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及对策(精选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及对策(精选5篇)
第一篇: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及对策
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对7-9年级的具体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诠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为了遵循《课标》,兼顾农村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本次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进行测试,分析阅读质量,并提出个人对语文教学对策的一点浅见。

一、命题特点分析试卷主要考查这几项内容:
1、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

此类题考查学生能否顺畅地朗读文言文,并结合文意正确划分朗读的节奏。

2、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试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情况,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的复现和回忆,而是借助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3、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语句。

试题考查学生的翻译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准确顺畅,语句是否文雅,尤其是对重点实词能否翻译到位。

4、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意,并对人物及事件等进行简单评价。

该试题考查学生能否从关键词语、语句入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或进行评价。

5、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

例如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

该试题考查学生能否借助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对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鉴赏。

二、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在本试卷的答题情况中反映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文言文断句存在的问题:
1、不懂词义: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2、不明语法:(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补或
补语误以为后一句的主语;(2)将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或动词之间的关系。

(二)对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
1、文意不通带来的困难,有些学生读不懂句意和整个文意,对于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也就不明白;
2、语法不通带来的困难。

学生对句意是明白了,但是句意前后是什么关系,学生又不明白,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单句的语法和复句的关系不能掌握;
3、语境不看造成问题。

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相对文言实词比较孤立,学生往往忽略文言文上下文语境的推测。

(三)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1、混淆古今异义,替代不当;
2、词类话用分析错误;
3、脱离语境,忽略推测;
4、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5、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6、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7、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四)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对事件及人物评价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文章大意无法正确理解,导致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能很好把握,无法从事件的六要素入手,对人物的评价也不够准确,中肯。

(五)分析和鉴赏作品艺术特色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什么是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不够理解,无法对应题目要求作答。

三、相应对策
(一)授之于“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
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

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

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

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养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1)养成诵读的习惯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从韵律节奏方面看,文言文立足于汉语方块字的基础,形成了一种偏于对仗、注重平仄、节奏整饬、讲究协韵的韵律形式。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偶句和散句的搭配串联,形成了一种节奏整齐、韵律统一的行文之美。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较少读课文,认为读课文会耽误授课时间。

其实不熟悉文章,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认识从何而来?不反复诵读文章,又如何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呢?因此,要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就必须加强课堂诵读训练。

诵读乃至记忆,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

还要尽可能让诵读方法多样化,如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默读、吟诵、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等,也可以开展比赛,以激发学生兴趣。

还应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哪些字要加重读,哪些字要舒缓悠扬,哪些地方要低吟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同学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势必会增强。

(2)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

”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总之,我们应理性地正视我们身陷的“困境”,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分析及对策开题报告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失分原因分析及对策开题报告
一、文言文考试状况
文言文阅读在我市每年中考中占有较大的分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一致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上,还包括不断地向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汲取营养。

文言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重视。

初中阶段是为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我市每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基本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题目设计,主要考查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几部分内容,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明显就是以课下的注释为主。

然而从近几年来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平
均得分处于各类题型的偏下位置,甚至垫底。

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往往“望文生义”,如2010年中考,有些考生把“以其境过清”的“清”解释为“清楚”,更为可笑的是还有考生把“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成“岸边有一群狗在互相撕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连基本的字、词、句都无法把握好,那就更不用谈理解了。

二、原因分析
我们的教师重视文言文,而我们的学生却无视文言文,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应该从其原因开始分析。

1、社会的现状原因
五四以来,白话文一统天下,文言文距离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遥远,似乎白话文的历史趋势就代表文言文时代的完全终结。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联系的加强,外语热成为当今时代的产物。

我们的文言文在白话文和外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处境极为尴尬。

2、学生的认知原因
出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智力发育的考虑,从远离他们的角度讲文言文功用他们似懂非懂,他们更注重的是实用性。

