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小学教学论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学论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它深刻而精辟地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而缺少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我深知,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无不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
所以在平时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学生民主平等,关爱备至,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信任与喜爱。
我感觉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
1.
2.爱但不溺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地去雕塑、去帮助每一个学生。
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爱也有不同的方式,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需要赞赏的鼓励式的爱,也需要严厉的,严格要求的爱,也这就如家庭教育中的严父慈母,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老师一味的“慈”,没有了
“威”,那就变成了溺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爱我的学生,但绝不是放任自流的“溺爱”,我希望自己既是孩子们的“严父”,又是“慈母”。
生活中,我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无私的爱。
我喜欢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状况,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关心和帮助。
当我的学生生病时,我会尽快地给他一份关爱;当我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全力以赴地帮助他;当我的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会给他加油、鼓掌,让我的学生时时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无限关爱。
孩子们喜欢跟在我身后叽叽喳喳,在他们心中,老师是和蔼可亲、真诚恳切的,他们常说:“我们喜欢秦老师的笑,她对我们可亲了。
”
班里的琳琳是个胆小内向的女孩,一年级入学时哭着喊着不进教室。
我拉着她的手把她领进了教室,像妈妈一样关心照顾鼓励她,现在她已经爱上了上学。
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我,就连爸爸妈妈吵架了也从不向老师隐瞒。
她说:“我喜欢老师,她就像我的妈妈。
”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老师鼓励的爱可能是他们进步的动力,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很多孩子在家娇生惯养,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别人,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
在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上,我有时又像个严厉的父亲。
看到孩子弯腰驼背了,我会小声地提醒他姿势要正确;发现孩子课上窃窃私语,我会用严肃的眼神警告他要专心;看到上学路上妈妈帮他提着书包,我会认真地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发现孩子骄傲自满了,我会严厉地批评他;发现孩子字迹潦草,我甚至会严格地要求他重做。
不小心得到了老师的批评,很多孩子会吐吐舌头,开个玩笑,“老师,你这会儿真像只大老虎。
”我也会笑着告诉孩子:“那你就改正错误,把老师变成一只笑眯眯的老虎,好不好?”于是,立刻响亮的回答声:“好!”我想,孩子们喜欢老师的慈爱,但他们同样感受到了老师严格要求背后那同样深深的爱。
2.尊重但不迁就
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有了进步或成绩时,心里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
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
我认为爱学生就需要尊重学生的
人格、情感、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完善的人格。
平时工作中,我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去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
该表扬的我及时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
在批评学生时我尽量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一味地指责,杜绝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正因为我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兴趣、以及爱好,所以我也赢得了学生对我的尊重。
有句话说得好,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老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我们尊重学生,但不能以迁就来讨好学生,从而获得表面上的和谐教育,这样的和谐教育是经不起检验的。
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爱我们的学生,宽容他们的过失,原谅他们的错误,但我们决不能无条件的迁就他们,更不能对他们的错误视而不见,尊重也要合情、合度。
当学生犯错,特别是原则性错误时,我总是及时做好批评教育指导工作,决不姑息。
想起了一句老话: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尽职尽责地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我们的学生。
当然,我们放大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缺点,更多的是优点。
但一旦发现了缺点,我们就不能放过。
童童是班里的班长,有很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平时表现出色,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和同学的信任。
或许是习惯了班里的
焦点角色,看惯了同学们仰视的目光和老师的笑脸,童童这段时间有些骄傲,学习也非常浮躁。
上课时每次老师提问,童童都会把小手举得老高,如果没有提问她,她会一直倔强地举着手,丝毫不理会老师的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回答。
而对于写字这些相对比较枯燥的任务,童童则显得很不耐烦,作业经常出现错误。
我私下跟她谈过几次,但没有效果。
与家长沟通后我更加明确了童童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骄傲,觉得自己在班里与众不同,高高在上。
在学习《找长处》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助小组同学找优点和缺点。
巡视时,我特意走到童童身边,问其他同学,“你们觉得童童有什么优点?”孩子们纷纷说道:“她发言积极。
”“她为我们班级做了很多事情。
”“她学习很棒。
”听到这里,童童得意地挺直了腰。
“那童童有缺点吗?”我又问。
其他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吱声了。
我笑着说:“每个人都有缺点,老师有时就很马虎。
童童,是不是?”童童笑了笑,但笑得很勉强。
其他孩子打开了话匣子,“童童有时很骄傲。
”“我们想和她玩时,她不理我们。
”“她有时也很马虎。
”听了同学们的批评,童童的脸红了。
课后,我把童童叫到了办公室,严厉地说:“童童,你很出色,老师和同学们很喜欢你。
但你最近很骄傲,学习也不够扎实。
如果不抓紧改正,大家会不喜欢你的。
”童童低着头,哭着说:“老师,我一定会改正的。
”接下来的日子,童童果然又变成了那个虚心好学,勤奋扎实的好孩子。
我心里暗自高兴,幸亏没有一味的迁就她,否则会让孩子的小缺点变成大毛病。
3.赞赏但要适度。
我们都知道,人都渴望被肯定,小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妨拿起赏识的武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努力让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相信老师的期待和赏识就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
工作中,我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真诚地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
比如,小伟同学刚转到我们班时,学习习惯极差,经常违反纪律,我行我素。
但我发现他很也有很强的上进心,他也渴望被关注,被表扬。
我及时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如今天他不再迟到了,作业也能完成了,都给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赞赏。
他感受到了被老师、同学认可的幸福,如今的他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成绩也慢慢开始进步了。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
新课程提倡赏识教育,但我认为老师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准确,适度。
避免“很好”“不错”“很棒”这样模糊的赞赏充溢课堂,甚至于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也不予以否定。
这样大而不当的语言虽然
也具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而且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觉得虚假。
最重要的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学生听惯了“甜言蜜语”,还能听得进忠言吗?享受惯了成功的喜悦,还能经受得住将来失败的考验吗?面对一群只会取其“糖衣”去其“炮弹”,缺乏抗挫折能力的学生,这恐怕是每一个爱学生的老师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认为赏识也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用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及时提醒或纠正学生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