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关资料
第一部分,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1、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书求学的有关资料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的作文题目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17岁青年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
校长李元圃阅后,惊异地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材!”后来毛泽东在国文课里又写了《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老师谭咏春深为叹赏。
毛泽东写的《宋襄公论》的作文,因是用“康(有为)梁(启超)体”作的,一位教员认为只能给二十分,国文教员谭咏春看了以后却拍案叫绝:“毛润芝的文章不仅思想进步,文笔泼辣,而且立志高远,见解精辟,令人折服呀!康、梁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好,好得很!”他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个一百零五分,挥毫圈点后,还在文章后面写了一则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毛泽东在一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以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异成绩和出众的才华,赢得了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青睐。
当时,同学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毛奇”。
毛奇是世界历史上德意志建国时期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又很会打仗的将军。
同学们送他这个外号,虽是因为他姓毛,但主要是推崇他为一个“志向非凡、与众不同”的奇特之人。
1917年6月,一师开展一场有趣的“人物互选”活动。
“人物互选”是根据一师校章规定而开展的一项群众性活动。
目的是考察学生学业与操行,促进学生向上,培养、选拔人才。
其选举范围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三大部分。
其中德育又分敦品、自治、好学、克俭、俭朴、服务等项;智育又有文学、科学、美感、职业、才具、言语等项;体育又分胆识、卫生、体操、国技、竞技等项。
其具体作法是,每人投三票,每票限举一人,被选者不以本班为限;投票用双记名法,被选人写在上端之右,选举人写在下端之左;选举人应按规定的标准,将被选人的考评事实详注票内。
这次选举结果,全校11班,400余人参加,当选者34人,其中毛泽东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六项中当选。
即“敦品”11票,“自治”5票,“文学”9票,“言语”12票,“才具”6票,“胆识”6票,共49票,为全校之冠。
在当选的人中,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仅一人。
“敦品”项目得票者4人,他得的票数最多。
“才具”和“言语”两项有票者,除他外各只有1人;而“胆识”一项的选票,则为他所独具。
他得票的这六项具体内容是:敦品为“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屏外诱”;自治为“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文学为“长于国文词章”;言语为“长于演讲、论辩应对”;才具为“应变有方,办事精细”;胆识为“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
这次“人物互选”,是对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一次最好的群众性鉴定。
毛泽东以自己敏锐激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不凡的胆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超群的才智,夺得了这次选举的第一名,成为全校师生所公认的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摘自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
在(湖北省)第一师范,毛泽东有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陈昌、张昆弟等一批志趣相同的同窗好友。
这是一批有着远大理想和非凡气概的青年,这是一批真正的社会精英。
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风生,相互激励。
岳麓山下蔡家,楚怡小学,是他们常相聚会的地方。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纵论天下大势,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
他们常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的名言激励自己,戏称今后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毛泽东还和同学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
否则,即不能做朋友。
他们决心要强健筋骨,振奋雄心,冲决一切魔障,大声呼喊着,向前猛进!
罗学瓒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他们这一群人的志向和抱负:
开怀天下事,不谈家与身。
登高翘首望,万物杂然陈。
光芒垂万丈,何畏鬼妖精。
奋我匣中剑,斩此妖孽根。
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
江水声声,松涛阵阵。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麓山上的这两副对联,伴着这涛声、水声,仿佛在传递着这一群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风发意气。
(胡长水、李瑗《毛泽东之路•横空出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关于“到中流击水”的理解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第一页《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天头、地脚和标题下空隙处写的注释说明说:“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锋(峰)起,全是好心。
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在广州,见文物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九月刊本,天头甚宽,因而写了下面的一些字,谢注家,兼谢读者。
”在这里又批注说:“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椐臧克家回忆,1960年前后听袁水拍传达毛泽东亲自回答说:“‘到中流击水’——指‘游泳’。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口头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泽东诗词》英译者说:“‘击水’指在湘江中游泳。
