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化学专题训练 酸和碱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化学专题训练酸和碱1
一、酸和碱选择题
1.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变质且质量变大的是
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烧碱④食盐⑤生石灰
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②⑤D.只有③⑤
【答案】D
【解析】
放置时间较长时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②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变稀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③烧碱会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自身质量变大,发生化学变化,④质量基本无变化,⑤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
故选D
2.在使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时,若事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后再测pH,则实际测得值与真实值比较()
A.变大B.变小
C.不变D.可能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用水湿润pH试纸,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若测定的是酸性溶液,则会使测定值变大,若测定的是碱性溶液,则会使测定值变小,若是中性溶液则测定值不变,由于不知溶液的酸碱性,故无法确定测定结果,故选D。
【点睛】
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只能精确到1。
3.厕所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炉具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关于这两种清洁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测得厕所清洁剂的pH=13
B.测得炉具清洁剂的pH=1
C.厕所清洁剂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D.炉具清洁剂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厕所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显酸性,测得厕所清洁剂的pH应小于7,错误;B、炉具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显碱性,测得厕所清洁剂的pH应大于7,错误;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错误;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炉具清洁
剂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正确。
考点:考查酸、碱的化学性质及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值的关系的知识。
4.在Cu(NO 3)2和AgNO 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中一定含有( )
A .Cu
B .Ag
C .Cu 、Ag
D .Zn 、Ag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前面金属置换后面金属(钾钙钠除外),参加反应的必须是盐溶液,即盐可溶。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详解】
在()32Cu NO 和3AgNO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粉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锌和硝酸银反应完全后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铜,若锌粉和硝酸银反应完全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没有铜,一定有银,若锌粉有剩余,则和硝酸铜反应,滤纸上物质为铜和银,则滤纸上一定有银,可能有铜,故选B 。
【点睛】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越排在后面,越先反应。
5.根据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A .①有蓝色沉淀
B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4 +BaCl 2 =BaSO 4↓+CuCl 2
C .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 .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向少量KOH 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向少量BaCl 2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
【详解】
A 、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则①有蓝色沉淀,故A 正确;
B 、②反应是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4242CuSO +BaCl =BaSO +CuCl ,故B 正确;
C 、两个反应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另两种化合物,则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 正确;
D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水,故D 不正确。
故选D 。
【点睛】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6.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K +、Na +、SO 42−、Cl −
B .Na +、H +、NO 3−、HCO 3−
C .NH 4+、K +、OH −、SO 42−
D .Ag +、Mg 2+、NO 3−、 Cl −
【答案】A
【解析】
离子间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水、气体时不共存;A 四种离子间不能生成沉淀、水、气体时能共存;B 、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共存;C 、铵根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氨气;D 银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而不共存。
选A 。
点睛:熟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溶液中的离子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
7.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烧碱溶液与盐酸混合后,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现的颜色是()
A .红色
B .蓝色
C .无色
D .紫色
【答案】A
【解析】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 2O ,NaOH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HCl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在反应中,参与反应的NaOH 质量>HCl 质量,故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烧碱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溶液呈现红色。
故选A 。
8.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之间不反应的是( )
A .Ca (OH )2、HNO 3、BaCl 2
B .Na 2SO 4、MgCl 2、KOH
C .Na 2CO 3、K 2SO 4、HCl
D .H 2SO 4、NaCl 、Cu (NO 3)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水。
【详解】
A、Ca(OH)2、HNO3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硝酸钙和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A不正确;
B、MgCl2、KOH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镁,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B不正确;
C、Na2CO3和HCl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C不正确;
D、三者之间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9.小明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AB段的化学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
B.A点盐酸浓度最低C点盐酸浓度最大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体温度
D.D、E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没有气体产生,所以压强不变,正确;B、A点时反应还没有开始,所以盐酸的浓度最大,C点时完全反应盐酸浓度最低,错误;C、由于铝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完全反应以后,随着冷却,气压会降低,正确;D、完全反应以后不再产生气体,所以D、E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正确。
考点:考查铝和氧化铝与酸反应的有关性质的知识。
10.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下列图象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
()
A.B.
