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
使用说明
第一章 系统概述
一、概述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是依据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和《全国基础教育统计报表》开发的国家级基础教育统计软件。
本软件适合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校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使用。
本软件依据我国基础教育办学结构分为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工读学校共计六个子系统(如图1-1所示),分别处理各块的基本信息录入、校验、汇总、过录、接收、上报等过程。
二、系统主要目录结构介绍:
图1-1
系统主要目录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主要目录结构
三、表的概念与数据库中表的命名
1、表的概念
学校基表:是指由教育部制定的,用以反映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情况的基层统计报表。
学校基表是以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校为单位的手工填报的表。
包括:小学基层统计报表、普通中学基层统计报表、职业中学基层统计报表、幼儿园(班)基层统计报表、特
2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殊教育学校基层统计报表、工读学校基层统计报表等。
县(乡)基表:是指由教育部制定的、用以反映县(乡)所辖的各级基础教育学校综合情况的报表。
县(乡)基表是以县为基本数据单位(地市级以上采用),表式同各级各类基础教育综合统计报表。
县(乡)基表是先对该县所有学校的学校基表进行汇总,形成综合报表,然后通过系统中的报表转换所得,地(市)以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将以此为数据单位逐级汇总、上报。
综合报表:是指由教育部制定的采用学校基表或县(乡)基表通过汇总形成的,用以全面反映本级基础教育综合情况的报表。
主要包括:小学综合统计报表、普通中学综合统计报表、职业中学综合统计报表、幼儿园(班)综合统计报表、特殊教育综合统计报表、工读学校综合统计报表等。
2、系统中主要表的说明:
第3页
4
县(乡)基表gfj11.dbf 所辖县(乡)基表代码及相关信息gfj表
号.dbf
县(乡)基表数据
综合报表gfz表
号.dbf
本级所辖工读学校综合报表数据
四、系统运行环境
1.硬件环境
·pentium Ⅲ或者更高档的计算机系统,能够支持32位操作系统;
·128MB以上内存储器;
·400MB以上硬盘空间;
·分辨率800*600及以上的
显示器,32MB或以上的显示
存储器;
·一个鼠标;
·激光、喷墨或24针打印机
(能打A4复印纸即可)。
2.软件环境
Windows 9X或WinMe或
Win2000或WinXP(中文版)
操作系统
IE 4.X浏览器,或其它浏览器。
Office 97或Office 2000
第二章系统的组织及流程
一、系统组织结构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是依据我国现行行政区
图:2-1
第5页
划逐级或隔级使用,系统适用于基础教育的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依据组织机构对该软件组织实施。
具体形式如图2.1.所示。
二、系统的数据流程
基础教育统计软件,可同时处理两套基表数据(即学校基表,县(乡)基表)。
统计的结果(综表、过录表等)可同时由两套基表分别生成。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软件使用前,需确定自己所采用的数据流程。
不同的数据流程会有不同的操作方式。
请参看图2.2《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数据流程图。
图中粗体线的流程为标准数据流程,建议各省采用。
6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图:2-2
特别提示:软件的最初使用者称为第一级用户,向上依次为第二、三级用户。
第一级用户必须使用学校基表(小学基层统计报表、普通中学基层统计报表、职业中学基层统计报表、幼儿园(班)基层统计报表、特殊教育学校基层统计报表、工读学校基层统计报表)进行录入、汇总等,只有县级以上用户才可使用县(乡)基表作为该软件的基表数据。
三、软件的基本使用流程
第7页
此软件适用于各级教育主
管部门及各类基础教育学校;各
级教育主管部门使用该软件进
行数据采集、汇总、过录、上报
等操作,学校级使用该软件可以
进行数据录入、数据上报等操
作。
该软件随着您所采用的不同
数据流程,使用方法略有不同,
但基本工作流程大致相同。
如图
2-3所示
图2-3基本使用流程图
第三章软件使用前的准备
软件安装使用前,需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基础教育学校进行编码。
一、主管代码
单位代码(又称主管代码)是指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代码;具体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
您在进行某一级汇总时,必须先将该级的单位代码及面表相关内容输入到主管代码表中,然后进行主管代码校验,正确后才可进行后面的工作。
