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赛季CBA半决赛山西队快攻战术运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赛季CBA半决赛山西队快攻战术运用分析
王晓春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对比分析、视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1-2012赛季CBA半决赛中山西队5场比赛快攻逐场研究,横向分别从快攻次数、成功次数、快攻得分、快攻得分所占权重以及快攻被侵等几方面分析.另外,分别从快攻的发动形式、一传接应、快攻推进线路和方式、快攻结束的方法与人数几方面纵向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队是一支非常善于快攻战术的球队,但快攻手段欠缺,容易被对手破坏;2)后场篮板球是山西队发动快攻的最重要来源,而目前抢篮板球能力还有限,且发挥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快攻效果好坏;3)山西队快攻一传接应地点相对分散但无接应快攻次数过多,直接影响快攻速度和质量;4)边路运球突破是山西队快攻推进的最常用选择,方法和队员能力都需进一步增加;5)山西队习惯于单人突破上篮的方式结束快攻,队员协同作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期刊名称】《山东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3(035)004
【总页数】5页(P61-65)
【关键词】CBA半决赛;山西队;快攻;一传接应;突破
【作者】王晓春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41
CBA 山西汾酒集团队(后简称山西队)在2011—2012 赛季实现历史突破,首次闯
进季后赛,获得常规赛和季后赛第3 名。
而山西队却是在队伍年轻、缺乏内线等
不利因素下取得的历史性好成绩,这与该队始终坚持和擅长使用的快攻战术密不可分。
常规赛山西队场均111.1 分,冠绝联盟。
半决赛中对阵北京金隅队——赛季
初取得13 连胜、被认为是本赛季最大的黑马,经过半决赛5 场决战,最终山西队以总比分2:3 不敌北京队,但山西队快速进攻的烈马本色未改,依靠超强的得分能力,场均得分达到了111.6 分。
代表本赛季山西队最高水平和竞争残酷性的半决赛,使两支球队斗智斗勇,相互限制,但改变不了的是各自球队的本色。
本研究通过半决赛对山西队快攻战术的详细分析,发现其快攻战术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为山西队以及其他CBA 球队提供参考和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CBA2011—2012 赛季半决赛北京队对阵山西队系列赛5 场比赛。
把5 场比赛中
山西队的快攻作为研究指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需要,在撰写本文过程中,查阅搜索中国知网、CBA 官网、以及搜狐体育频道等诸多权威网站,进行数据搜集校对。
1.2.2 录像观察法通过观看CBA2011—2012 赛季半决赛北京队和山西队的比赛
录像,对山西队快攻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 对比分析法将半决赛5 场比赛山西队每场快攻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通过观察录像,统计半决赛山西队快攻的有关数据,应用SPSS、EXCEL 等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类。
