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巧算速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算速算
例1计算1+2+3+4+5+6+7+8+9+10.
分析:解题时我们可以从左往右逐步相加:
1+2=3 3+3=6 6+4=10
10+5=15 15+6=21 21+7=28
28+8=36 36+9=45 45+10=55
这种逐步相加非常麻烦,且容易出错;如果利用“凑十法”,计算简便得多.
解:
例2计算1+3+5+7+9+11+13+15+17+19.
分析:这是求1到19这10个单数的和,用凑整法计算可使计算过程简化.
解:
20+20+20+20+20=100
例3计算2+3+15+36+27+85+64+88.
分析:先观察加数的特点,然后用凑整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解:
30+90+100+100=320
例4计算10-9+8-7+6-5+4-3+2-1.
分析:本题如果按常规计算的方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同样可以得到结
果.但这样计算不仅速度慢,而且又容易错.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通过改变一下运算的顺序,以达到计算简便的目的.
解:10-9+8-7+6-5+4-3+2-1
=(10-9)+(8-7)+(6-5)+(4-3)+(2-1)
=1+1+1+1+1
=5
例5计算:(1)43+24+17;(2)86+35+65
分析:观察加数的特点,把能够凑成整百的两个数相加,然后再加上第三个数,这样计算简便.
解:(1)43+24+57
=(43+57)+24
=100+24
=124
(2)86+35+65
=86+(35+65)
=86+100
=186
例6计算:(1)65+28-45;(2)75-38+25
分析:在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中,有时改变加、减运算的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解:(1)65+28-45
=65-45+28
=20+28
=48
(2)75-38+25
=75+25-38
=100-38
=62
例7计算
1-2+3-4+5-6+7-8+9-10+11
解:这题只有加减运算,而且1-2不够减.我们可以采用带着加减号搬家的方法解决.要注意每个数自己的符号就是这个数前面的那个“+”号或“-”号,搬家时要带着符号一起搬.
1-2+3-4+5-6+7-8+9-10+11
=1+3-2+5-4+7-6+9-8+11-10
=1+(3-2)+(5-4)+(7-6)+(9-8)+(11-10)〔先减后加〕
=1+1+1+1+1+1
=6
在这道题的运算中,把“+3”搬到“-2”的前面,把“+5”搬到了“-4”的前面,……把“+11”搬到了“-10”的前面,这就叫带着符号搬家.巧妙利用这种搬法,可以使计算简便.
摆一摆
例1(1)用三根火柴棒摆出一个三角形.
(2)用四根火柴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3)用六根火柴棒摆出一个长方形.
(4)用五根火柴棒摆出一个五边形.
(5)用六根火柴棒摆出一个六边形.
解:根据各图形的边数特点,可拼成下面图形:
例2用3根火柴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
(1)再加2根火柴棒,摆出两个三角形.
(2)再加2根,摆出3个三角形.
分析: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火柴棒,摆2个三角形要用6根,但现在只增加2根,却要摆出2个三角形,可见其中必有一根火柴棒是2个三角形共用的.
同样的道理,再加2根火柴棒(共7根)要摆成三个三角形,必须有2根是共用的.
解:根据题意,可分别作图如下:
例3用4根火柴棒可以摆出一个正方形,如下图所示.再加3根火柴棒,摆出2个正方形.
分析:摆一个正方形必须要4根火柴棒,按照这样,摆2个正方形就需要8根火柴棒.但是现在只给你增加3根火柴棒,却要摆出2个正方形,可见其中必有一根火柴棒是共用的.
解:如下图所示,摆出2个正方形.
例4蝇拍是用来打苍蝇的,可是小马虎却误打了一只蜜蜂,见下图,你能只移动3根火柴棒,从蝇拍中“救出”小蜜蜂吗?
分析:这只蝇拍是用5根火柴棒组成的.“只移动3根火柴棒”,就是有2根火柴棒不需要移动.
解:按下图所示,只移动3根火柴棒,可以从蝇拍中救出小蜜蜂.
例5下图是由8根火柴棒组成的向上飞的小燕子,请你移动3根火柴棒,使小燕子掉头向下飞.
分析:只要移动下面的2根和左边的1根.即把下面的2根移到上面,左边的1根移到右边.