1、单位代码:
单位代码是由12位编码组成,其中前6位采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1999)。
第7、8、9位为乡镇级代码,乡镇级代码需由县级统一编码,编号由‘001’至‘999’,本县范围内乡镇级编码不得有重复,编码完成后随软件
8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一并下发到乡级。
乡镇级代码的第10、11、12位填‘0’。
形如:省级“610000000000”陕西省
地级“610300000000”陕西省宝鸡市
县级“610331001000”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
乡级“610331001000”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第一乡
“610331002000”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第二乡
2、单位属性代码:
单位属性代码是指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属性代码;属性代码共10位,其中前六位为国家级使用,后四位省级使用。
现国家级使用的前三位必须填写,具体含义为:
第一位:‘1’国家级贫困县
‘0’不是国家级贫困县
第二位:‘1’民族自治县
‘0’不是民族自治县
第三位:‘1’边疆县
‘0’不是边疆县
省级使用的后四位属性代码可以根据本省情况自行定义。
特别提示:10位属性代码现在只对县级有具体含义,县级必须如实填写;省、地、乡级应填‘0’。
二、学校代码
1、学校代码:
学校代码由12位组成,其中前6位为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1999)。
其中:
第9页
①第1、2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
区);
②第3、4位表示市(地区、自治州、盟及国家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和县的汇总码);
A)01~20,50~70表示省直辖市;
B)21~50表示地区(自治区、盟);
③第5、6位表示县(市辖区、县级市、旗);
A)01~18表示市辖区或地区(自治州、盟)辖县级市;
B)21~80表示县(旗);
C)81~99表示省直辖县级市。
④第7、8、9位为乡、镇的编码序列,此编码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写。
编码中不得有重复,若无乡镇级,第7、8、9、位添‘000’。
⑤第10、11、12位为学校代码,学校代码需由县级或乡级统一编码,编号由‘001’至‘999’,本乡范围内学校编码不得有重复。
形如:学校级“610331001001“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第一乡第一所学校
“610331001002”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第一乡第二所学校
“610331002001”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第二乡第一所学校
“610331002002”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第二乡第二所学校
特别提示:编码原则:下级必须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码。
跨级代码编写,乡镇级代码填“000”。
如:北京西城区大木仓小学“110102000001”
10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2、学校性质类别码:
学校性质类别码由教育部统一编码。
各级在输入学校代码时,必须按此标准输入。
其具体含义为:小学:‘11’小学
‘12’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小学
‘17’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18’小学教学点
‘19’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
普通中学:‘21’完全中学
‘22’高级中学
‘23’初级中学
‘24’一贯制学校
‘29’其他学校附设中学班
‘31’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完全中学
‘32’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高级中学
‘33’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初级中学
‘34’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一贯制学校职业初中:‘43’职业初中
‘48’普通中学附设职教班
‘49’其他单位(学校)举办的职教班
‘53’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职业初中
幼儿园(班):‘61’幼儿园
‘62’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幼儿园
‘69’独立设置的学前班
特殊教育学校:‘71’盲人学校
‘72’聋人学校
‘73’弱智学校