1.2.5 视频分析法通过权威视频分析软件Game breaker 对半决赛5 场比赛每一个攻防回合进行逐一分析,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汲取有关快攻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快攻定义为快速攻击,即在最短的时间内(3 ~5 s),以最快的速度,趁对方立足未稳之际发起攻击,造成人数上、位置上和能力上优势的一种进攻方法[1]。
根据快攻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束情况,通过对快攻的整体分析、发动形式、接应地点、推进方式、推进线路、结束方式以及结束阶段参与人数等7 个指标进行分析,针对山西队擅长打快攻战术的特点,对半决赛5 场系列赛逐场快攻次数、快攻各阶段数据进行逐项统计,纵向分析。
2.1 半决赛山西队快攻整体分析
从表1 统计数据分析,半决赛5 场比赛共发动快攻127 次,场均25.4 次,次数最多的是第一场比赛,30次,最少的是最后一场19 次,且随着半决赛推进,快攻次数逐场减少。
半决赛系列赛山西队共49 次成功快攻,22 次快攻被侵,场均快攻成功次数和被侵次数分别为9.8 次和4.4 次,平均成功率为38.6%。
成功率不高,原因除了部分快攻未遂转阵地外,快攻结束阶段处理不够合理。
表1 山西队每场比赛快攻相关数据统计注:得分:包括快攻直接得分和因快攻被侵罚篮得分山西队次数成功次数成功率% 得分得分权重%第一场30 15 50 35 28.7第二场 27 8 29.6 19 15.4第三场 27 9 33.3 24 20.9第四场 24 9 37.5 19 19第五场 19 8 42.1 21 21.4场均 25.4 9.8 38.6 23.6 21.1总和127 49 38.6 118 21.1 得益于山西主场的优势,山西队单场成功次数和成功率最高的是第一场比赛,这场比赛因快攻被侵次数也达到了7 次,属于半决赛系列赛中最高。
其次是第四场比赛,即山西队第二个主场,快攻次数和被侵次数分别为9 次和5 次,说明山西队在主场的快攻更高效。
在半决赛中,山西队场均快攻得分为23.6 分,场均得分权重达到了21.1%,半决
赛一开始山西队充分发挥了快攻得分能力,第一场快攻得分高达35 分,得分权重也达到了28.7%,分别高于场均得分和得分权重11.4 分和7.6 个百分点,快攻效率最高。
2.2 快攻发动形式分析
表2 山西队半决赛快攻发动形式统计发动方式后场篮板抢断界外球第一场22 4 4第二场 13 5 9第三场 18 5 4第四场 17 3 4第五场 12 2 5场均 16.4 3.8 5.2总和82 19 26
半决赛山西队25.4 次快攻中,有16.4 次是从后场篮板发起(见表1),占64.6%,第一场比赛山西队共收获40 个后场篮板,其中22 次直接转化为快攻,占55%,同时,抢断和界外球发动快攻次数远不及后场篮板球发动快攻次数(详见上表),可见,后场篮板是山西队快攻的最有力保障。
通过比赛现场和录像观察可知,山西队快攻意识非常好,几乎每次后场篮板都会尽最大努力发动快攻,伺机打对手立足未稳。
系列赛5 场比赛,山西队共有19 次抢断转化为快攻,占总快攻次数的15%,场均3.8 次,而且几乎每次抢断后的快攻都有斩获。
从掷界外球发动快攻已成为山西队发动快攻的重要方式之一,系列赛共有26 次发后场界外球后直接转化为快攻,占总快攻次数127 次的20.5%。
通过录像发现,山西队每次界外球快攻都是在对手全力以赴进攻成功后,迅速发后场界外球、快速接应、尽可能快地向前推进制造快攻,这时对手往往因全力以赴进攻后还未来得及回防,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2.5 一传接应地点统计分析
2.5.1 一传接应4 个区域的分布
表3 山西队快攻一传接应地点统计注:4 区:以两条三分线弧顶平行于端线的两条线和中场线将全场分为四个区域,从后场到前场依次为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
无
接应:是指获得球权后直接运球突破快攻,包括抢得后场篮板球后“一条龙”上篮
和抢断后运球突破上篮。
一传接应地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接应第一场14 6 1 5 4第二场 13 1 8 1 4第三场 12 4 3 3 5第四场 5 5 3 6 5第五场 8 1 3 3 4场均10.4 3.4 3.6 3.6 4.4总和52 17 18 18 22
