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1.1.5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教案 苏教版必修2(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时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思考与讨论]
依据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主族元素,副族元素所在的区域。

(2)、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所在的区域,以及二者的分界线。

(3)、了解过渡元素,所在的区域及其核外电子排布特征。

[问题情景]
铝,硅处在第三周期的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两侧。

处于该分界线二侧的元素,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

[问题与探究]
已知有如下反应式: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2Al + 6HCl == 2AlCl3 + 3H2↑
Si + HCl== 不反应。

3S + 6NaOH == 2Na2S + Na2SO3 + 3H2O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依据上述反应事实,解释铝,硅是否同时具有金属性与非金属。

[结论]:
铝的金属性较为明显。

铝、硅、硫、氯单质均可与碱反应。

铝、硅单质与碱反应有氢气产生,明显不同于硫、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说明它们有一定的非金属性。

[问题与讨论]
为什么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集中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两侧?
[结论]
金属一般是导体,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石墨等少数非金属单质例外)。

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两侧的元素,既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又具有一定的非金属性,故其单质适合制造半导体材料。

[问题情景]
门捷列夫据其提出的元素周期律,所画出的元素周期表,尚有许多空格。

他认为这些空
上述现象表明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能预测未知的事实。

[问题与讨论]
各种化学现象中,存在一个重要的规律,这一规律就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试指出如何根据原子结构的特征,确定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

[结论]
元素电子层数较多,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则金属性较强;元素电子层较少,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则非金属性较强。

[思考题]
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

当物质的某些性质在数量上发生改变,到一定程度后,这些性质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在周期表中,找出对应的现象。

[结论]
同周期元素,核电荷数增多,元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元素,电子层数增多,元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作业]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提出了"八音律"。

他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成表,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的重复,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

下表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纵列。

试指出:
(1)该表与课本中元素周期表的的主要差别,
(2)该表前三个纵列中的缺陷。

[教学反思]
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既是本单元的精髓,也是本单元教学的最大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