当时我写的诗有两句还记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季世昌《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
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沁园春•长沙》赏析
上片记今游,以“独立”开篇;下片忆往事,以“携游”相应。
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忆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通览上下,不但楚天湘水,鲜明如绘;意气风华,俊爽风流。
而且苍茫沉浮,兴寄旷远;击水飞舟,斗志昂扬。
整个说来,浮雕着绚烂的艺术形象,洋溢着炽热的时代精神,真可谓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了。
我们说毛泽东此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却不得把情与景二者平列。
诗总以抒情为宗,诗词往往有全似写景者,但实际上还是抒情。
二者不但不能对立,而且也不得分开。
写景也就是抒情,或者说写景乃是抒情方式的一种。
我们说,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是否景为主,情为宾呢?不是。
第一,开篇便点出“独立”二字,这就是说,那一片山红江碧、鹰击鱼翔的寒秋景色,都是经过一个焦点而集中起来的,这个焦点便是独立在橘子洲头的诗人。
其次,诗篇中所描绘的这一片色彩鲜明的秋景,并不是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的概括,所以才有这些特征性的景物,联成为一个生气活泼的有机体,意趣蓊然,全无肃杀之气。
最后,决定不是为景而景而已;诗人从“万类霜天”中以力透纸背之笔揭示出“竞自由”的自然奥秘,并从而向之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这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这就造成了不仅是美丽的,而更其是深刻的诗的意境。
凡此一切,如果离开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客观存在的自然的景物,还能形成吗?当然不能。
此所谓“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至于下片,已如前述,乃是“重在抒情,情中见景”,情主景宾,就更明显了。
不过,仍然存在着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既然是往事的追忆,自然是抒情,为什么还要见景呢?因为:第一,这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是同在眼前这一特定环境,眼前景物就不能不同当年往事联系了起来。
其次,今日“独立”,当年“携游”,时间变了,情况不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正是往昔的具体景象。
第三,有了这些具体景象,又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得显现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并从而反映了现实,又评价了生活。
此所谓“融景入情,寄情于景”。
综上所论,上片即景生情,下片缘情设景。
古人说:“诗言志。
”又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如果仅仅是品题泉石,摹绘烟霞,怎能变成诗篇?情感才是诗歌的主要活动因素。
我们这里论述的,只是情主景宾的关系,我们强调情的因素,是对景说的,意在证明不得把情与景二者并列。
第一,我们认为情与理是不可分的、统一的,任何情感必然建立在一定理智基础上,没有什么诗歌或什么艺术作品只体现情感,而不体现思想的。
第二,生活才是艺术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任何艺术作品,任何诗篇,“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或诗人的情感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社会生活是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情感是属于主观世界的东西,是第二性的。
决不能把艺术作品或诗篇看作是以情感为其源泉的。
单就景与情来说,景是第一性,情是第二性的,这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难道生活源泉论可以置换作景物源泉论吗?即如在毛泽东这一首词当中,我们说它反映了生活,只是由于它描写了风景吗?山红江碧,鹰击鱼翔,这是单纯的外在自然,它们本身并不能构成诗篇;只有经过诗人的剪裁、概括或点染熔冶,它们才能形成为艺术形象,具有感人的魅力。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情为主,景为宾。
”我们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我们说:“融景入情,寄情于景。
”至于诗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揭示的现实意义,却远远不能局限于这些自然景物。
诗篇中所流露的长虹与朝霞般光芒耀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岂是仅仅钟灵毓秀于楚天湘水的风光吗?当然不是,主要不是。
主要是其源泉乃在于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乃在于毛泽东和他的年青战友们在长沙度过的激情的革命生涯。
而这些,作为构成诗篇源泉的社会生活,并不附丽于诗中之景,而是结晶为诗中之情。
这情也就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心是主观因素,境是客观因素,境就
是环境,就是时代,就是社会生活。
描写的是心情,反映的是生活,这叫形象的反映。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
”(《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
在诗篇本身,便形成其独创风格,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
即如毛泽东此词,词的情调是慷慨激昂的,风格是豪迈爽朗的。
大开大阖,一气呵成,奔雷掣电,吐月吞星。
既具壮采的奇观,又富深广的内涵。
豪语而以蕴藉出之,不是粗率,而是妩媚;驰骤而间以顿挫摇曵,不是滑易,而是错综。
是美与力之间的融合,也是豪放与妩媚的结合,壮美与优美的结合。
而这些,岂不正是青年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吗?诗以道性情,这一点从诗的风格中表露的算是再显著不过了。
(公木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
4.《致青年公民》的相关评论
《致青年公民》组诗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主要是因为它们表现了当时人们都十分关心的重大主题:斗争、建设、劳动、进军。
……郭小川并不满足这样的描绘和歌颂,他更清醒地看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他的诗是清醒的现实主义,他总是一面热情地讴歌今天“生活这样美好”,一面又期望明天更美好的生活。
……郭小川的这些诗句,今天看来豪迈多于质朴,奔放多于扎实,但和有些人写诗喜欢堆砌豪言壮语、故作高调,实则空洞无物不同,郭小川的诗一方面气势澎湃,另方面也言之有物。
这里所说的“言之有物”并不是指一些具体人具体事的描写;事实上,对政治抒情诗也不应作如是要求。
这里所说的“言之有物”是指诗句饱含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
