诉诸语言之前即存在一个明确的意义或中心,语言只是这一意义的外在特征和服饰。
⏹因此,在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那里,意义、口头语、书面语三者是有等级的:意义是中心,口头语是意义的表征,而书面语(文字符号)则只是口头语的记录。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核心,就在于坚信有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原、本质、绝对真理,即某种终极之“道”或者意义,而仅仅将语言看成是表达“道”或意义的工具。
⏹正是这样一种信念,导致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一种以言语压制文字的传统,将声音(口头语)看成最接近思想或事件的媒介,而将书写记号(文字)仅仅看成是声音的派生物。
⏹这实际上就是“语音中心主义”。
⏹德里达认为
⏹文字应该被看成是语言的本原和原型。
不是语言的“表现”或者“形相”,或者是符号的符号。
相反,符号、媒介、语言等一系列概念都只有在文字中才成为可能。
⏹符号活动的领域“实际上是自由嬉戏的领域,一个在由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着无限的置换替代的领域”。
⏹由于语言符号总是借助别的符号在差异中确定自己的意义,因此,它总带有别的符号的“印迹”,使这一文本与别一文本相交织而形成互文性——文本总是在相互说明、相互替代。
⏹并不存在所谓先在的明确的意义和中心,这个意义和中心只是流注于语言中的“此在”。
⏹在文本中,“中心此在永远不可能是它本身,它总是早已在它自身以外的替身中被转化了”。
⏹5. 对文本中心的质疑
⏹德里达认为,在一个文本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统率所有结构构成成分的中心,因而那个被结构主义认定的超然不变的结构以及在这一结构规定下的文本终极意义,都是不存在的。
⏹“中心从来就没有自然的所在,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所在,而只是一种功能,一种非所在”,由于中心的缺失,一切都变成了话语,“这里云集了无数的替代符号,在不断进行着相互置换”。
由此也造成了“自由嬉戏的运动”。
⏹这一运动的结果,就是“把这个系统的范围和其中的意义的相互作用无限地延伸扩展下去”。
用德里达所创的术语,即文本意义的无休止的“异延”和“播散”。
⏹德里达这里要说明的是任何由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都是无中心的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本身
就不是一个规定明确、界线清楚的稳固结构,而是更像一个无限展开的“蛛网”,相互联结,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且不断变动游移,做着不断的循环和交换,因此,一个符号需要保持自身的某种连续性,以使自己能够被理解。
⏹文学作品也有同样的特点,它的意义总是超出文本范围而不断变化游移,在有限的构成中不断地解构自己,而具有一种提供多重含义的可能性,阅读的过程,或者说,对某种意义的把握过程,本身就是对原有文本的破坏过程、解构过程。
⏹6.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德里达对于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则是以解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思想传统为目标的。
⏹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哲学、文学显然是对立的。
哲学的目的是探究世界本质及主体存在,它借助语言传达的是关于世界的和人的本真存在的真理。
而文学则是关于世界的想象和隐喻,我们无法也无需证明它的真伪,文学借助语言传达的东西与真理无缘。
⏹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哲学家尊为理想国中第一等人而将诗人拒于理想国之外,到20世纪瑞恰兹强调文学语言是一种不同于经验实证的哲学语言的情感语言,这一传统观念在西方并没有什么变化。
⏹德里达认为,哲学和文学都要借用语言(文字)符号来完成传达,都是符号系统。
由于语言符号本身的隐喻性,哲学和文学一样,其实都深深根植于隐喻之中。
⏹文学依赖于隐喻、转喻,依赖于语言修辞,使自己成为关于世界的一种隐喻和象征,而哲学也要考虑语言的风格和效果,它也必须依赖作为文学象征性的隐喻,用文学性的隐喻、象征帮助自己说明概念、判断——任何一种抽象概念的说明,都必须依赖于比拟和类推。
⏹哲学本身就是文学性隐喻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以隐喻性结构作为自己的基础的,假如将哲学中的隐喻全部清除,哲学本身也将变得一无所有。
⏹不太明白
⏹德里达对于结构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极大的动摇了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根基。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德里达也面临着必然的困境:
⏹他必须在建构和解构之间做出选择。
这是一种无法做出选择的两难困境——如果坚持他自己提出的解构理论,必将意味着科学概念的不存在,德里达自己的理论也将被解构而无法成立,因为他也在使用语言符号来表达一种哲学。
相反,如果承认语言符号还可以有确定的意义传达,因而可以传达真理,又意味着解构理论的自动放弃。
⏹德里达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困境,他在感叹不能不用语言又无法信任语言的同时,创造了一系列类似“播撒”、“异延”、“补足”等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德里达式”玄妙晦涩的术语,企图缓解这种矛盾,这也是一种两难困境中的无奈选择。
⏹但是,无论如何,德里达明确地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他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对哲学和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而对整个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震撼。
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
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
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和文本的意义。
1、Diffe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
1)Difference包含了拉丁文differ的双重含义,即一、不同,相异;二、推迟、延期。
他这样做本身就有一种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语音为中心的语言理论的嘲讽。
2)传统符号学理论普遍认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是紧密结合的。
德里达则认为:
①人们从符号中寻找意义时所得到的不过是能指的能指,解释的解释。
②每个符号都是由无限延续的符号的差异构成的,¡°异延¡±表明符号总是¡°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
在空间(共时态上),符号总是为其他符号所限定,从而具有了¡°非同一的,与其他符号相区别的意思¡±,使词的意义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有赖于其他符号,而只能在语境关系的区别中决定;在时间(历时态上),符号是一系列差异区分的产物,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使意欲暂时不能得到实现或满足,把意义意欲付诸实践时所用的方法抹煞或减弱其效果¡±。
③这种由符号的共时态区分引出的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
④可见德里达把意义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像结构主义那样将意义视为一个“终点”或“固定点”。
3)德里达自创的¡°异延¡±这个概念对翻译有两点启示与意义:
①德里达用此词首先对本体论的¡°存在¡±这个概念提出疑问:在场(presence)就是存在吗?¡°异延¡±在场就是缺席,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
德里达用包括¡°异延¡±在内的这些概念构成一张网状结构,宣告了本原的不复存在,文本的永不完整性。
②德里达用¡°异延¡±这个概念旨在说明:意义在它的被解释过程中,不断推迟到来,处于缺席状态,不仅没有到场出现在¡°现在¡±,而且把这样的不出现或缺席作为它的意义。
4)¡°异延¡±的存在造成了现时的不在场,使意义无法确定。
德里达认为,虽然不存在现时在场,但有延时的在场,它是前者留下的踪迹(trace),顺着踪迹,就可能暂时找出其意义。
2、在文本的意义理论方面,德里达坚持文本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不确定性。
1)文本是一切,因而蕴藏着解释的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