解:按要求移的3根火柴棒,得下图:
例6下面的算式是错的,请你只移动一根火柴棒,使等号两边相等.
分析:怎样移动其中一根火柴棒,才能使左边等于1呢?我们可以从第二个“+”里拿出一根火柴棒添在前面的两个1的前面或后面,使等式成立.解:
例7只移动一根火柴棒,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分析:因为14+7-4=17,要使等号左边等于11,应当采用多减、少加的办法.通过改变运算符号就能达到多减少加的目的.我们可以从“+”里拿出一根火柴棒放到“-”上.
解:
例8只移动一根火柴棒,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分析:我们可以从等号右边的77中拿去一根火柴棒变成17,然后把这根火柴棒添加到右边的“-”号上变成“+”;我们还可以拿掉左边“+”号中的一根,使“+”变成“-”,然后把这一根火柴棒放到“17”的十位的“1”上,变成“77”,使等式成立.
解:
例9只移动两根火柴棒,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分析:等号右边是2,而左边中间的一个数是112,因此,必须把112变小.我们可以拿去112中的百位数字1,添加在第一个“-”上成为
接着,把左边的+1改成-11就正好得到右边的2;或从+1的“+”中移去一根火柴棒放到等号右边2的前面,也可以使等号两边相等.解:有下面两个正确的算式:
植树锯木
例1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每锯一次要2分钟,一共要锯多少分钟?
分析:先看下面的示意图:
从图中可见,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实际只要锯4次,题中告诉我们每锯1次要2分钟,所以锯4次需要8分钟.
解法一:5-1=4(次)
用加法算就是4个2相加:2+2+2+2=8(分).
解法二: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算:2×4=8(分).
答:锯5段需要8分钟.
例2 同学们在一段马路的一边种树,从马路的一头到另一头共种了9棵,每两棵之间相距3米.问这段马路长多少米?
分析:先看下面的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每个间隔长3米,8个间隔的长度就是这段马路的长度.
解法一:用加法计算:3+3+3+3+3+3+3+3=24(米)
解法二:用乘法计算:3×8=24(米)
答:这段马路长24米.
例3一幢六层楼,小明从底楼跑到六楼一共用了45秒.平均每层楼用了多少秒?
分析:小明从底楼到六楼一共走了6-1=5(层),用了45秒,平均每跑一层楼用的时间是:45÷5=9(秒)
解:6-1=5(层)
45÷5=9(秒)
答:平均每层楼用了9秒.
例4 10名男生排成一队,老师要求在每2名男生中间插进1名女生,问可插进多少名女生?
分析:可以按要求写出队伍的排列情况: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男女男
数一数,就可以知道一共插进9名女生.
我们可以这样想:10个男生之间有9个间隔,每个间隔插进一名女生,所以可以插进9名女生.
解:10-1=9(名)
答:可以插进9名女生.
例5在圆形花坛上放了10盆鲜花,每两盆鲜花之间相隔1米.问这花坛一圈长多少米?
分析:先看下面的示意图(用“黑点”代表花盆):
从图中不难看出,花盆的盆数和两花盆之间的间隔数相同,放了10盆,就有10个间隔,因为每个间隔1米,所以花坛的1圈长10米.解:1×10=10(米)
答:这花坛一圈长10米.
例6 小朋友在一段马路的一边种树.每隔1米种一棵,共种了11棵,问这段马路有多长?
解:画示意图如下:
由图可见,这段马路的11棵树之间有10个“空”,也就是10个间隔.每个间隔长1米,10个间隔长10米.也就是说这段马路长10米.像这类问题一般叫做“植树问题”.可以得出一个公式:当两头都种树时:
例7 把一根粗细一样的木头锯成5段,需要4分钟.
①如果把这根木头锯成10段,需要几分钟?
②如果把这根木头锯成100段,需要几分钟?
解:画出示意图:
由图可见,把木头锯成5段,只需锯4次.
所以锯一次需1分钟.
①同样道理,把这根木头锯成10段,只需锯9次,所以需9分钟.
②同理,把这根木头锯成100段,只需锯99次,所以需99分钟.
例8 鼓楼的钟打点报时,5点钟打5下需要4秒钟.问中午12点时打12下需要几秒钟?