当你如痴如醉地讲解文言文时,学生的一句“老师,学文言文有什么用?难道我们在交流的时候用文言文说话吗?”就将你打回原形,学生们向往的是外面的世界,他们更愿意学外语;他们知道文言文时代不会再来,所以仅仅把文言文学习当成对付考试的必需罢了。

3、教师的教学原因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文言知识上,尤其是难词难句的意义和用法和语法知识的分析和记忆上,这些纯粹的知识如果不和语言环境及很强的史实背景相结合,那是相当枯燥的。

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很难投入,尤其当教学以应试、升学为宗旨时,教师往往把作者激情甚至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项目,学生的冷漠感就更为强烈。

冷漠是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另一心理障碍。

三、相应对策
1、唤起感觉我们不能左右时代,但我们可以从时代的发展中反
思。

学英语是为了交流,学习英语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可我们汉语,别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上面承载的文化资源有的至今仍很新鲜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举个最简单的汉字的例子,它还凝结着先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智慧,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汉字,那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比如“时”字,甲骨文是太阳加上脚步的象形,后来又加上“寸”,合起来就是太阳行走的刻度。

我们至今仍是以太阳运行为时间参照。

当今计算机二进制能在几千前的《易经》中找到思想源头,未来的纳米技术早在庄子文章中就有相似的理论阐述。

如果能从文言文中获得这些信息,清晰我们祖先的智慧,增加民族自豪感,努力建设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立于世界之林还远吗?我们必须多读、多了解文言文,其价值才会被一点点认识、发掘、利用,为将来的人类造福。

2、激发兴趣
既然学生实用性较强,那么我们何尝不利用这一特点呢?告诉学生,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分成乐意为之和不乐意为之两种;但同时还分为必须为之或不必要为之两种,往往我们经常遇到不乐意为之恰恰又是必须为之之事,这时候我们只能强迫自己去做,如果你一开始就以这种意识约束自己,相信开始是强迫自己做的,到了后来我们反而乐意做了。

正如学文言文,假如你不喜欢学,但掌握好文言文有利于语句理解,就不会因题目不懂而失误。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恐惧、不反感才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感到不太难,而且还有很多乐趣。

如果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本着整体感知文言作品内容的目的去读,学生的反应就活跃得多。

可以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一些简短而含义丰富的文言文,如华夏文明的起源,三皇五帝的故事;战国的合纵连横,秦末的刀光剑影,三国的群雄逐鹿;魏晋的名士风度,盛唐的雍容华贵等。

学习文言作品,不仅是学字句的意义,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了民族昨天的辉煌和耻辱,更让我们懂得怎样以史为鉴。

文言文的美与汉字的视觉——形象性维系在一起。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句将汉字的形体与诗歌描写的景致结合在一起,借此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授之于“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

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

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

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4、养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1)、养成诵读的习惯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从韵律节奏方而看,文言文立足于汉语方块字的基础,形成了一种偏于对仗、注重平仄、节奏整饬、讲究协韵的韵律形式。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偶句和散句的搭配串联,形成了一种节奏整齐、韵律统一的行文之美。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较少读课文,认为读课文会耽误授课时间。

其实不熟悉文章,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认识从何而来?不反复诵读文章,又如何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呢?因此,要提口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就必须加强课堂诵读训练。

诵读乃至记忆,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

还要尽可能让诵读方法多样化,如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默读、吟诵、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等,也可以开展比赛,以激发学生兴趣。

还应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哪些字要加重读,哪些字要舒缓悠扬,哪些地方要低吟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同学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势必会增强。

(2)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

”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总之,我们应理性地正视我们身陷的“困境”,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2012漳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分析及教学对策诏安县梅岭中学林育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对7-9年级的具体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近几年来,漳州市中考语文的命题便是很好地“遵循《课标》,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考试最
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尽管如此,文言文阅读部分答题质量却总是不尽人意。

下面,笔者想就近几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对语文教学对策的一点浅见。

Ø
一、命题特点分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包含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和文言文比较阅读三种类型。