‘74’其他学校(指对两类以上残疾人
进行教育的学校)
‘78’小学附设特教班
‘79’初中附设特教班
工读学校:‘81’工读学校
3、学校性质办别码:
学校性质办别码由教育部统一编码。
各级在输入学校代码时,必须按此标准输入。
其具体含义为:
‘1’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2’社会力量办
‘3’其他部门办
4、学校性质城乡码:
学校性质城乡码由教育部统一编码。
各级在输入学校代码时,必须按此标准输入。
其具体含义为:
‘1’城市(城市学校)
‘2’县镇(镇所在地学校)
‘3’农村(乡政府所在地和农村学校)三、校内外学龄人口
校内外学龄人口:若您是县级或乡级用户,必须使用学校基表进行数据录入或接收,同时,您必须将您所在的县或乡的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和初级中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数分别录入到“所辖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总计)”和“所辖初级中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总计)”表中。
同时,校验正确后方可进行数据汇总。
校内外学龄人口数据在您上报时,系统会自动转换到您所在级的校内外学龄人口表中,第二级用户在接收时应接收与上报时相应级的校内外学龄人口,第二级再进行汇总(使用学校基表进行汇总、过录之前)即可得到第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辖校内外学龄人口(总计)数。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例如:第一级用户为乡级,将校内外学龄人口录入到“所辖校内外学龄人口(总计)中(XRK.dbf),上报时,系统自动将其转入(XRK_乡.dbf),县级接收时,将所有乡的(XRK_乡.dbf)接收、校验、汇总后,生成县级“所辖校内外学龄人口(总计)”(XRK.dbf),校验正确后,即可汇总本县综表。
以上各级以此类推。
所以只要第一级用户录入了校内外学龄人口数,第二级只要接收全部第一级该表,进行汇总,即可生成“所辖校内外学龄人口(总计)”。
第二级用户的(XRK_乡.dbf)存放每一个乡的校内外学龄人口总数,此为过录时使用。
所以,县以上用户,使用学校基表进行汇总、过录时,必须将各地、县、乡校内外学龄人口接收上来,否则无法按级过录。
第四章系统的使用
一、软件的安装
1.将《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光盘插入 CD-ROM 驱动器。
2.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中,将CD-ROM 驱动器选定为当前驱动器。
3.双击setup,然后按照屏幕上显示的指令操作即可装入系统。
请不要改变安装目录,否则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二、系统启动
在windows的桌面直接按‘开始’,选择‘程序’,将鼠标移到‘基础教育统计系统’,单击鼠标左键即可启动系统。
系统启动后,如图1-1所示,请选择您希望处理的是哪一块的数据。
选择完成后,系统会出现如图4-1所示的画面:您需要将您的一些信息告诉系统。
系统会做出不同处理:
图4-1
①您必须告知系统您是哪一级用户,这将决定系统如何处理后面的操作,所以,您必须做出正确选择。
②您必须告知系统您此次操作所使用的基表类型,因为不同的基表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③您需设定您使用级的相应代码。
这项选择,会使您在做后面的工作时,缩小代码范围,操作更加简捷。
以上三项选择只是第一次使用系统时,必须选择正确。
以后再用时,若无变动,直接按“确定”即保留上次选定值。
三、代码管理
1、主管代码
当您第一次使
用系统时,若是省、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地、县、乡级用户,首先将自己的基本信息录入到主管代码表中,乡级代码由县级统一编制,县级以上代码采
图4-2
用国家标准代码。
县级以上的代码系统里已存在,但您需将面表的其他信息录入才可进行后面的操作。
如图4-2所示。
当您进入主管代码编辑画面时,可从组合框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您所在级的主管代码,然后按‘进入编辑’按钮进入编辑。
如果您所在级的主管代码在主管代码表中不存在,请按‘添加单位’按钮后,输入单位代码。
当主管代码中的12位单位代码录入错误时,如果未保存,请按‘退出’按钮,退出主管代码编辑,重新录入;如果已保存,请在‘单位名称’栏内输入‘dele’,按‘保存’和‘退出’按钮,即可删除此主管代码,然后重新录入。
录入完成需校验正确后,才可做后面操作。
特别提示:主管代码编辑画面中的‘代码校验’按钮的功能是校验当前正在编辑的主管代码。
菜单中的主管代码校验,是校验本级和本级所瞎各级的主管代码。
2、学校(单位)代码
若您是采用县或乡直接录入学校基表时,先要将所辖的每一所学校的代码及相关信息录入到学校代码表中(学校代码由县或乡按学校代码编码规则编制)。
录入学校(单位)代码时,请按‘添加学校(单位)’按钮方可添加学校(单位)。
当12位学校(单位)代码录入错误时,如果未保存,请按‘退出’按钮,退出学校(单位)代码编辑,重新录入;如果已保存,请在‘学校(单位)名称’栏内输入‘dele’,按‘保存’和‘退出’按钮,即可删除此学校(单位)代码,然后重新录入。
删除此学校(单位)代码时,可同步删除所有基表内此学校(单位)代码的数据。
如果修改已录入的学校