解:画示意图.钟打一下用一个点代表,打5下画5个点.
由图可见,钟打5下中间有4个时间间隔,4个间隔是4秒钟,每个间隔就是1秒钟.由此推理钟打12下时有12-1=11个时间间隔,故用11秒钟.
四则运算
例1用五个2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符号结合起来,使下面的10个算式均成立:
22222=1(1)
22222=2(2)
22222=3(3)
22222=4(4)
22222=5(5)
22222=6(6)
22222=7(7)
22222=8(8)
22222=9(9)
22222=10(10)
这个问题主要用“凑”的思想,但不应该盲目的凑,每相邻两个数之间都有四种运算符号可填(加、减、乘、除),在凑时,一边试,一边估计结果,不断调整.我们有:
2-2÷2+2-2=1
2+2-2+2-2=2
2+2÷2+2-2=3
2×2×2-2×2=4
2-2÷2+2+2=5
2+2+2+2-2=6
2+2÷2+2+2=7
2×2×2+2-2=8
2×2×2+2÷2=9
2+2+2+2+2=10
例2将1、2、3、4、5、6、7、8这8个数字分别填入图中8个空格内,使图中的4边正好组成加、减、乘、除4道算式.
突破口是在做除法的第一行,在1~8中,只有五种可能:8÷4=2,8÷2=4;6÷3=2;6÷2=3;4÷2=2.最后一个除式中出现两个2,应舍去.因此,只有4种可能情况,经过“凑”“试”有下面两个结果:
例3如图所示,在大方框内的各数中选出3个数填到左面的四道乘式中使四道乘式成立.
解
例4将1~9这9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算式的方格中,使每个等式都成立.
□+□=□(1)
□+□=□(2)
□×□=□(3)
取三个数字试乘要比试加、试减的情况简单,所以,选(3)作突破口,它只有两种情形:2×4=8,2×3=6.
满足题目要求的解为:
例5 学校举办书法比赛,共有24名同学参加,按年级正好平均分成4组,学校给每组指定了一名组长,叫组长每人收5元报名费,收好后交到教导处,每个组交来报名费多少元?
书法比赛名单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
……………………
……………………
【解答】要求每组交多少元报名费,除了知道每人交5元,还要知道每个组有几名同学.根据一共有24名同学参加,正好平均分成4组,可以用除法计算出平均每组有几个人.
先求每组有几个人?
24÷4=6(人)
再求每组收报名费多少元?
5×6=30(元)
综合列式:
答:每组收报名费30元.
例6 学校举行广播操比赛,二年级选出一些选手参加,他们训练时排成6排,每排正好排6人,后来学校规定每个参赛队一律排成4排,那么二年级调整队伍,每排几人?(总人数不变)
【解答】学校规定每个参赛队一律排成4排,要知道每排几人,就要知道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根据训练时排成6排,每排正好6人,可以用乘法计算出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年级参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6×6=36(人)
按学校规定排成4排.每排多少人?
36÷4=9(人)
综合列式:
答:每排9人.
例7 小猴买来一批苹果,每筐装6千克,可以装7筐;现在只有6只筐,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解答】这道题并不难,但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怎样的解法最巧妙呢?
解法一:先算出这批苹果的总重量,再除以6,算出现在每筐装苹果多少千克,最后减去6,就可算出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
解法二:可以先求出原来比现在多几个筐,再乘6,算出现在6个筐比原
来6个筐多装多少千克苹果,最后再除以6,就可算出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
解法三:原来每筐装6千克,要装7筐.还是这么多的苹果,现在只有6
个筐,每筐肯定要装7千克,每筐就要多装1千克.
7-6=1(千克)
答:平均每筐多装1千克.
例8 已知:☆×3+◇×2=21,☆+◇=8,求:☆×◇=?
【解答】这道趣味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解法一:从条件☆+◇=8出发,可以得到下面几组情况:
⎩⎨⎧⎩⎨⎧⎩⎨⎧⎩⎨⎧⎩⎨⎧⎩⎨⎧352617536271◇=☆=,◇=☆=,◇=
☆=,◇=☆=,◇=☆=,◇=☆= 把每组的两个数代入到☆×3+◇×2=21这道算式中一一试算,只有第
6组⎩⎨⎧3
5◇=☆=符合条件,因为216231535=+⨯⨯,所以☆×◇=5×3=15. 解法二:把☆×3+◇×2=21还原成☆+☆+☆+◇+◇=21
把一个☆和一个◇看作一组,并用“8”代替,即
:
可得:☆=21-8-8=5,
再把☆=5代入到☆+◇=8这道算式中,得:
◇=8-5=3
所以,☆×◇=5×3=15.