从表3 统计可知,山西队快攻一传接应地点相对比较均衡,一区占52 次,其他三个区域较平均,共占53 次,一区接应次数几乎占据了有接应快攻次数的半壁江山。
发后场界外球快攻接应主要集中在一区,抢得后场篮板球后一传应主要集中在一区和二区,说明抢获篮板球的地点不仅在篮下禁区附近,随着中远投篮次数增多,篮板球落点更分散,所以二区接应机会增加。
通过录像观察可知,一区接应形式比较固定,后场高大队员获得篮板球或抢获球权,或者直接发后场界外球后,直接将球传给组织后卫,而且能够发起快攻的接应人中,吕晓明占据绝大多数,威廉姆斯次之,其余接应队员较少,而且能够发动起快攻的次数有限。
三区和四区的接应次数分别达到了18 次,场均3.6 次,集中体现在队员抢获后场篮板球后快速运球向前场推进,然后择机将球传给快下队员,通过现场比赛和录像发现,山西队一旦拿下后场篮板球,立即有快下队员,同时,抢下篮板球后运球推进比例高。
山西队除了两个年轻内线队员外,其余队员都有运球推进发动快攻的能力,所以如果没有更好一传接应机会,持球队员首先选择持球突破,然后再伺机传球。
2.5.2 无接应快攻情况分析
系列赛5 场比赛拥有22 次无接应快攻,场均4.4次,而且每场比赛分布都很均匀(见表3)。
通过分析录像可知,全队有多名队员胜任“一条龙”快攻,组织后卫吕
晓明,中锋查尔斯以及摆动球员威廉姆斯等都是善于奔跑进攻队员,其余队员几乎都不乏快速突破之能力。
统计显示,22 次无接应快攻中,有16 次是抢得后场篮
板球后持球突破上篮“一条龙”快攻,6 次是抢断后一人持球突破快攻。
2.6 半决赛山西队快攻推进方式分析
表4 快攻推进方式统计推进方式长传短传运球传运结合长短传结合第一场1 0 20 9 0第二场 7 0 10 9 1第三场 6 0 11 10 0第四场 6 0 11 7 0第五场 0 0 16 3 0场均 4 0 13.6 7.6 0.2总和20 0 68 38 1
从表4 统计数据可知,山西队半决赛5 场比赛快攻推进方式非常明显地集中为运球、运球-传球结合和长传三种方式。
其中比例最高的运球为68 次,占所有推进方式次数的53.5%,场均13.6 次;其次是传球运球结合共38 次,场均7.6 次,占29.9%;长传快攻推进方式共20 次,场均4 次,占总次数的15.7%。
运球是山西队快攻时最重要、最依赖的推进方式,其中第一场比赛运球快攻推进次数高达20 次。
分析研究录像发现,绝大部分情况是一传接应吕晓明持球快速突破推进到前场,其他队员立即拉开快下,寻找接应机会,攻守转换非常快。
同时,如果一传接应不是吕晓明,接应队员第一选择也是快速运球至前场,遇到防守会积极传球给组织后卫吕晓明。
说明山西队非常依赖运球作为快攻推进的方式,同时,运球推进非常依赖组织后卫吕晓明。
传球与运球相结合的快攻推进方式占第二重要位置,其中前3 场比赛传运结合次
数较平均,最后两场明显减少,尤其是最后一场传运结合的快攻推进次数仅有3 次。
结合录像分析可知,山西队队员技术相对较全面,高大队员也能快速推进,同时,队员快攻和快下队员接应意识强。
后两场比赛传运结合的推进方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对手回防速度加快,导致山西队快攻机会减少,同时后场推进几乎没有阻力,减少了传球必要性。
长传快速推进也是山西队快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员再快的跑动速度也没有篮球飞行的速度快,所以长传作为一种突袭方式,在山西队屡次使用,甚至会采用发后场球机会直接将球传给快下到前场队友,接球直接上篮得分。
这说明山西队队员跑动积极、速度快、快攻配合意识强。
短传和长短传结合的快攻推进方式仅在半决赛山西队中出现一次,长短传结合推进方式少的主要原因是长传接应队员配合意识不强,单刀杀入篮下意识强。
2.7 快攻推进线路分析
半决赛山西队快攻推进线路分布如表5 所示,边路推进60 次,几乎占到所有快攻线路总数的一半,场均边路推进12 次,最多的是首场比赛达18 次;其次是中路推进共43 次,场均8.6 次;边路和中路相结合的推进次数是21 次,场均4.2 次;通过发界外球长传推进次数仅有3 次,场均0.6 次。
表5 半决赛山西队快攻推进线路统计推进线路中路边路中边结合界外长传第一
