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多抗小麦品种郑麦58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粮食作物
优质高产多抗小麦品种
郑麦58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曹廷杰赵虹王西成胡卫国杨剑张玉娥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2)
摘要:郑麦583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采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品种(系)为基础,选择优质变异为重点,多世代品质检测和现代生物技术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的优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
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适应性广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于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广泛适宜河南省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目前在河南省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

本文作者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目标和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

关键词:小麦品种;郑麦583;选育;栽培技术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河南省是我国小
麦主产区,近年来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 上,总产量居全国首位,河南省小麦生产对全国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郑麦583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品种,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2003)o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018年通过了安徽省引种备案,近年来在生产上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截止
2019年10月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已成为河南省小麦种植主导品种遥为了能使小麦品种郑
麦583在小麦生产上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本文对
该品种的选育及主要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旨在为该品种的持续大面积合理利用提供参考遥
1育种目标
1.1育种目标的确定
成功的育种工作开始于明确的育种目标,而育种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遥进入
9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出台了对小麦收购实行优质优价的政策,农民种植优质麦的热情空前高涨。

培育和研究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重新引起育种界的普遍关注。

相继培育出优质面包小麦豫麦34、豫麦35、豫麦47以及优质饼干小麦豫麦50,同时还引进了高优503、陕优225、皖麦18等优质品种,但这些品种的产量水平每亩都在400kg左右,加之河南省小麦生产中频繁出现的倒伏威胁、冬季冻害和春季倒春寒冻害、中后期干旱、干热风以及白粉病、纹枯病、锈病的危害等灾害问题。

为了解决优质与高产、稳产之间的矛盾,本课题组于2002年制定出亩产超过500kg的优质、高产、稳产、抗寒、抗倒、耐干热风、耐病、广适的育种目标遥
1.2育种策略
“以高产多抗广适小麦品种(系)为基础,选择优质变异为重点,采用多世代品质检测和现代生物技术辅助选择相结合”的育种策略,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增强了品质的稳定性。

以小麦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的苗头品系和生产上大面积利用的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S2010-01-G03)。

作者简介:曹廷杰(1977-),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品种区域试验鉴定和育种工作。

E-mail:********************* -244-
粮食作物2020.2
中强筋品种为目标亲本,通过大群体稀播种植,进一步挖掘它们自身存在的品质变异,选育出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系,可缩短育种周期3-5年,育成的新品系保持了亲本的高产抗逆等优良性状,实现了高产、稳产、抗逆和优质的有机结合。

2选育过程
按照确定的育种策略和目标,2004年根据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汇总结果和田间考察综合分析表明,矮抗58综合抗病性好,抗倒力强,抗寒性好,丰产性好,适应性广。

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结果达到了中强筋标准,而且籽粒角质率在不同试点间和同一试点中存在较大的变异。

利用分子标记对优质谷蛋白亚基进行检测,含有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合1,7+8,5+10,把矮抗58作为备选品系之一进行优质品系的筛选
2004年秋播,从矮抗58品质分析样品中挑选出角质率高、饱满度好的籽粒进行了稀播。

2005年选择优异单株1000个,经室内考种,中选单株136个,然后对中选的单株进行优质谷蛋白亚基跟踪监测,中选的单株均同时含有1,7+8,5+10优质谷蛋白亚基。

2006年从136个株系中选85个,经室内考种,中选56个籽粒角质率高、饱满度好的株系,对中选株系进行优质谷蛋白亚基跟踪监测,同时进行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数和沉降值等指标的筛选,最后中选13个株系。

2006年秋播,稀播种植13个株系,同年将每个株系混收后的种子分别条播种植在河南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南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洛阳市、商丘市、安阳市农科院试验基地,以矮抗58作为对照品种,收获后抽取混合样测定品质,8个株系的品质明显优于矮抗58,且均达到中国优质强筋小麦质量指标(GB/T17892-1999),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跟踪监测,均同时含有1,7+8,5+10优质谷蛋白亚基。

2007年秋播,种植8个株系,同时以矮抗58作对照品种,进行第二年多点产量比较试验及品质跟踪监测,收获后进行混合样品质检测,5个株系品质指标明显优于矮抗58,且均达到中国优质强筋小麦质量指标(GB/T17892-1999),其中第3个株系在各个试点综合表现突出,分子标记跟踪监测,含有1,7+8, 5+10优质谷蛋白亚基。

2008年秋播,将第3个稳定一致的株系命名为“58-3”,推荐参加了2008-2011年度河南省区试,2年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结果均达到优质强筋小麦质量指标,2011-2012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2012年完成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程序,并推荐报审。