解法三:假设☆=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去试算,只有当☆=5时,5×3+◇×2=21,
◇×2=21-15=6
◇=3
所以☆×◇=5×3=15.
例9 一副扑克牌有54张(包括大王和小王,)把“大王”和“小王”拿去,就剩下52张,每种花色只有13张.例如红桃♥的13张牌是:
从52张牌中任意抽出4张牌,运用这四个数和+、-、×、÷、()都可以组成得数是24的算式.
如果小华在一次游戏时拿到的四张牌是:
那么小华可以组成怎样的算式呢?
【解答】小华组算式时用的四个数是:4、7、8、9,可以从结果是24出发,先运用四个数中的一个数,如用4,4×6=24,还有7、8、9,这三个数怎样组成得“6”的算式呢?如用8,8×3=24,还有4、7、9,这三个数怎样组成得“3”的算式呢?
方法一:9-8=1,7-1=6,6×4=24
或7-(9-8)=6,6×4=24.
方法二:9-7=2,8-2=6,6×4=24
或8-(9-7)=6,6×4=24.
方法三:8+7=15,15-9=6,4×6=24
或(8+7-9)×4=24.
方法四:7-4=3,9÷3=3,3×8=24
或9÷(7-4)×8=24.
例10 妈妈来到服装柜台买衣服.
妈妈买衣服的钱比40元多,但不超过50元,请问她买两种衣服各多少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
【解答】可以先考虑多买上衣,余下的钱再买短裤,每种买法算出的总价,要比40元多,但最多50元.
买5件上衣、1条短裤,共用:
9×5+5×1=50(元)
买4件上衣、2条短裤,共用:
9×4+5×2=46(元)
买3件上衣、3条短裤,共用:
9×3+5×3=42(元)
买3件上衣、4条短裤,共用:
9×3+5×4=47(元)
买2件上衣、5条短裤,共用:
9×2+5×5=43(元)
买2件上衣、6条短裤,共用:
9×2+5×6=48(元)
买1件上衣、7条短裤,共用:
9×1+5×7=44(元)
买1件上衣、8条短裤,共用:
9×1+5×8=49(元)
全买上衣5件,共用:
9×5=45(元)
全买短裤10条,共用:
5×10=50(元)
全买短裤9条,共用:
5×9=45(元)
口答:衣服件数从略,共有11种不同的买法.
简单数列
例1找出下面各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1,2,3,4,5,□,□,8,9,10.
(2)1,3,5,7,9,□,□,15,17,19.
(3)2,4,6,8,10,□,□,16,18,20.
(4)1,4,7,10,□,□,19,22,25.
(5)5,10,15,20,□,□,35,40,45.
解:(1)是自然数列,它的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空处依次填:
,.
(2)是奇数列,它的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2;空处依次填:,
.
(3)是偶数列,它的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2;空处依次填:,
.
(4)是等差数列,它的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3;空处依次填:,
.
(5)是等差数列,它的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5;空处依次填:,
.
注意:自然数列、奇数列、偶数列也是等差数列.
例2找出下面的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1,2,3,5,8,13,□,□,55,89.
解:这叫斐波那契数列,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的两个数之和.这是个有重要用途的数列.8+13=21,13+21=34
.所以:空处依次填:,.
例3 找出下面数列的生成规律并填空.
1,2,4,8,16,□,□,128,256.
解:它叫等比数列,它的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16×2=32,32×2=64,所以空处依次填:,.
例4 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2,4,7,11,□,□,29,37.
解:这数列规律是: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是逐渐变大的,这些差是个自然数列:
例5 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3,7,15,31,□,□,255,511.
解:规律是: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是逐渐变大的,差的变化规律是个等比数列,后一个差是前一个差的2倍.
另外,原数列的规律也可以这样看:后一个数等于前一个数乘以2再加1,
即
后一个数=前一个数×2+1.
