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推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篇〗3月29日,我在教研会上了一节以“三思课堂”为导向的公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是“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
”本节课的设计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为着手点,课堂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以情绪感染学生
在教学伊始,我用“北京晨报刊登李大钊被害”的这一消息激情导入,教师的语言,教学课件的背景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把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吸引到了课堂上。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尽快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学生被这样的教学环境所感染,教室变得安静极了,我看到了孩子们一双双充满童真又期待的眼神,感受到了孩子们迫切学习的心理。
本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巧妙引读,以朗读带动学生
1.抓住课文对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这一片段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李大钊的无私无畏的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
猜想“我”以前问了哪些幼稚可笑的问题?父亲是如何耐心回答的?
追问:“有一天,我蹲在父亲身边,当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父亲时,父亲又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
学生从角色体验中感知人物的心理,去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感知语言表达,丰富语言内涵,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联系生活,建构语言能力
朗读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读,而是要让学生深入课文、深入角色、深入生活。
教学“李大钊被捕前”这一片段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体会李大钊无私无畏的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朗读环节: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次次地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如:当母亲看到父亲那严肃的神情和忙碌的背影时,母亲不安
地对父亲说:“我们还是离开北京,出去躲一躲吧!”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当母亲听闻军阀张作霖要来检查时,母亲着急地对父亲说:“我们还是离开吧,你看……”只见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当母亲得知工友闫振三被捕的时候,母亲担忧的对父亲说:“你还是出去躲躲吧,你看孩子还那么小……”没等母亲说完,坚决地对母亲说--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质疑导思,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在心中扎了根。
3.妙笔生花,以美德熏陶学生
教学“李大钊法庭上被审时”这一片段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李大钊深情的句子进行品读,并动笔写一些李大钊平静的外表下的心理(可以是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是妻子,可以是女儿……),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得知学生真正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受到了李大钊的高尚品德的熏陶。
几点缺憾: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不够扎实,有些浮躁,重点把握不够好。
在理清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方面,老师的引导不够,学习生字环节有些长,应该留些时间关注学生的朗读,如果时间紧,可以抽生抽一段读读,从中发现问题,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为第二课时
深入理解李大钊的精神打好基础。
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面不够。
六年级的学生,公开课比平时的课要拘谨,放不够开,原因是课堂设计精细化不够,学生主动性发挥的不够好,学生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教学侧重李大钊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但从李大钊对家庭深沉的爱教学还不够突出,造成主人公的形象不够立体。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勇于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不断进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2】篇〗【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文章。
该单元人文主题为“理想与信念”,四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强调对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综合性学习”围绕主题“奋斗的历程”展开,能加深学生对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体验。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从女儿的视角,
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首先是在叙述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其次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丰满的革命者形象,再是前后照应,强化中心,突出感情。
【教学目标】
1.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3.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并借助资料,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难点:理解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并进行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课文,初识伟人
1.读课题,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
2.借助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事件。
3.梳理查阅资料的方法。
4.以时间点为脉络,梳理主要事件,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二、探究方法,品析人物
1.全班共学“被捕前”的部分,找出人物描写的方法。
2.合作朗读“父女对话”。
说说读到了什么?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
3.再找到一处语言描写,进行品析。
三、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1.我们还知道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呢?
2.按照这个方法,完成其他两部分的学习,归纳人物品质。
3.发现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角色扮演,重现历史。
四、深入了解,感恩先辈
1.补充资料,明了1927年的重大意义。
2.感恩先辈,畅谈感受。
五、借势一篇,通达群文
1.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展开群文阅读。
2.分层完成学习单,小组展示汇报。
B层: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A层: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关于父亲的一个片段,体现人物品质。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导学单
一、查阅资料,理解课文
小组进行汇报。
二、探究方法,品析人物
描写方法
对比手法
人物品质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1)全班共学“被捕前”的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被捕时”“被审时”两部分,填写表格,分工汇报。
①________描写,(某句子、词语)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对比,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上体现了李大钊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三、群文阅读,综合运用
任务: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及“综合性学习”《毛主席在花山》《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
B层:画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朗读展示,说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A层: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作训练,体现人物品质。
参考题目:①父亲——我心中的英雄②________年前的回忆③自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
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
(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
(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
(“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
(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
(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
(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
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前后照应
被审时——平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
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
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
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