(单位),可在组合框的下拉列表中选择此学校(单位),按‘进入编辑’按钮进入代码编辑后修改,当按‘保存置换’按钮时,可同步置换所有基表内此学校(单位)的名称、性质(属性)代码。
录入完成需校验正确后,。
才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如图4-3所示
图4-3
尚未安装电话,请将‘电话号码’
项填写上一级主管部门的联系电话。
2.代码编辑画面中的‘代码校验’按钮的功能是校验当前正在编辑的学校(单位)代码。
菜单中的代码校验,是校验本级所瞎的学校(单位)代码。
3、12位学校(单位)代码置换
当您的代码和数据已录入完毕,此时若需对12位学校(单位)代码进行修改时,使用该功能。
您只需输入原12位学校(单位)代码和置换后的学校(单位)代码,然后按‘置换’按钮,系统即可对您所录入的学校(单位)代码(11表)和全部数据中的12位学校(单位)代码进行更新操作。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4、学校(单位)名称性质(属性)置换
当您的代码和数据已录入完毕,此时若需对学校(单位)名称、学校性质(属性)进行修改时,使用该功能。
您只需将代码表中内容修改正确,利用“学校(单位)名称性质(属性)置换”,系统即可对您所录入的全部数据中所含学校(单位)名称性质(属性)进行更新操作。
四、校内外学龄人口
当您将各块的代码已分别录入到代码表并校验正确,同时,将小学和普通中学的校内外学龄人口数分别录入到‘所辖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总计)’和‘所辖初级中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总计)’表中。
录入时,数据第1、2列(总计、其中女)为只读,您只需从数据第3列(城市)开始录入。
当录完一行或按‘保存’钮时,系统自动将城市、县镇、农村的和填入数据第1列(总计)中,将城市女、县镇女、农村女的和填入数据第2列(其中女)中。
特别提示:1、第一行(01,合计行)为用户输入,系统不自动进行行累加。
2、如果您按列录入,可能发现‘合计’列数据不等于(城市+县镇+农村)列,这时只需按‘保存’钮,系统即会正确累加。
五、数据编辑
选择数据编辑菜单,单击鼠标或按ALT+B即可进入数据编辑菜单,如图4-4所示。
选择第一张表后,即可出现您已录入到代码表中的代码,代码的范围是您在图4-1中所选定的内容,这时,您双击您选定的学校,或
直接按键盘上的上下方向键(↑↓)找到您选定的学校,回车即可直接进入第一张表的编辑。
进入编辑画面后,您就可以对照报表进行数据录入,或对上次录入中的错误进行修改。
此时屏幕
的上方将显示您所选
定学校的基本信息,和
您光标所在行的编号
及编号名称。
屏幕的下
方是一排功能命令按
键,如图4-5所示,具
体含义如下;
计算器:可以直接调用计算器,功
能键F2。
浏览:ALT+B 或F3 保存本次录入或修改内容并浏览本表中所存信息。
下一所:ALT+N 或F4 保存本次录入或修改内容,重新选择下一所学校。
上一张表:ALT+L 或F5 保存本次录入或修改内容,进入本所学校的上一张表。
图4-4 图:4-5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下一张表:ALT+T或F6 保存本次录入或修改内容,进入本所学校的下一张表。
第一张表:ALT+U或F12 保存本次录入或修改内容,进入第一张表。
保存:ALT+S或F7 保存本次录入或修改。
校验:ALT+C或F8 校验当前正在编辑的学校(单位)的本表数据并兼顾与前一张表的表间校验,校验后返回到本次编辑画面。
退出:ALT+X或F9 不存盘,直接退出。
当您将鼠标指向这些功能按键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您该功能按键的作用。
当您进行数据录入时,最好录入一套完整的表,这样您只需选定一次学校代码,并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当您进行数据录入时,只需录入表中数据,录入完一个数据后回车,系统将自动进入下一列,录入完一个数据后,若到本行最后一列时,回车后将进入下一行,所以您只需利用计算机的小键盘,即可完成数据录入。
特别提示:1.拖动数据编辑画面中表格左下角的黑框,可拆分窗口。
这样可使表格最左边的编号和编号名称栏,不随数据编辑而移动,便于横向编辑。
如图4-6所示。
图:4-6
2.数据编辑中的校验只是一个初步的校验,若要全面校验表间关系,还需到数据校验菜单中去校验。
3.数据录入时,当数值型数据为零时可不录入。
六、数据校验
1、数据完整性检测
当您将所辖的所有学校或单位的数据全部“录入”或“接收”到计算机以后,首先做“数据完整性检测”,此功能是将检查您计算机内部已包含的单位或学校数,哪一张表中尚缺哪一所学校或单位,您通过解读“数据完整性检测报告”即可对您的数据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例如:
《小学基层统计报表》数据完整性检测报告
本套数据中收录的单位总数——>[ 18]个学校总数为————————[ 16]所
小学————————————>[ 14]所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小学——[ 2]所
一贯制小学部————————>[ 1]个小学教学点—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0]个
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 1]个
xxj2.dbf===>数据完整性检测报告
本表中收录的单位总数————>[ 16]个学校总数为————————[ 14]所
