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自然类文本阅读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自然类文本阅读试题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
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
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

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
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
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

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
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

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
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

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
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
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

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
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

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

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
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

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

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

而且这种链霉素
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

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
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
不衰。

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
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
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
的疾病。

【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答案】C
【解析】原文无一个腺窝对应一个小孔的信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B.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C.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D.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答案】B
【解析】能刺激蘑菇生长的是“链霉素”,而不是“活细菌”。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一样的,都是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
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
性,后者却不会。

【答案】D
【解析】A.“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不一样的,原文是“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
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B.“很容易遭受虫害侵袭”的是“种植单一作物的方法”,而不是“轮作”;C.原文语句是“今后应此研发”,而未“正准备着手研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2.暗能量与宇宙
宇宙至少还能再活300亿年左右。

美国科学家里斯于2004年2月公布这一研究结果时,将其称
为一个“好消息”。

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里斯等科学家说,他们首次对宇宙中暗能量的持
久性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测量,并得到上述结论。

里斯等人的研究显示,暗能量的特性似乎不会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宇宙可能会永远膨胀下去,而不是像一些科学家所预言的那
样会走向“大分裂”和“大坍塌”。

上世纪20年代,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并非静止而是在膨胀。

1998年,科学家施密特通过超新星
观测到宇宙在加速膨胀,他们用暗能量来解释这一现象。

暗能量据认为可以产生与引力相反的排
斥力。

2003年7月23日,美国匹兹堡大学瑞安·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宣称,
发现宇宙暗能量存在的证据。

观测还发现近73%的宇宙由暗能量组成,这种奇特的力量似乎正在
使宇宙加速膨胀。

目前,关于暗能量的来源主要有两种理论。

一种观点认为,暗能量类似爱因斯坦曾在广义相对论
中引入能产生排斥力的“宇宙常数”,是一种从真空中弥漫出来的能量,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强度
固定。

但也有科学家提出,暗能量与一种变化的动态能量场相关,能量场导致目前宇宙加速膨胀。

按照暗能量稳定存在的假设,宇宙将会永远加速膨胀下去。

而如果暗能量本身不稳定,那么宇宙
有可能迎来动荡的末日。

比如有科学家认为,如果暗能量的排斥力超出爱因斯坦的预测,那么宇
宙可能最终会走向“大分裂”,所有物质将在宇宙的急剧膨胀中被撕裂。

还有科学家预言,如果暗
能量是可变的,那么暗能量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生跳转,由排斥变成将膨胀的宇宙往回拉,宇宙
最后将在向心挤压下产生“大坍塌”。

里斯等人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寻找到42颗超新星,对它们进行观测,以研究宇宙在过去不同历
史时期的膨胀速率。

研究结果显示,暗能量似乎更接近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即使暗能量产生变化,速度也不会很快。

里斯称,新观测结果使他们对爱因斯坦“宇宙常数”正确性的信心倍增。

科学家们指出,根据他们研究的新结果,即使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误的,最起码在今后300亿年中,暗能量的变化不会导致宇宙毁灭。

不过他们也强调说,要想加深对暗能量的理解和确定宇宙
的最终命运,尚需要进行更多的观测。

【1】下列对“宇宙膨胀”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认为暗能量的特性几乎是固定不变的,必将导致宇宙永远膨胀下去。

B.埃德温·哈勃认为宇宙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不断地膨胀。

C.施密特认为宇宙加速膨胀是暗能量可以产生与地球引力相反的排斥力所致。

D.瑞安·斯克兰顿认为宇宙约有73%由暗能量组成,并且使宇宙加速膨胀。

【答案】B
【解析】A.里斯的判断只是一种推测,原文有“似乎”“可能”等字眼;C.并非“地球引力”;D.斯克兰
顿的判断也是一种推测。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从文章最重要概念入手命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也可引导学生在
平时学习时重要点关注文章的重要概念。

【2】从全文来看,下列不属于里斯的研究成果的一项是
A.宇宙至少还能再活300亿年。

B.宇宙不会走向“大分裂”或“大坍塌”。

C.如果暗能量产生变化,速度也不会很快。

D.暗能量本身不稳定,宇宙有可能迎来动荡末日。

【答案】D
【解析】D是除了里斯之外的科学家的看法。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虽然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但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考生必须弄清
题干所指的范围,不能人为扩大,也不能人为缩小。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首次对宇宙暗能量的持久性进行测量,并最终确定宇宙还能再活300亿年。

B.如果物质在宇宙的急速膨胀中有的发生撕裂,那么宇宙最终会走向灭亡。

C.科学家认为,如果暗能量是可变的,那么地球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生跳转。

D.科学家强调说,只有细致的观察深入地研究,才能加强对暗能量的理解和确定宇宙的最终寿命。

【答案】D
【解析】A.由“至少还能再活300亿年”和文意可知300亿年并未确定;B.是有可能走向灭亡;C.
是“暗能量”也许会突然发生跳转。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点评:推断题要在分析原文内容的基础合理推断,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必然变或然、未然变已然等。

