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文言文人物传记讲评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 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 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 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a而啜其醨b?何故怀瑾 握瑜c,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 以死。
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佐自,辅
名词,忠臣 为自,为
佐自己
自己服务
• 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
zhu3,连缀
• 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 所谓贤者不贤也。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 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 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 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 并不贤。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说人的坏话
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 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 了屈原。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 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 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 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 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释:a糟:酒糟 b醨:薄酒 c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 1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3分)
• A.屈平既嫉之
嫉:嫉妒 嫉:痛恨。
•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 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
这类人
著称
• 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 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 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 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3分)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 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 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连续
• C.举贤以自佐
佐 :辅助
•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 1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B ) (3分)
•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 C.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
双音词,尘垢,昏聩
• 《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 死。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 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 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 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 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 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虽然被流放,但仍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 回朝中。( 心:关心,返:返回朝中,各1分;被动、 省略句式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 怒而迁之。(5分)
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 就放逐了屈原。(卒:终于;短:说……坏话;迁:放逐,; 大意 2分, 共5分)
•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
责怪
返,返回
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 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
双音词,犹侥幸;希冀
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 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 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 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 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 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内于郑袖惑,外于张仪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
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为表被动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 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 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 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 人的祸害。
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2)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 不悟也。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 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 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 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 C.楚国灭亡的原因是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楚国灭亡的原因是“怀王不知忠臣之分”。
•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 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 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 15.翻译画线句子(10分)
•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 欲反。(5分)
①喝,啜茗、啜粥。②抽泣。此处为①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 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 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 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 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 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 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a而啜其醨b?何故怀瑾 握瑜c,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 以死。
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佐自,辅
名词,忠臣 为自,为
佐自己
自己服务
• 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
zhu3,连缀
• 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 所谓贤者不贤也。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 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 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 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 并不贤。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说人的坏话
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 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 了屈原。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 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 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 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 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释:a糟:酒糟 b醨:薄酒 c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 1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3分)
• A.屈平既嫉之
嫉:嫉妒 嫉:痛恨。
•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 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
这类人
著称
• 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 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 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 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3分)
•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 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 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连续
• C.举贤以自佐
佐 :辅助
•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 1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B ) (3分)
•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 C.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
双音词,尘垢,昏聩
• 《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 死。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 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 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 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 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 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虽然被流放,但仍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 回朝中。( 心:关心,返:返回朝中,各1分;被动、 省略句式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 怒而迁之。(5分)
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 就放逐了屈原。(卒:终于;短:说……坏话;迁:放逐,; 大意 2分, 共5分)
•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
责怪
返,返回
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 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
双音词,犹侥幸;希冀
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 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 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 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 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 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内于郑袖惑,外于张仪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
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为表被动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 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 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 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 人的祸害。
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2)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 不悟也。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 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 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 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 C.楚国灭亡的原因是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楚国灭亡的原因是“怀王不知忠臣之分”。
•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 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 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 15.翻译画线句子(10分)
•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 欲反。(5分)
①喝,啜茗、啜粥。②抽泣。此处为①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 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 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 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