小学————————————>[ 12]所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小学——[ 2]所
一贯制小学部————————>[ 1]个小学教学点————————[ 0]个
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 1]个
%%本表中不包含下列单位数据,请检查是否合理或遗漏%%
代码(610102000013)——>第一小学
代码(610102000015)——>第二小学
此报告告知我们:本机内共录入18个单位数据,计校数学校总数为16所,其中小学14所,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小学2所,另有一贯制小学部1个,其他学校附设小学班1个。
Xxj2.dbf表中,尚缺2所小学的数据(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此时,您可以根据您的历史资料,对此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再做相应处理。
2、数据校验
在您确认数据已完整地进入计算机后,就可对数据进行“数据校验”。
数据校验是校验表内部、表与表之间的数据关系,是对表内部数据的逻辑关系的一种检验。
您通过解读数据校验报告,即可更正表内或表间的不正确的关系的数据。
“数据校验报告”中的出错信息大致为以下几类:
xxj31—>数据检测报告
XXJ31—>学校(610102000035)—>编号(01)==>列3[ 1]<>列
5+6+7+8+9+10[ 16] (表内横向错)
XXJ31—>学校(610102000035)—>列号[1]==>行1[1]<>行
3+4+5+6+7+8+9+10+11+12+13[ 11] (表内纵向错)
XXJ31—>学校(610102000035)—>行列[16,1]和[16,2] 应为零
(表内错)
XXJ31—>学校(610102000035)—>行列[2,1]<>XXJ32—>行列[2,3] (表间错)
3、数据校验方式:
全部校验:是对所有表的表内表间关系的一次检
验。
单一学校(单位)校验:只是对您选定的学校(单
位)进行校验。
校内外学龄人口数据校验:对校内外学龄人口数据
进行校验。
4、全部综表数据校验
是对您所生成的全部综表的一次检验。
5、与上年数据对照
首先将上年数据(备份的学校基表)拷入“\基础
教育统计\上年数据”目录,再对您想对照的指标设定
警示值(增长率为0
时,不查此项指标),
系统就会根据您设定
的警示值给出数据检
测报告。
七、数据汇总
将您所辖的学校
《全国基础教育统计系统》使用说明书
或单位的数据全部“录入”或“接收”到您的系统中,并校验正确无误后,即可汇总出您的综合统计报表,您只需按菜单提示信息操作即可。
如图4-7所示。
特别提示:1.当您用学校基表作为基表进行汇总时,您必须将您“所辖校内外学龄人口数”录入或接收并汇总到“所辖校内外学龄人口(总计)”中,并校验正确后,才能生成正确综合报表。
2.当您以学校基表为基表进行汇总或条件汇总时,小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工读学校可单独使用一台计算机进行汇总。
而在进行幼儿园综表汇总时,除需幼儿园全部基表外,本机还需有小基8-1、小基8-2表。
在进行特殊教育汇总时,除全部特殊教育报表外,还需包括:小基7、中基7、职基7表,若这几张表不在本机,请先将这几张表的数据拷贝到接收目录,再用系统的接收功能将其接收到本机统计系统中,然后再进行汇总。
八、条件汇总
当您采用县(乡)基表作为基表数据时,才可作条件汇总。
条件汇总是依据您所设定的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属性代码进行有选择的汇总。
当您做条件汇总时,首先选定此次汇总的条件,然后才可进行汇总。
若不进行选定将以上次选定的条件进行汇总。
目前系统内设定三个属性,即:是否国家级贫困县、是否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否是边疆县。
所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填写。
属性代码后四位留给省里使用,各省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自行设定。
特别提示:条件汇总所产生的综合报表与全部正常
汇总时汇总的结果均存放在同一个综表库中。
所以,当您做条件汇总时,需将综表备份或打印出来。
九、综表过录
您无论采用学校基表或县(乡)基表作为基表数据,都可以进行综表数据过录的操作。
综表数据过录就是将综表中的每一行的数据在您所选定的行政级别里的正确分布。
所以,当您进行综表数据过录前,必须首先选定您的过录级,这样系统才会知道您是采用哪一级代码进行过录。
特别提示:
当您选择过录级时,只能对您的下级进行过录操作。
如县级只能选择乡级进行过录操作;省级只能选择地级或县级进行过录操作;直辖市只能选择按县级过录。
当您采用学校基表进行综表过录时,A、您所选定的过录级的校内外学龄人口数必须完整,此项可以通过逐级上报收集。
B、您所选定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代码必须完整地存在于主管代码表中。
此项您可以通过接收上报来的县(乡)基表代码,系统会自动更新主管代码表。
十、基表过录
当您采用“学校基表”做为系统基表数据处理时,才可做“基表过录”。
基表过录就是以基表的表式,按您所选定的过录代码,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正确分布。
您可通过本系统提供的功能,对过录结果打印或将过录表转换成EXCEL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