场8 18 3 1第二场 11 12 3 1第三场 11 12 3 1第四场 10 8 6 0第五场 3 10 6 0场均 8.6 12 4.2 0.6总和43 60 21 3
毫无疑问,边路推进快攻是山西队最习惯的选择,但随着对手防守快攻战术的日益成熟,山西队边路推进次数逐场递减,由第一场18 次减少到最后两场8 ~10 次。
在防守队员退防不及情况下,防守队员后退路线主要集中于中路,山西队快速推进队员刻意避开防守队员密集中路,从边路快速推进。
但随着北京队逐渐熟悉山西队快攻推进线路规律后,加快了退守速度和防守平衡,逐渐遏制了山西队的边路快攻推进。
虽然中路推进会遇到防守密集的问题,但山西队中路快速推进次数仍然高居43 次,仅次于边路推进次数。
山西队中路快速推进几乎由组织后卫完成,由于核心后卫吕晓明身高和速度上的优势,加之其灵活娴熟的控球能力,穿梭于防守相对密集的中路也游刃有余,从中路推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前场寻求战机。
仔细分析录像会发现,山西队的快攻是非常讲究速度和简单实用的。
在推进线路的选择上亦如此,无论是边路和中路,只要快速推进过程中不遇到包夹、协防等有力防守,在快攻战机未出现前,绝不会轻易传球。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传球失误,提高推进速度,但也往往因此出现蛮干,快攻成功率低等现象。
由上文分析可知,端线发动快攻也是山西队快攻重要形式之一。
系统分析录像发现,在半决赛系列赛中,山西队共发动3 次界外长传快攻,而且都是在对手进攻成功,还未来得及退守情况下,山西队队员已经快下到前场弧顶附近,伺机发动快攻。
2.8 半决赛山西队快攻结束方式统计分析
山西队是一支不知疲倦、善于奔跑的球队,而且,只要抓住快攻机会坚决杀入对方禁区上篮得分。
通过表6 可知,山西队快攻结束阶段突破上篮成为其上上选择,
占据了127 次快攻中的76 席,即使是篮下遇到严防死守,也会想办法分球给跟
进的队友上篮得分。
突破上篮和突破分球上篮两项占了71.7%。
通过观看录像发现,山西队一次次快攻至前场,除非没有快攻结束战斗的机会,既然快攻至对方篮下,绝不会传球给中距的离队友投篮得两分,要么强攻篮下,要么传球给外线队友投三分,5 场系列赛,快攻转中投一次都没有,可谓特点鲜明。
表6 半决赛山西队快攻结束方式统计结束方式突破上篮突破分球上篮中投远投
转阵地失误第一场19 1 0 4 4 2第二场 19 1 0 1 4 2第三场 13 6 0 2 2 4第四场15 3 0 2 2 2第五场 10 4 0 2 3 0场均 15.2 3 0 2.2 3 2总和76 15 0 11 15 10
通过表6 可知,山西队半决赛5 场系列赛的127次快攻中,有76 次通过突破上
篮方式结束,占总快攻次数的59.8%,很明显,突破上篮是山西队最依仗的快攻
得分方式,因为突破上篮相对于其他投篮方式是最稳妥的得分手段,但纵向看每场比赛快攻突破上篮次数呈递减走势(除了第四场,因为回到主场背水一战,突破次
数较前一场略有上升,达到15 次),通过观看录像发现,山西队一旦发动快攻,
北京队回防速度提高且防守更压缩,突破上篮机会大大受限,同时,北京队还不惜犯规坚决压制山西队最擅长的快攻结束方式——突破上篮。
突破分球上篮是快攻结束阶段两人或两人以上参与的进攻,在快速进攻中、尤其是在对手篮下竞争非常激烈的地区,需要快攻队员意识好、之间配合更加默契。
5 场系列赛下来,山西队有15 次快攻结束阶段配合,场均仅3 次,除了说明山西队队
员快攻突破上篮能力强,突破坚决,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传球失误外,通过观摩录像发现,不少球在结束阶段处理的不够合理,蛮干导致的失误偏多,有时队友已经明显出现空当却没有机会得到球。
随着系列赛的推进,对手针对性的防守增强以及山西队队员之间更默契,突破分球上篮配合逐渐增多,是形势所逼也是主动寻求更合理方法,但总体次数依然较少。
快攻以中远距离投篮作为结束,在该系列赛仅有11 次,场均2.2 次,中距离投篮一次没有。
除了说明快攻转中投不是山西队习惯外,中距离没有很好的跟进投手也是其硬伤。
快速推进到前场寻求速战速决,但有经验的老队员也能根据场上的情况变化,及时合理地由快攻转入阵地进攻,山西队吕晓明是快攻的“发动机”,也是经验和智慧的结合体,他对场上形势掌控自由,能快能慢,快攻转阵地战衔接自如。