例6 找出下面数列的生成规律,并填空.
1,4,9,16,25,□,□,64,81,100.
解:这是自然数平方数列,它的每一个数都是自然数的自乘积.如:1=1×1,4=2×2,9=3×3,16=4×4.25=5×5,,,64=8×8,81=9×9,100=10×10.
若写成下面对应起来的形式,就看得更清楚.
10081644936251694110987654321↓↓↓↓↓↓↓↓↓↓自然数平方数列::自然数列
例7 一辆公共汽车有78个座位,空车出发.第一站上1位乘客,第
二站上2位,第三站上3位,依此下去,多少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假定在坐满以前,无乘客下车,见表.
解:方法1
方法2:由上表可知,车上的人数是自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相加之和,到第几站后,就加到几,所以只要加到出现78时,就可知道是到多少站了.1+2+3+4+5+6+7+8+9+10+11+12=78(人)
可见第12站以后,车上坐满乘客.
例8 如果第一个数是3,以后每隔6个数写出一个数,得到一列数:3,10,17,……,73.这里3叫第一项,10叫第二项,17叫第三项,试求73是第几项?
解:从第1项开始,把各项依次写出来,一直写到73出现为止(见表).
可见73是第11项.
例9 一天,爸爸给小明买了一包糖,数一数刚好100块.爸爸灵机一动,又拿来了10个纸盒,接着说:“小明,现在你把糖往盒子里放,我要求你在第一个盒子里放2块,第二个盒子里放4块,第三个盒子里放8块,第四个盒子里放16块,……照这样一直放下去.要放满这10个盒,你说这100块糖够不够?”小朋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
解:小朋友,你是不是以为100块糖肯定能够放满这10个纸盒的了!下面让我们算一算,看你想得对不对(见表)
放满10个盒所需要的糖块总数:
可见100块糖是远远不够的,还差1946块呢!这可能是你没有想到的吧!其实,数学中还有很多很多奇妙无比的故事呢.
例10 小明从1写到100,他共写了多少个数字“1”?
解:分类计算:
“1”出现在个位上的数有:
1,11,21,31,41,51,61,71,81,91共10个;
“l”出现在十位上的数有:
10,11,12,13,14,15,16,17,18,19共10个;
“1”出现在百位上的数有:100共1个;
共计10+10+1=21个.
例11 一本小人书共100页,排版时一个铅字只能排一位数字,请你算一下,排这本书的页码共用了多少个铅字?
解:分类计算:
从第1页到第9页,共9页,每页用1个铅字,共用1×9=9(个);
从第10页到第99页,共90页,每页用2个铅字,共用2×90=180(个);
第100页,只1页共用3个铅字,所以排100页书的页码共用铅字的总数是:
9+180+3=192(个).
例12 把1到100的一百个自然数全部写出来,用到的所有数字的和是多少?
解:(见图5-1)先按题要求,把1到100的一百个自然数全部写出来,再分类进行计算:
图5-1
如图5-1所示,宽竖条带中都是个位数字,共有10条,数字之和是:(1+2+3+4+5+6+7+8+9)×10
=45×10
=450.
窄竖条带中,每条都包含有一种十位数字,共有9条,数字之和是: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 =(1+2+3+4+5+6+7+8+9)×10
=45×10
=450.
另外100这个数的数字和是1+0+0=1.
所以,这一百个自然数的数字总和是:
450+450+1=901.
顺便提请同学们注意的是:一道数学题的解法往往不只一种,谁能寻找并发现出更简洁的解法来,往往标志着谁有更强的数学能力.比如说这道题就还有更简洁的解法,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出来.
抽屉原理
例1请你说明:5只鸽子飞进4个笼子中去,至少有一个笼子中要飞进1个以上的鸽子.
分析与解如果你已经懂得抽屉原理了,那么,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将笼子看作抽屉,将鸽子看作苹果,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4个抽屉中要放5只苹果,因为5>4,苹果数多于抽屉数,所以,至少有一个抽屉中,要放一个以上苹果.再换回题目的说法,就是必有一个笼子中至少要飞进两只鸽子.(当然,如果允许有的笼子不飞进鸽子,那么,有的笼子中可以飞进3只,4只甚至5只鸽子,题目的结论仍然是对的.)