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

本题难度也不大,区分度不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

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
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

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温
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
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

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
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

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
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

“人择原理”是当
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
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原因。

“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
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认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

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
着的宇宙中的一个。

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
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

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

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

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
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


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

在各个可居住宇宙
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

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
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

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

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
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

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
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

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


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

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
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

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

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
的宇宙有很大差别。

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
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此题建议使用“排除法”解题。

C项中“普遍适用”一词,混淆范围大小,夸大其词,与原文不符。

【2】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答案】D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A项使用了“发展了”一词,与题干走得更
远的表述不符,“走得更远”并不能说明就是“发展了”。

而且里斯与弦论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B
项“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无此方面的表述,而“里斯
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的说法却是可以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如“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
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一句即可证明该说法的正确。

C项的表述“找到了”,与文末“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如果真是这样……”中“如果真是这样”的内容不
一致,由文章“如果真是这样”的表述可以判断出里斯的理论目前只是假设,还无确定的根据。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

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

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答案】B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人择原理”与弦论理
论之间也无必然的关系,谈不上促进了弦论的发展,因为弦论的主要理论根据是量子力学和广义
相对论,故选择B项。

A项和D项较易判断,A项可从文中找到明显的依据,D项“他们的认识正
在逐步深入”的推断是符合科学发展的趋势的,而且这两项本身就存在“交集”——“结论不尽相同”,那此两项就不可能都是错误选项了。

由“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
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一句可以判断出C项的正确。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国科学家发现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
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如麻雀、灰雀等,甚至还可
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英国政府近年牵头试验了一批转基因冬油菜田。

研究者发现,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改变田间野草
物种的平衡,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

研究
者们担心,如果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
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

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权威的英
国《自然》杂志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然而,正当科学家们在试验田里忙着扩大转基因作物的成果时,一些转基因的反对派们却不时地
找出转基因的种种弊端,这就是“马铃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

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
引起世人的震惊。

论文说,研究人员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

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
无精打采。

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未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

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

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
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

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

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动物方面,转基因的生物经过人工改造,比同类的生物更具生存优势。

比如,被植入人类生长
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
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
鲈鱼大大减少。

生态学研究专家很担心,因为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

由此,生态的自然规律被搅乱,生态平衡被打破。

基因污染可能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
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或动物肠道微生物吸收转基因作物后获得外源基因。

基因污染之所以非常特殊,
非常危险,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
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1】下列不属于基因灾难的一项是( 3分)()
A.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

B.如果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
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

C.把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

D.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

【答案】D
【解析】D 是转基因优势,不属于灾难。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对基因污染造成恶果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

B.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

C.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D.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

【答案】D
【解析】D 是恶果,却非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基因污染会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

B.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C.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

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

D.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答案】A
【解析】A 将或然“可能”理解为必然“会”。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9分,每小题3分)
人类正面临生物入侵威胁
我国每年损失数百亿元。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的分布区域扩散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如何防止和抵御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们密切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

关于生物入侵的历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对生物入侵的研究历史并不很长。

1958年爱尔通出版了《动植物入侵的生态学》一书,才奠定了入侵生物学的基础框架,并预见到生物入侵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会大量增加。

全球入侵物种计划(GISP)是1997年建立的。

它是应80个国家和联合
国代表的共同要求而成立,专门应对生物入侵的国际组织。

事实上,近十年有关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危害的报告引起了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据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在美国印第安那州低收入的公寓楼内,约50%的公寓有德国小蠊危害。

我国也同样如此,20世纪中期被称为“洋蟑螂”的德国小蠊入侵我国,如今已成为城市主要害虫。

前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上海蔓延后影响多种本土植物物种的生存。

今年,上海又首次发现原产美洲,卵有剧毒且又凶猛的雀鳝淡水鱼,幸好专家表示雀鳝淡水鱼不适合在上海地区的水温和水质等自然条件下生存繁衍。

生物入侵所带的经济损失触目惊心。

据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签发总统令时提到,按照一
些专家的估计,生物入侵每年对美国造成的损失高达1230亿美元。

而我国,据2002年报告,仅11种主要入侵生物每年所造成的损失即高达574亿元,生物入侵所造成的总体损失可能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

我国生物学家徐汝梅认为:20世纪50年代,人们意识到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

而从90年代后,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所面对的另一巨大威胁——生物入侵。


以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货物及人员在全球各地区间快速、大量流动,自然会给作为载体的外生物提供广阔的迁移空间和异地入侵的环境。

显而易见,如今人类正面临生物入侵的全球性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