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解析1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溥与“七录斋①”
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
钞已朗读一过③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④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⑤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注释:①斋:书房。
②钞:同“抄”,抄写。
③一过:一遍。
④管:笔管。
⑤索:讨取,要。
(1)根据要求用文中词句概括填空。
从文中张溥抄书时,“________”和“手皲沃汤”的细节可以看出张溥抄书时的艰辛。
从面对四方征索时,张溥“文不起草”和“________”,表现他的“名高一时”。
(2)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________
②去任之日________
(2)有人阻止郑板桥开仓济民,理由是什么?从郑板桥开仓济民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注释】①诞僻:怪僻。
②搦(nuò):握。
③科头:不戴帽子。
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游于酒/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若豪富有势力者索之/旁若无人
C.周其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遂欲自沉于水/自非享午夜分,不见曦月
(2)请用三条“/”给下面句子断句。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裸体谩骂不绝。
(3)从文中可以看出陈章侯是一个怎样的人?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下划线词语。
①谪守________
②连月不开________
③锦鳞游泳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三、四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而对洞庭湖,同迁客骚人一样寄情于景。
B.第(5)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慍,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
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善学者不耻下问/以大易小,甚善
B.或谓君不善学/或遇其吡咄
C.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益慕圣贤之道
D.李生故寻王生/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结合生活谈谈我们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6.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蜂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則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則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矾,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
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含是而他游。
而四望①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百秋,金坛②王中子访予于家[5],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
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島,烟村云舍,沙鸟风忛,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鸶远而遗近,盖远則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①矣;近則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
【注释】①四望:四望矶,山名;②金坛: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③不暇知:顾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楼起于岑山之巔
B.是楼起于岑山之巔泛舟于后湖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何以加此
D.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杂然而前阵者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微斯人微:如果没有
B.南极芙蓉极:至、到达
C.虽乡之所谓奇胜乡:乡人、同乡
D.毕呈于几席毕:全、都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深厚,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简洁而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B.乙文“起于岑山之巔”、“近接城市,远挹江岛”从方位的角度来状物,景物的概貌给人清晰之感。
C.甲文中最后一段,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遇亦恍”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给人印象极深。
D.乙文中“烟村云舍,沙乌风帆”,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扫叶楼的壮丽景物,于平淡中见雅趣。
(4)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②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
(5)甲、乙两文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空尤美,望之肝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游游,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串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中自谓也。
太中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明,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朗,风霜高活。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捉携。
往来而不绝者,君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
太中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航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中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中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野,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两禽鸟知山林之乐,两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中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欧阳修。
(2)下列横线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醉能同其乐
B.宴酣之乐
C.回也不改其乐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3)滁州“四时之景不同”,请你用优美的语盲描绘出此地四季的美景。
(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5)作者在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自称“醉翁”的他,真正的情趣只是在山水的美景吗?说说你的理解。
8.课外阅读
蔡襄传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教之,尹洙请与同,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襄①作《四贤一不肖诗》②、都人士争相传写、鬻③书者市之、得厚利。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
乃上疏曰:“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铁难,用谏为难。
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
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
[注]①襄:蔡襄,北宋名臣,曾任端明殿学士,故欧阳修称其为蔡端明。
②《四贤一不肖诗》:因范仲淹被贬而作,颂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抨击时任朝廷副相的高
若讷。
③鬻: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范仲淹以言事去国/属予作文以记之
B.范仲淹以言事去国/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鬻书者市之/愿为市鞍马
D.乃上疏曰/乃不知有汉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
(3)蔡襄上疏的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原文回答不得分。
9.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
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
④余至扶风之明年 ________
⑤既而弥月不雨 ________
⑥而吾亭适成。
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
B.而不知人之乐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耶(《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4)(甲)文和(乙)文都是抒情散文,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本段文字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3)联系全文思考,下列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勉励滕子京以“古仁人”为榜样,做自己的好朋友。
B.表现作者自己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抱负和决心。
C.表达了自己做人为官的追求,也期望友人与己共勉。
D.表现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伙伴的惆怅。
1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蔚然而深秀
B. 溪深而鱼肥
C. 泉香而酒洌
D. 而不知人之乐
(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③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
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注】①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②踊贵:物价上涨。
③饿殍(è piǎo):饿死的人。
④忤(wǔ):逆,不顺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严挺之乃有此儿________
②乃溯沿湘流________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与叙事中”。
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1)指掌成茧;俄顷立就(或:挥毫立就)
(2)张溥是一个学习勤奋刻苦,写诗作文才思敏捷,名高一时的人。
启示示例:学习要一丝不苟、认真勤奋;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言之成理即可)2.(1)辄:就;去:离开。
(2)理由是:郑板桥没有申报,会被朝廷谴责怪罪。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敢担当(有责任感)、爱护百姓(体恤百姓)的人。
3.C
解析:(1)C
(2)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裸体/谩骂不绝
(3)①喜欢以酒结友;②周济贫士;③刚正不阿、蔑视权贵。
4.A
解析:(1)贬谪;放晴;代指鱼
(2)①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
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3)A
5.C
解析:(1)C
(2)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①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②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不耻下问,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而且学习时也要不断思考。
(要结合实际来作答)
6.B
解析:(1)B
(2)C
(3)D
(4)①至于那春天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
②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
(5)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对即可)
乙: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或者:奇境即在半里外,只要有慧眼,就能发现。
(意对即可)
7.D
解析:(1)北宋
(2)D
(3)野花而散发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4)示例:①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③水落石出:比喻事情大白。
④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5)除了因山水的美好而沉醉之外,作者还沉醉在百姓安闲出游的景象,与民同乐的情怀,清明的局面,众宾客欢愉的情景之中。
8.C
解析:(1)C
(2)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可掩。
(3)忠心劝谏,认为君王选谏官并非难事,难在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该在出现之前就有得到补救。
9.A
解析:(1)秀:茂盛,繁茂;意:这里指情趣;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明年:第二年;弥:整、满;适:恰巧.
(2)A
(3)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4)相同点: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的思想。
不同点:甲文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而乙文主要表达作者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
10.C
解析:(1)《岳阳楼记》;范仲淹
(2)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和上面两种人的心情不同,为什么呢?
(3)C
11.D
解析:(1)茂盛的样子;聚拢;领会;以……为快乐
(2)①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②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3)D
(4)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12.B
解析:(1)竟然;逆流而上
(2)B
(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
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