例2一年级(2)班共有53位小朋友,他们年龄都相同,请你用抽屉原理说明,至少有2个小朋友出生在同一周.
分析与解因为每年共有52周,小朋友人数是53.而53>52,根据抽屉原理,至少有两位小朋友出生在同一周.
开始理解抽屉原理时,可以这样仔细想一想:总共有52周,如果小朋友都出生在不同的周,那么,小朋友人数最多是52人,现在共有53人,说明第53位小朋友必与前52位小朋友中某一位出生在同一周.那么,就有2位小朋友同在这一周出生了.
例3用三种颜色给正方体涂色,请你证明:至少有两个面涂色相同.分析与解一个正方体共有6个面(如图),将6个面看成6只苹果,三种颜色看成三个抽屉.6>3,说明,苹果数多于抽屉数.根据抽屉原理,至少
在1个抽屉内装有1只以上的苹果,换句话说,至少有2个面涂用同一种颜色.
例4在20米长的水泥阳台上放12盆花,随便怎样摆放,至少有两盆花它们之间的距离小于2米.
分析与解第1盆花放在一个端点上,第2盆花放在距第l盆花恰为2米处(这是两盆花之间最近的距离了,再近就说明题目已经正确了——两盆花之间距离小于2米!),第3盆花放在距离第2盆花的距离2米处,这样每隔2米放1盆花,直到阳台的另一个尽头,恰好放第11盆花.至此,阳台上的11盆花中任意两盆花之间的距离都按你的设想不小于2米放好了.现在考虑最后1盆花,它只能放在已放好的11盆花所留出的10个空档内了,这已说明必有两盆花之间的距离小于2米.题目的结论是正确的(见下面).
例5学校里买来数学、英语两类课外读物若干本,规定每位同学可以借阅其中两本,现有4位小朋友前来借阅,每人都借了2本.请问,你能保证,他们之中至少有两人借阅的图书属于同一种吗?
分析与解下面按两本课外读物的种类来“制造”抽屉.这两本书的种类有
以下三种可能:,即有3个抽屉.我们将4位小朋友实际所借的两本书的种类看作苹果,因为有4位小朋友,所以有4个苹果.4>3,根据抽屉原理,可以保证,至少有2位小朋友,他们所借阅的两本书属于同
类.
枚举法
例1如下图所示,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这个长方形有多少种可能形状?哪种形状的长方形面积最大?(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叫做1平方厘米).
解:由于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可知它的长与宽之和为10厘米.下
长(厘米) 9 8 7 6 5
宽(厘米) 1 2 3 4 5
(注意,正方形可以说成是长与宽相等的长方形).
下面把5种长方形按实际尺寸大小一一画出来,见下面图(1)~(5).
例2如下图所示,ABCD是一个正方形,边长为2厘米,沿着图中线段从A到C的最短长度为4厘米.问这样的最短路线共有多少条?请一一画出来.
解:将各种路线一一列出,可知共6条,见下图.
注意,如果题中不要求将路径一一画出,可采用如下图所示方法较为便捷.图中交点处的数字表示到达该点的路线条数.如O点处的数字2,表示由A到O有2条不同的路径,见上图中的(1)和(2);又H点处的数字3的意义也如此,见上图中的(1)、(2)、(3)可知有3条路径可由A到H.仔细观察,可发现各交点处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如O点的2等于F点和E点的数字相加
之和,即1+1=2,又如,C点的6等于G点和H点的数字相加之和,即3+3=6.
例3在10和31之间有多少个数是3的倍数?
解:由尝试法可求出答案:
3×4=123×5=153×6=183×7=21
3×8=243×9=273×10=30
可知满足条件的数是12、15、18、21、24、27和30共7个.
注意,倘若问10和1000之间有多少个数是3的倍数,则用上述一一列举的方法就显得太繁琐了,此时可采用下述方法:
10÷3=3余1,可知10以内有3个数是3的倍数;
1000÷3=333余1,可知1000以内有333个数是3的倍数:
333-3=330,则知10~1000之内有330个数是3的倍数.
由上述这些例题可体会枚举法的优点和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例4两个整数之积为144,差为10,求这两个数?
例512枚硬币的总值是1元,其中只有5分和1角的两种,问每种硬币各多少个?
