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 - 中医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
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冯立新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 诊病 辨证 病案
1.诊 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 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 病情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2.诊 病
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 出病名的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 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描述,即该疾 病的代名词。
赤色主病:
主热证,有热而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但亦可见于虚阳上越的病人。 满面通红-实热 两颧发红-虚热 颧红如妆-戴阳(真寒假热)
青色主病: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痛则不通,或 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 致。 面青伴唇甲青紫心痛-心阳虚,心血瘀阻 小儿面青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 2. 诊法合参 3.辨证求本 4. 病证结合
1.整体审察
人是一个整体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2.四诊合参
望 闻 问 切 四者具备,才能见病知源
3.辨证求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辨证求本,找出疾病本质及其规律性 第一,全面收集临床资料 第二,分析内在联系 第三,联系各种因素,进行判断
舌体分候脏腑理论
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即舌尖部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多反 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 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根据临床观察,提示某些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 上有一 定的规律,但并非绝对,还需结合其 它症状,加以分析辨别。
黑色主病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 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黑而暗淡-肾阳虚-内分泌失调 黑而干焦-肾阴虚-温病后期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注意事项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的结合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⑴ 白色主病: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病人面色发白, 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 面部脉络所致。 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血虚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黄色主病:
主脾虚、湿证。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 失养,或者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鲜如桔色-湿热蕴蒸 阴黄-晦暗如烟熏-寒湿内阻 面色苍黄-肝郁脾虚
舌
诊
舌诊,又称望舌,它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 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 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中医 有别于西医的诊法之一。
舌诊原理
1、舌与经络相连 舌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少阴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足少 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沿咽喉,分别夹舌本、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 舌根、散舌下。它们分别直接或间接联络脏腑。 2、舌与脏腑功能相关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因心主血脉而藏神,故舌体的色泽变化,从 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 又能反映“心主藏神”的功能。 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 能相适应,故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全身营养和代谢的功能,气血的生 化状况。 肾藏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均为津液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之润 燥,反映脾肾的功能。 总之,人体内部的变化,脏腑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盈亏均可反 映于舌象的变化。
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肝------青------木 心------赤------火 脾------黄------土 肺------白------金 肾------黑------水
图1 、
图2
常色
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 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为主, 百岁不变。 客色: 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正常变 化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饮食饥饱等
注意事项
一是注意光线 二是注意诊室温度 三是注意受检部位充分暴露 四是注意整体判断 五是注意动态观察 六是注意望诊与其它诊法有机结合
望诊的内容
神、色、形、态 头颈、五官、舌象、皮肤、络脉、排泄物、分 泌物等
望诊
面诊 舌诊
望小儿食指脉络
面部色诊的原理
1、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 于头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 荣。 2、 面部皮肤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泽变化易 于外露。 3、易于观察。
4.病证结合
症 证
症状 证候
既要做出病名诊断,又要做出征候诊断
咳嗽
咳嗽(风寒袭肺) 咳嗽(风热犯肺) 咳嗽(肺阴亏虚) 咳嗽(燥邪伤肺) 咳嗽(痰热壅肺) 咳嗽(肝火犯肺) 咳嗽(痰湿蕴肺)
第一章 望 诊
1、概念: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 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审察, 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种方法。 2、原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 心为主宰,脏腑为中心,身形各部在经络的联系与沟 通作用下,也“内属脏腑”,从而使内脏与形体各部 之间构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观察机体表现的 各种外象,便可测知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阴阳盛衰, 判断疾病情况。 3、地位:“望而知之谓之神”。
3.辨 证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 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 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辨证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辨证总纲)脏腑辨 证。
4.病 案
病案又称病历(主要包括门诊病案、住院病 案),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 面记录。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 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病案是 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 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冯立新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 诊病 辨证 病案
1.诊 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 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 病情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2.诊 病
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 出病名的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 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描述,即该疾 病的代名词。
赤色主病:
主热证,有热而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但亦可见于虚阳上越的病人。 满面通红-实热 两颧发红-虚热 颧红如妆-戴阳(真寒假热)
青色主病: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痛则不通,或 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 致。 面青伴唇甲青紫心痛-心阳虚,心血瘀阻 小儿面青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 2. 诊法合参 3.辨证求本 4. 病证结合
1.整体审察
人是一个整体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2.四诊合参
望 闻 问 切 四者具备,才能见病知源
3.辨证求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辨证求本,找出疾病本质及其规律性 第一,全面收集临床资料 第二,分析内在联系 第三,联系各种因素,进行判断
舌体分候脏腑理论
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即舌尖部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多反 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 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根据临床观察,提示某些脏腑病变在舌象变化 上有一 定的规律,但并非绝对,还需结合其 它症状,加以分析辨别。
黑色主病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 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黑而暗淡-肾阳虚-内分泌失调 黑而干焦-肾阴虚-温病后期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注意事项
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注意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的结合 3、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⑴ 白色主病: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病人面色发白, 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 面部脉络所致。 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血虚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黄色主病:
主脾虚、湿证。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 失养,或者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鲜如桔色-湿热蕴蒸 阴黄-晦暗如烟熏-寒湿内阻 面色苍黄-肝郁脾虚
舌
诊
舌诊,又称望舌,它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 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 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中医 有别于西医的诊法之一。
舌诊原理
1、舌与经络相连 舌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少阴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足少 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沿咽喉,分别夹舌本、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 舌根、散舌下。它们分别直接或间接联络脏腑。 2、舌与脏腑功能相关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因心主血脉而藏神,故舌体的色泽变化,从 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 又能反映“心主藏神”的功能。 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 能相适应,故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全身营养和代谢的功能,气血的生 化状况。 肾藏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均为津液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之润 燥,反映脾肾的功能。 总之,人体内部的变化,脏腑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盈亏均可反 映于舌象的变化。
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肝------青------木 心------赤------火 脾------黄------土 肺------白------金 肾------黑------水
图1 、
图2
常色
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 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为主, 百岁不变。 客色: 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正常变 化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饮食饥饱等
注意事项
一是注意光线 二是注意诊室温度 三是注意受检部位充分暴露 四是注意整体判断 五是注意动态观察 六是注意望诊与其它诊法有机结合
望诊的内容
神、色、形、态 头颈、五官、舌象、皮肤、络脉、排泄物、分 泌物等
望诊
面诊 舌诊
望小儿食指脉络
面部色诊的原理
1、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 于头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 荣。 2、 面部皮肤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泽变化易 于外露。 3、易于观察。
4.病证结合
症 证
症状 证候
既要做出病名诊断,又要做出征候诊断
咳嗽
咳嗽(风寒袭肺) 咳嗽(风热犯肺) 咳嗽(肺阴亏虚) 咳嗽(燥邪伤肺) 咳嗽(痰热壅肺) 咳嗽(肝火犯肺) 咳嗽(痰湿蕴肺)
第一章 望 诊
1、概念: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 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审察, 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种方法。 2、原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 心为主宰,脏腑为中心,身形各部在经络的联系与沟 通作用下,也“内属脏腑”,从而使内脏与形体各部 之间构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观察机体表现的 各种外象,便可测知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阴阳盛衰, 判断疾病情况。 3、地位:“望而知之谓之神”。
3.辨 证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 对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 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辨证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辨证总纲)脏腑辨 证。
4.病 案
病案又称病历(主要包括门诊病案、住院病 案),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 面记录。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 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病案是 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 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