C.D.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PH>7,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碱性逐渐减弱,pH逐渐变小。
当稀硫酸恰好与氢氧化钡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pH=7,继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溶液呈酸性,pH<7 ,错误;
B、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溶液中钡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钡元素的质量为0,错误;
C、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随着反应的进行,导电性减弱,恰好完全反应时只有水,不导电,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导电性增强,正确;
D、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升高,恰好完全反应时温度最高,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温度慢慢的降低,错误。
故选C。
【点睛】
做化学反应与图像题时,首先要搞清楚会发生什么反应,反应中各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再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的量,最后仔细分析解答。
11.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
A.食盐水B.浓硫酸C.浓盐酸D.石灰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食盐水会因蒸发使质量减少,故此选项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故此选项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质量会减小,故此选项错误。
D、石灰石在空气中没有变化,因而质量不变,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2.醋酸(化学式为C2H4O2)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其水溶液显酸性。
下列有关醋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醋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醋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C.向醋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一个醋酸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答案】D
【解析】
A、醋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B、根据醋酸(C2H4O2) 的化学式可知,醋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C、醋酸是一种酸,其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正确;
D、一个醋酸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中不含其他分子,错误。
故选D。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3.常温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H=2的溶液显酸性
B.pH=7的溶液显中性
C.溶液的pH由5变成2,其酸性减弱
D.pH>10的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因为碱性太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常温下,pH=7 时,溶液显中性。
pH>7,溶液显碱性,且pH 值越大,溶液碱性越
强。
pH<7 时,溶液显酸性,pH 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大。
植物一般生长在pH≈6.5﹣7.5 的土壤中。
酸性太强或碱性太强均不适合植物生长。
【详解】
pH<7 时,溶液显酸性,pH=2的溶液显酸性,故A正确;
B、常温下,pH=7 时,溶液显中性,故B正确;
C、溶液的pH由5变成2,其酸性增强,故C不正确;
D、pH>10的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因为碱性太强,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下列生产实践中,没有用熟石灰的是()
A.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B.建筑工业上制三合土
C.干燥气体D.处理工厂中含硫酸的废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钙具有碱性,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
【详解】
A、熟石灰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则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故A正确;
B、熟石灰在建筑工业上用于制三合土,故B正确;
C、熟石灰不具有吸水性,不能干燥气体,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则可处理工厂中含硫酸的废水,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
15.下表是人体内或排出液体的正常pH 范围。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酸性最强的是尿液②唾液和乳汁呈弱酸性或中性或弱碱性③胆汁的碱性比血浆的碱性稍强④胃酸过多可服用含Al(OH)3或NaHCO3的药片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pH大于7显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小于7显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可知:
①酸性最强的是尿液是错误的叙述;
②唾液和乳汁呈弱酸性或中性或弱碱性是正确的叙述;
③胆汁的碱性比血浆的碱性稍强是错误的叙述;
④胃酸过多可服用含Al(OH)3或NaHCO3的药片是正确的叙述;
故正确的选择②④。
答案选择B
16.将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前者变大,后者变小
B.前者变小,后者变大
C.两者都变大
D.两者都变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水分后,溶质质量几乎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后溶质减少,溶剂质量几乎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D。
17.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下列图象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
()
A.B.
C.D.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PH>7,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碱性逐渐减弱,pH逐渐变小。
当稀硫酸恰好与氢氧化钡反应时,溶液呈中性,
pH=7,继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溶液呈酸性,pH<7 ,错误;
B、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溶液中钡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钡元素的质量为0,错误;
C、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随着反应的进行,导电性减弱,恰好完全反应时只有水,不导电,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导电性增强,正确;
D、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升高,恰好完全反应时温度最高,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温度慢慢的降低,错误。
故选C。
【点睛】
做化学反应与图像题时,首先要搞清楚会发生什么反应,反应中各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再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的量,最后仔细分析解答。
18.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氧气的溶解度曲线
C.等质量的Mg和Fe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
D.浓盐酸露置空气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浓硫酸中加入水酸性减弱,pH变大但不会达到或超过7,图像超过了7,错误;
B、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是增大,错误;
C、等质量的镁、铁反应时,因为镁比铁活泼,所以镁反应的速度快;因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所以镁生成的氢气质量大,正确;
D、浓盐酸是因其挥发性使溶质氯化氢的质量减小,导致溶液质量减小,但不会减小到零,错误。
故选C。
19.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NaOH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见下图。
下图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A.稀NaOH溶液、石蕊溶液、稀盐酸
B.稀盐酸、石蕊溶液、稀NaOH溶液
C.稀NaOH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D.稀盐酸、酚酞溶液、稀NaOH溶液
【答案】C
【解析】
解:由第二步烧杯中液体变为红色可知,①中试剂为碱NaOH溶液,②中为酚酞;加上试剂③后溶液变为无色,证明了碱被消化掉,故可判断③是稀盐酸,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熟记内容即可解决
20.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质量增加的是()
A.烧碱B.浓硫酸C.浓盐酸D.双氧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增加,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
【详解】
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质量增加,故A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故C不正确;
D、双氧水常温下能分解产生氧气,露置于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D不正确。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