解:列举出两种硬币的可能搭配:
可见满足题目要求的搭配是:四个5分币,八个1角币.
例6 小虎给4个小朋友写信.由于粗心,在把信纸装入信封时都给装错了.4个好朋友收到的都是给别人的信.问小虎装错的情况共有多少种可能?
解:把4封信编号:1,2,3,4. 把小朋友编号,1友,2友,3友,4友.
并假定1号信是给1友写的,2号信是给2友写的,3号信是给3友的,4号信是给4友写的:再把各种可能的错装情况列成下表:
所以,共有9种可能.
说明:如第一种错收情况是1友得2号信,2友得了1号信,3友得了4号信,4友得了3号信.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如果它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问: ①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 )种可能值.
②面积最大的长方形的长是( )米,宽是( )米.
等量代换.
例1 1只小狗的重量等于2只小兔的重量,4只小猫的重量等于2只小兔的重量,1只小狗重4千克,1只小猫重多少千克?
[完全解题]1只小狗的重量=2只小兔的重量,
4只小猫的重量=2只小兔的重量,
1只小狗的重量=4只小猫的重量,
1只小猫的重量=4÷4=1(千克).
答:1只小猫重1千克.
[知识点评]这是一个等量问题,主要是看它们的等量关系.
[方法点击]将相等的量列出来,然后对照上面依次推算就可以得出结果.例2如图,已知=6千克,求=?千克.
[完全解题]3个白球重:6×2=12(千克),每个白球重:12÷3=4(千克),所以阴影方格重4×4=16(千克).
[知识点评]同学们,请看下面这道题:“1只鸡的重量等于2只鸭的重量,1只鸭的重量等于2只鸽的重量.那么1只鸡的重量等于几只鸽子的重量呢?”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问题.这个专题就是要你想一想,理一理,进行简单的推理.在推理时,有时需要算一算,如本题用到千克数的乘除.
[方法点击]仔细读题,看看有哪些已知条件,再根据这些己知条件有条理、有次序地去想一想,并充分利用每次得出的结论,作为后一步推理的论据.
例3 △+○=12,△=○+○+○.求△=?○=?
[完全解题]因为△+○=12,而△=○+○+○,所以○+○+○+○=12.4个○是12,所以○=12÷4=3.
因为△+○=12,○=3,所以△=12-3=9.
答:△=9,○=3.
[知识点评]应用等量代换原理,推导出所求问题的结果.
[方法点击]已知△+○=12,而△=○+○+○,可以推算出○+○+○+○=12,○=12÷4=3,依次算出即可.
例4已知(□-△)×(□-△)=81,△=5,求□=?
[完全解题]因为(□-△)×(□-△)=81,所以□-△=9.又因为△=5,所以□=9+5,□=14.
[知识点评]根据表内乘法口诀,同数相乘等于81可知是:9×9=81.再根据□-△=9,△=5推算出结果.
[方法点击]关键是要把握□-△与□-△的积是同数相乘的积.
例51只白兔的重量等于2只松鼠的重量,1只松鼠的重量等于3只小鸡的重量,1只白兔的重量等于几只小鸡的重量?
[完全解题]1只白兔=2只松鼠,1只松鼠=3只小鸡,那么,2只松鼠=6只小鸡.因为前面1只白兔=2只松鼠,而2只松鼠=6只小鸡,即1只白兔=6只小鸡.
[知识点评]首先把等量列出来,找出相对应的即可.
[方法点击]首先把相对的等量列出来,弄清楚几等于几,就可以.例6三个相同的瓶子里放有石头,哪个瓶子里拿出的石头最大?
[完全解题]三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瓶子里盛有水并放有石头,水位不一样,但取出石头后,水位下降后都是一样高了,说明取出的石头越大,水位下降越多,所以右边这个瓶里的石头最大.
答:右边第1个瓶子里的石头最大.
[知识点评]在同一个杯里盛有水,放入或取出的石头大小不同,水位升降也不同,放入或取出的石头大,水位的升或降就多.水位在变化,但水的总量没有变,这些都是寻找变与不变的一些基本规律.
[方法点击]因为水的总量不变,放进去的物体体积越大,水位就会越高.例7三杯盐水一样咸,哪杯水里盐放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