半决赛中山西队共有15次快攻转阵地,场均3 次,占快攻次数的11.8%。
通过观察录像发现,快攻转阵地战的衔接阶段往往会出现很好的投篮机会,但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比如,除了对手退防及时到位外,山西队员快下和跟进队员跑位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没有将这转瞬即逝的机会转化成得分。
山西队半决赛场均快攻失误2 次,5 场比赛总失误10 次,占总快攻次数的7.9%,相对于本赛季场均14.2 次失误,和一支“跑轰”球队来说,快攻失误次数控制得非常好。
2.9 快攻结束阶段参与人数统计分析
表7 半决赛山西队快攻结束阶段参与人数统计参与人数一人二人三人及以上第
一场18 6 0第二场 16 5 0第三场 10 11 0第四场 16 3 1第五场 8 8 0场均 13.6 6.6 0.2总和68 33 1
通过快攻结束阶段参与的人数能一定程度反映快攻队员能力,同时也反馈出快攻队员协同作战意识。
通过表7 统计可知,山西队在该系列赛5 场比赛快攻结束阶段
仅有一人参与的68 次,场均13.6 次,占所有完整快攻次数的66.7%;两人配合共33 次,场均6.6次,占总数的32.4%,三人及三人以上参与到快攻结束阶段的仅
有1 次,比例不足1%。
结合录像分析,山西队在系列赛快攻结束阶段一人持球突破上篮的次数占2/3,而且全部是突破至对手篮下制造杀伤,往往是快下队员接到传球,不减速度直接冲向篮筐,从接球到上篮一气呵成。
这与山西队积极的快攻意识和威廉姆斯等人的个人能力有极大关系,但是,随着对手逐渐加快回防速度和对重点人加强防守,山西队在快攻结束阶段一人完成的次数逐场减少,尤其是在客场受到大大限制,在第五场的客场比赛中,山西队惯用的一人突破至对手篮下的次数仅有8次,比第一场少
了10 次,差异明显。
最简单直接的快攻方式被对手有针对性的防守逐渐限制,逼迫山西队寻求更多协同作战机会。
虽然山西队快攻方式在逐渐改进,但多人参与到快攻结束过程的次数依然较少,得分手段显得单一,篮下配合较少。
3 小结
篮球比赛是心理、身体、技术、战术等方面的全面竞争,更是速度的竞争,以快致胜是各种各类进攻战术的精髓,而快攻是最能体现和最有可能达到以快致胜战术目标的有力武器。
纵观世界篮球发展趋势,进攻速度和攻防转换速度大大加快是当今篮球运动的一大特征[2]。
随着CBA 的发展,多支球队都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尝试、改进快攻战术,山西队是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队员流失以及年轻队员多等现实,山西队在2011—2012 赛季初并不被业界看好,之所以后程异军突起、屡创纪录,最主要得益于其坚持不懈的快攻战术。
但通过对山西队快攻的分析后发现,其快攻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随着CBA 竞争愈加激烈,攻防速度加快,各支球队会愈加重视快攻的运用,甚至内线高大队员也会积极参与到快攻当中,如何结合各自球队特点利用快攻,将决定下个赛季每支球队的进攻质量和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董顺波,于振峰.第十届全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前八名快攻战术特点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9-119.
[2]单曙光.第十四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快攻特点研究――兼中外快攻特点的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3]刘晓华,高瞻.对第29 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3):72-74.
[4]贺智裕.NBA、CBA 比赛犯规特征的比较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