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4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教案 人民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便于传播,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王朝
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进攻上海,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内“避难”(寻求外国的庇护),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原来在租界“避难”的人纷纷离开,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史论2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起义时代新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治国方案新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担负任务新
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失败原因新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所属范畴新
旧民主主义革命
国际背景新
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2.(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3.(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答案 A
解析 从该同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来看,他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的。从“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一信息,可以推知其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接排除B项;从“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以排除C、D两项。太平天国运动符合这一评价。
解读 史料体现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给了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史料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节选自《临时约法》
解读 史料内容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代议制的一些特点。
解读 史料表明辛亥革命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在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为革命发展受挫埋下了隐患。
史论1 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五个第一”
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1.(2012·重庆高考)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B.陈玉成
C.李秀成D.石达开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在1862年时李鸿章勾结洋人与太平军作战,经常失败,符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的辉煌战绩,故选C项;秦日纲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被处死,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62年”,可排除A项;1862年,陈玉成被俘,不久就义,排除B项;石达开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出走,后来,被敌人杀害,排除D项。
史论2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1)制定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主要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拥有民主自由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史料三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解读 史料反映出民主、民权、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史料四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史论1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颁布时间
1853年
1859年
经济主张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消灭私有)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私有)
性质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群众基础
拥有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特点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5.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表明( )
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现代化史观
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信奉拜上帝教,倡导平等和大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尤其是天京变乱后,洪秀全等人逐渐腐化,太平天国运动逐渐由盛而衰,拜上帝教日益失去其意义。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比较委婉地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待孔教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B、C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提供的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宣布独立(革命),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了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
3.(2012·福建高考)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思想上
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2.(2013·海南高考)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思维导图] 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天朝田亩制度》
史料二 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洪仁玕《资政新篇》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史料二反映了《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者在发展经济的主张上是相互矛盾的。
(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故选B项。戊戌政变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A项错误;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步步加深,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项错误。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史论3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4.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
A.成立同盟会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发动护法运动D.发起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并结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由此可以判断B项正确。
考点二 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3.历史功绩
名师助学 辛亥革命归纳为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湖北军政府将国号改为“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迁都北京,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史料一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节选自《临时约法》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该诗歌并不是记事歌,排除A项;由“金田快有新君出”可知金田起义尚未发动,再从“清廷一片黑漆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故B项正确;C、D两项与诗歌信息无关。
5.《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 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
史料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贼情汇纂》
解读 史料反映了定都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封建帝王思想严重,缺乏科学的世界观,革命进取心减退,这些从侧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的成果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被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扼杀,使之成为“空壳”。故D项正确。
第4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考纲要求] 1.太平天国运动。2.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2.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便于传播,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王朝
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进攻上海,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内“避难”(寻求外国的庇护),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原来在租界“避难”的人纷纷离开,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史论2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起义时代新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治国方案新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担负任务新
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失败原因新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所属范畴新
旧民主主义革命
国际背景新
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2.(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3.(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答案 A
解析 从该同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来看,他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的。从“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一信息,可以推知其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接排除B项;从“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以排除C、D两项。太平天国运动符合这一评价。
解读 史料体现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给了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史料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节选自《临时约法》
解读 史料内容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代议制的一些特点。
解读 史料表明辛亥革命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在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为革命发展受挫埋下了隐患。
史论1 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五个第一”
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1.(2012·重庆高考)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B.陈玉成
C.李秀成D.石达开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在1862年时李鸿章勾结洋人与太平军作战,经常失败,符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的辉煌战绩,故选C项;秦日纲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被处死,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62年”,可排除A项;1862年,陈玉成被俘,不久就义,排除B项;石达开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出走,后来,被敌人杀害,排除D项。
史论2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1)制定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主要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拥有民主自由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史料三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解读 史料反映出民主、民权、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史料四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史论1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颁布时间
1853年
1859年
经济主张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消灭私有)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私有)
性质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群众基础
拥有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特点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5.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表明( )
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现代化史观
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信奉拜上帝教,倡导平等和大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尤其是天京变乱后,洪秀全等人逐渐腐化,太平天国运动逐渐由盛而衰,拜上帝教日益失去其意义。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比较委婉地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待孔教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B、C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提供的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宣布独立(革命),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了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
3.(2012·福建高考)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思想上
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2.(2013·海南高考)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思维导图] 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天朝田亩制度》
史料二 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洪仁玕《资政新篇》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史料二反映了《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者在发展经济的主张上是相互矛盾的。
(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故选B项。戊戌政变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A项错误;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步步加深,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项错误。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史论3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4.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
A.成立同盟会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发动护法运动D.发起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并结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由此可以判断B项正确。
考点二 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3.历史功绩
名师助学 辛亥革命归纳为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湖北军政府将国号改为“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迁都北京,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史料一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节选自《临时约法》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该诗歌并不是记事歌,排除A项;由“金田快有新君出”可知金田起义尚未发动,再从“清廷一片黑漆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故B项正确;C、D两项与诗歌信息无关。
5.《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 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
史料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贼情汇纂》
解读 史料反映了定都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封建帝王思想严重,缺乏科学的世界观,革命进取心减退,这些从侧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的成果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被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扼杀,使之成为“空壳”。故D项正确。
第4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考纲要求] 1.太平天国运动。2.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