具体选育过程见附图。

2004年从矮抗58品质分析样品挑选角质率高
籽粒10000粒稀播
选留136个单株

2005年种植136个株行,每株行种植80个单株
品质检测和分子标记鉴定
选留13个株系

2006年种植13个株系,每株系种植120个单株
多点产量及品质鉴定
优质亚基跟踪监测
选留8个株系

2007年种植8个株系,每株系种植240个单株
多点产量及品质鉴定
优质亚基跟踪监测
选留1个株系推荐参加区试

2008-2011年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区试和生产试验

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58-3更名为郑麦583)
附图郑麦583选育过程
3特征特性
3.1植物学特征
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平均生育期224.2d,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早熟0.3d。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春季返青晚,起身慢,抗倒春寒能力强,成穗率一般,穗层整齐;成株期株型偏紧凑,穗下节偏短,旗叶偏长半披,平均株高79cm,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强。

中短芒,穗偏大、均匀,结实性好;子粒角质,饱满度好。

根系活力强,具有一定耐旱性和抗干热风能力,落黄好。

2010-2011年度产量构成三要素为:平均亩成穗数44.6万,穗粒数31.9粒,千粒重48.5g。

2011-2012年度产量构成三要素:平均亩成穗数40.1万,穗粒数33.3粒,千粒重48.0g。

3.2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对2009.2011年河南省区试统一抽样(混合样)进行测定。

2009年度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结果(郑州):蛋白质15.52%,容重779g/L,湿面筋(下转264页)
-245
-
2020.2经济作物
等害虫。

油菜5叶期时一次定苗清行,并及时松土,保证全苗,同时用除虫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菜青虫等害虫;11月下旬油菜越冬前培土,并根据苗情结合培土每亩施尿素3.0~5.0kg o油菜返青后,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用4.5%甲敌粉或1.5%的1605粉每亩l.5~2.0kg喷撒,或用40%的氧化乐果1000~ 1500倍液喷雾,防治油菜茎象甲。

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灌浆期要加强对蚜虫的重点防治。

成熟时适时收获。

4小结与讨论
机械化是将我国油菜生产从高耗低效产业转变为低耗高效产业的必由之路。

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居世界前列,但经营极其分散,除内蒙古、黑龙江等少数农场和江汉、黄淮海等少数平原地区大面积集中种植以外,绝大部分为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经营规模小,集中成片少[4]o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及种植劳动强度大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油菜的大面积种植及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国家逐步加大了油菜机械
(上接245页)
33.8%,降落数值408s,吸水量57.9mL/100g,形成时间4.2min,稳定时间7.2min,弱化度49F.U.,沉淀值72.0mL,硬度63HI,出粉率66.7%。

2011年河南省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结果(郑州):蛋白质16.03%,容重810g/L,湿面筋36.6%,降落数值444s,吸水量61.1mL/100g,形成时间4.2min,稳定时间8min,弱化度49F.U.,沉淀值75mL,硬度67HI,出粉率72.4%。

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均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2.3抗性鉴定
经河南省区试病害鉴定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2008-2009年度和2010-2011年度在河南省内6点(郑州、安阳、洛阳、漯河、内乡、西华)鉴定,表现中抗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中感叶锈病、纹枯病。

4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I组区试, 12点汇总,4点增产,8点减产,平均亩产487.5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减产3.17%,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8位;因品质测试结果滞后,2009-2010年缺试。

2010-2011年度继续参加河南省冬水I组区试,12点汇总,4点增产,8点减产,平均亩产558.4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减产1.59%,不显著,化生产的投入[5-6]。

选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是实现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因素。

杂交油菜品种汉油13号选育系谱明晰、特征特性明显,表现出了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倒性,且品质优良、熟期较早,是一个适宜机械化的优质油菜新品种。

参考文献
⑴薛艳,李英,张成兵,等.不同密度对机直播油菜汉油8号产量
和抗病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6(7):36-38.
[2]刘建毅,苗春.油菜机械化收获对品种特性的需求[J].中国种业,2011(10):12-13.
[3]谌国鹏,李英,葛红心,等.适宜机械化的油菜不育系汉3A的选育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7(6):263-266.
[4]周广生,左青松,廖庆喜,等.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2157.
[5]谌国鹏,冯志峰,李英,等.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种业,2009(8):14-15.
[6]罗海峰,汤楚宙,官春云,等.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田间油菜植株特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61-66.
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11位。

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I组生产试验,11点汇总,10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518.0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3.8%,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5栽培技术
郑麦583适应于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淮河以北麦区中高肥力地种植。

其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5.1播期播量
适宜早中茬地块种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

适宜播期内,基本苗以每亩12万~16万为宜,晚播可适当增加播量。

5.2田间管理
一般亩施农家肥3~4m3,N、P、K科学搭配,以1:1:0.8为宜。

尿素12~15kg,磷酸二铵20kg,氯化钾 10kg(也可施相当量碳铵、磷肥和钾肥)。

浇好底墒水,做到足墒下种,一播全苗;春季管理应推迟,适当控制群体,防治亩穗数过多而发生倒伏。

抽穗至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正常防治即可,复配药包括粉锈宁和杀虫剂。

注意防治蚜虫。

-2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