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课后训练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

遗憾的是,①,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

除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几位外,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当大有人在,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②。

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更加自由地观照社会人生的多侧面。

到了宋末,面对元军的南下,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
③。

宋代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感天地,泣鬼神。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参考答案:①无论是唐还是宋②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③巾帼英烈没有缺席
解析:第①处,横线前的内容强调了宋词和唐诗都一样辉煌,横线后指出女性作者很少,据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使前后内容衔接起来,可填“无论是唐还是宋”。

第②处,所填内容与“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应是对“女性作者寥若晨星”的进一步阐释,因此,应填写有女性作者少的意思句子,可填“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

第③处,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女性作者也参与到“拯救民族危亡”的行列中,因此,可填“巾帼英烈没有缺席”。

2.文中用“变身”来形容宋词在内容上的变化,与之类似,“主旋律”一词的使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述后者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主旋律”原指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文中指的是宋末诗词作品的主要精神与基调。

文中用“主旋律”一词来形容宋词在精神与基调上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词作品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时代特征、观照社会人生的特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拓宽了视野”“洗尽了铅华”不合逻辑,应前后换位;二是状语位置不当,“多侧面”应是“观照”的状语。

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

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典雅工丽,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情感细腻;豪放词豪迈奔放,洒脱自然,气势恢宏,情感积极。

如果说婉约词是南方小镇上的姑娘,那么豪放词就是北方原野上的汉子; ,
; ,。

答案示例:如果说婉约词是蜿蜒的小溪那么豪放词就是奔腾的大河如果说婉约词是卧波的画桥那么豪放词就是入云的高楼
5.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20字。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被金人占领。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朝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目睹当地百姓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由于辛弃疾自幼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熏染,因此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参考答案: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对辛弃疾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6~7题。

南乡子·集句①
苏轼
怅望送春杯②。

渐老逢春能几回③。

花满楚城愁远别④,伤怀。

何况清丝急管催⑤。

吟断望乡台⑥。

万里归心独上来⑦。

景物登临闲始见⑧,徘徊。

一寸相思一寸灰⑨。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①本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时。

②取自杜牧的诗。

③取自杜甫的诗。

④取自许浑的诗,略有改动。

⑤取自刘禹锡的诗。

⑥取自李商隐的诗。

⑦取自许浑的诗。

⑧取自杜牧的诗。

⑨取自李商隐的诗。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摘取前人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首诗。

本词就是摘取五人的诗句合成了一首词。

B.词的开头两句选取二杜诗句,点出对酒伤春的意境。

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又由伤春到伤老,进一步抒发感情。

C.“吟断望乡台”一句,写的是苏轼被贬南迁,远离故乡后登高远眺,遥望故乡而不断沉吟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D.本词借杜牧“景物登临闲始见”之句,写苏轼此身已闲,因此从容登临,见到这春日之景。

“闲”字突出其洒脱悠闲的情怀。

答案:D
解析:“闲”只是一种表象,实际流露了词人遭受贬逐、无所作为的巨大痛苦。

7.请赏析“满”“独”二字。

参考答案:“满”写出时值春天、花满楚城的景象。

词人看到百花盛开,却想到自己被贬而伤怀,以花的繁盛来反衬自己的离乡之愁。

“独”即孤独,词人被贬万里,独自登高远眺,漂泊在外的乡思和孤独之情油然而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

鹧鸪天①·石壁虚云积渐高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②,荐溪毛③,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选自《辛弃疾词选》)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闲居瓢泉时期。

②玉友:一种糯米制的白酒。

③溪毛:溪边野菜。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富有田舍风味、生活情趣;格调清新自然,属于辛词另一种风格。

B.词人长于写景,白云溪水,无限清幽,摹写溪流,以声写形,具体形象。

C.上片写途中所见,落花带出芳草,虽是暮春景象,却无一点伤春情绪。

D.下片写野老备宴,虽无珍馐佳肴,但词人闲居,平淡随和,召之便来。

答案:D
解析:D项,“召之便来”与“苦相邀”矛盾。

9.结尾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结尾两句描写了一幅老翁桥头迎客图。

野老老眼昏花,站在桥头迎客,好几回错将行人当客人。

这次想避过行人,但细认之下,确实是辛翁,遂拄杖过桥,热诚迎接。

运用心理、神态描写,刻画了野老纯朴好客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0~11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

(选自《李清照词全集》) 注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从故乡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以问句开头,迁怒于庭中芭蕉,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

C.“阴满中庭”和“点滴霖霪”均用叠句,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D.整首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答案:D
解析:这首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未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11.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结尾,看似平淡,实则深刻。

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从字面上看,“不惯起来听”似乎是由于是“北人”,但这里的“北人”应理解为“流离之人”,这种“不惯”,也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难以适应,更有一种飘零孤苦的异乡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