……组诗《致青年公民》特别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除了因为它表现了青年关心的主题,充满革命的理想,洋溢沸腾的激情,在掌握时代基调上十分适合青年心理外,还因为它在生活、思想、作风等各方面给了青年以具体指导,提出的问题十分切合青年人的实际,因而帮助了他们清楚地认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张恩和《郭小川评传》,重庆出版社1993年9月版)
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的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热的斗争”。
……和许多同志一样,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
我自己,将永不会把这一点遗忘,而且不管什么时代,如果我动起笔来,那就是由于这种信念催动了我的心血。
……我们的文学应该发掘我们的伟大的人民的心灵之美,从而把这种心灵的“火焰山”煽得更旺盛。
……这样,作品才能触动读者的深心,他们读了,不止发生短暂的激动,而且引起长久的深思。
……这样的作家,他的精神状态一定非常崇高,他永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用共产主义的锐利目光去观察和理解一切;然而,他却有自己观察生活的方法,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样的作家的作品一定是服务于人民的,忠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然而他有的是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即使他的作品不署名,你也可以大致猜中是他的。
……我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这就可以证明我不想拘泥于一种,也不想为体裁而体裁。
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其他各种体,只要能够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郭小川《月下集•权当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5、保尔•福尔简介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剧作家,他遵循象征主义的美学原则,年轻时曾经是“艺术戏剧”的倡导者,创立过艺术剧院,他的抒情诗剧有《路易十一,古怪的人》(1922)、《伊萨波》(1924)等。
他的诗歌创作毕生坚守着固定的“巴拉德”(Ballades)形式,“巴拉德”是一种民歌形式的短歌,这种散文体式的抒情诗是从民歌的艺术中加工提炼而成。
尽管中世纪诗歌和后世的民歌体中也有“巴拉德”,但保尔•福尔的“巴拉德”与它们都不一样,在法国诗歌史上保尔•福尔的“巴拉德”独具一格。
他的诗歌作品以纯真自然、清新朴质见称,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大自然在感情上的启发和震动,是他的作品的中心内容。
他
的作品收入总集《法兰西巴拉德》,因诗歌的形式近似民歌,因此也有人把他的总集译为《法兰西歌谣》。
1912年,保尔•福尔被推选为“诗坛宗主”。
第二部分体悟人生
讨论教学的一般要求
讨论式教学一般以分组的形式进行。
研究表明,小组规模过大会影响成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讨论质量下降,同时也给教师组织讨论带来很大困难。
一般认为每个小组以5至8人为宜。
由性格相近的学生构成的小组,成员之间关系比较密切,便于教师引导讨论,但讨论效果不一定好。
性格不一的学生难以形成牢固的小组,但在讨论需要多种理解和综合认识的问题时,效果较好。
小组领导者是影响小组实现目标的重要人物,可以由小组自选、教师指定或教师与学生协商产生。
(一)讨论教学的启动行为
一是做到三个“不要”。
不要讲解:教师的讲解往往会给学生的自由讨论造成一些影响,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着教师的思路去考虑问题,从而影响讨论的质量。
不要模糊不清:不要在讨论刚开始时提一些模糊不清、非常概括的问题,像“你的想法是什么?”或者“有谁想反驳?”或者“谁想最先发言?”等。
不要有任何偏向:如果为免冷场总是暗示一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先发言,其他同学就会降低参加讨论的热情。
二是引导学生轻松应对讨论。
讨论一开始,学生就会重新思考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因而很可能有一段长时间的沉默。
此时教师努力要做的事就是保持沉默,不惊惶失措。
应当看一看沉默能带给我们多少新的、明确的想法。
高明的讨论指导者会把沉默变成人们思考时普遍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三是进行谈话角色分类。
扮演不同的谈话角色可为那些犹豫不决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认识到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对讨论做出贡献的惟一方法。
但是,总让那些发言积极的学生扮演沉默寡言的角色是不公平的,因此,角色要轮流互换,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讨论教学的维持行为
讨论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吸引尽可能多的人积极参与其中,教师的讲述应当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水平。
一般认为参与讨论的核心支柱是掌握提问、倾听和回应的技巧。
1.问题。
讨论需要有助于维持其动力的问题来支撑。
这些问题有以下几种类型:
要求讲出更多证据的问题。
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论点有哪些数据作为支撑?有哪些观点支持你的看法?你在哪个地方找到了这样的观点?
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如:你能换种说法吗?你能举个恰当的例子吗?你这样讲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刚才所用的术语吗?
把各个发言联系起来提出的问题。
如:你所讲的内容与刚才那位同学所讲的有何联系呢?你的发言为何与某某早先的发言相吻合?你的观点是反对还是支持我们将要讲的内容?这种观点是如何弥补刚才所讲的内容的?
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如:这次讨论中最重要的一两点是什么?关于这次话题还有什么未作解答或存有疑虑?如果下一次我们想对此话题作更深刻的理解,那应当再谈些什么呢?哪几个词或哪句话能最好地概括我们今天的讨论?
2.倾听。
当别人发言时,参与者要善于倾听,做到:
听出当前话的内涵而不是思考下边要讲什么;在支持或反对之前努力理解所讲的观点;对同意和反对的观点都同样认真地做笔记。
教师应该做到:向参与者提出一些问题,以便澄清、解释一些关键的看法;向参与者提出一些问题以便扩大、加深讨论;关注发言者的自信心水平。
3.回应。
学生发言后,教师不应作为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回应者,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
保持沉默,等待其他学生的回应;二是让一位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来发言,以便激励全组同学发表不同观点;三是提出一个直接相关的问题或话题。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多加肯定,表扬是重要的回应手段,但要有新意、有实际内容。
(三)讨论教学的报告行为
在讨论课上,将小组讨论的主旨向大组报告是必要的程序。
报告方式决定学生的感受,学生会因报告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