而近几年来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所考查的文言文阅读都属于后者。

(一)试题回放(2010年·文言文阅读部分)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

(18分)【甲】《公输》(选段)(内容略)【乙】《赵且伐燕》(内容略)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1)起于齐()(2)公输盘不说()(3)赵且伐燕()(4)蚌方出曝()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 A.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B.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公输盘服 D.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朝服衣冠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7.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8.墨子和苏代的劝说方法都非常巧妙,请根据选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4分)9.请联系实际,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3分)(二)特点分析
1.词语解释题。

该题分为四小题,考查四个重点词语的解释,甲(课内)、乙(课外)两个文段各占一半。

甲文两个词语的解释,都可以从教科书中的“注释”里找到答案。

乙文两个词语,虽然出自课外的文段,但也是课内学过的。

“且”字和“曝”字,分别出现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满井游记》)两个句子中。

由此可见,不管比
较阅读的两篇文章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它所考查的内容都离不开课本。

2.选择题。

该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这一特殊的语义现象。

从近三年的情况看,无论考查的是实词还是虚词,都是课本里较为常见的。

例如,“故”字(2010年)、“然”字(2008年)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然”字在《黔之驴》、《满井游记》和《公输》三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竟有三次和五次之多。

尽管它们出现得极为广泛,但只有相对比较固定的几种解释。

3.句子翻译题。

该题分为两小题,考查两个语句的翻译,甲(课内)、乙(课外)两个文段各占一句。

出自课内的句子,虽然未能在该课的“注释”里找到整个句子的翻译,但重点字词的解释和特殊的句式却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注释”里。

从课外文段摘选出来的句子,虽然注释极少,但里面有不少重点词语仍是课内学过的。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一句,“舍”字见于《鱼我所欲也》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渔者”见于《三峡》中“渔者歌曰”;“得”字见于《桃花源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不难看出,无论句子来自课内还是课外,考查的仍是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迁移。

4.内容理解题。

该题考查对选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比较分析。

甲、乙两文在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写作技法等方面的异同点,是命题者出题的依据,如《公输》和《赵且伐燕》两文中墨子和苏代劝说方法的比较分析。

可见,平时准确、深入地把握课内文言文的文意,对于更好地理解课外选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5.拓展题。

该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评价。

学习文言文,目的在于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由于时代不同,个人经历有异,面对同一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见解和感悟。

因此谈及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时,总要免不了要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总之,这些试题对《课标》关于文言文阅读要求的诠释大致如下:一是能够理解浅易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二是能够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三是能够准确表述浅易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四是能够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五是能够对浅易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评价,有自己的
看法和体验。

Ø
二、教学对策
《2010年福建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评价报告》指出:“统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的考查是最具基础性的,但文言文的成绩却是差强人意,这警示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基础的夯实。

”那么,语文教学基础应怎样才能得到夯实呢?怎样才能使学生面对文言文阅读时不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呢?针对《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以及近几年中考试卷题型的延续性,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中应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诵读,增强语感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义的理解。

诵读时,务必从字音、断句到语气等方面多下工夫,以求读出其中的音韵美、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采。

诵读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但是很多学生课外诵读课文的自觉性不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早自修的时间,以学生领读或全班自读的方式积极督促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诵读。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朗读前,最好先听课文录音或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时,可采用齐读、自读等多种形式,必要时还可由教师领读。

对于一些优美的篇章或精彩的片断,教师还应要求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诵读时,教师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诵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入选教材的课文是经典篇章,是一定要让学生多花时间诵读的;适当地增补一些课外优秀文言短篇让学生诵读,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步消除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小学时,学生们接触了不少古代的寓言故事,初中时如果能以文言文的形式重温这些故事,让学生在诵读中增进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他们对文言文的恐惧感也必然会随之逐步减弱。

2.立足课内,学会迁移
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

而准确理解文言文词句,则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理解文言词语主要包括理解常见实词的解释和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等;理解文言句子特别要注意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