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教育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教育方法
1、知行合一
老子认为,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
德篇第三章说:“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爲道。
”
孔子讲“力行近乎仁”(《中庸》引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孔、老的思想虽有不同,但在重视道德实践上却有共同之处。
德篇第三十五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
德篇第十七章:“修之身,其德乃真;…”
德篇第十三章说:“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
2、行不言之教
德篇第六章:“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这里的“不言”,不是什么话都不讲,而是反对发号施令与空洞说教。
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让他的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生活中发展,不应当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
要用教师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得到陶冶。
道篇第四十六章:“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
德篇第二十章说:“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
老子告诉世人,善于领导国家的执政者,不用强迫命令,按照自然天道,让人民自由生活。
人民在这种慈爱的政治生活中,根本感不到任何压力。
老子以这种人格感化来要求他理想的政治领导,是非常高明的。
3、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老子认为,事物的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
难可以成为易,易可以成为难。
只要把握时机,就可以变难为易。
德篇第二十六章:“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
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说,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
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作好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
如果不是这样做,就会“多易必多难。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会遭到困难。
德篇二十七章说:“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
”老子的这些话对于教育活动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特别是作为德育原理,是很有用的。
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教师必须注意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上细心考察,慎重对待、及时引导。
4、善于学习
老子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把教师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而且主张相互学习,众人皆可为师。
道篇七十一章说:“是以聖人恆善眯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曳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意思是说,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
如果不善人不尊重善人为老师,善人不吸取不善人的教训,这种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
这是一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老子主张,“为道”必须向一切人学习。
不仅向好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好的人学习。
向不好的人学习,当然不是要学坏,而是吸取教训,把坏人作为一面镜子,不使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实际是起一种反面教员的作用。
老子不仅主张向不同的人学习,还善于教育人们向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学习。
德篇第二十九章说:“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樂推而弗厭也。
非以其无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
孔子也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意思也是说的不管善者或不善者,对我都可以起到师资的作用。
明朝《圣贤图》中的“孔子问礼老子”
5、善待不善
德篇第十二章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
”大意是说,善良的人,要善待他;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向善。
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守信。
德篇第二十五章:“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6、自知与自胜
道篇第七十七章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老子认为,了解别人虽然是一种智识,但是要了解自己才算高明。
能战胜别人虽然有力,但是能能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
德篇第三十五章说:“知不知上也,不知不知病也。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
德篇第十一章说:“爲學者日益,闻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
7、预防为主。
德篇第二十七章:“其安也,易持也。
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判也。
其微也,易散也。
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
”主张防患于未然。
在医学上,《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其理念是一致的。
德篇第三十九章说:“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则希不傷其手矣。
”
道篇第四十七章章:“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这是政治上的很好的预防措施。
8、重视教学艺术
①善于借物喻道,深入浅出。
德篇第十八章说:“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蜂蝲猥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老子对于德行深厚的人,用“赤子”来比喻。
认为他们就象婴儿般的纯真、柔和。
具备赤子的两个特点,一是“精之至”,即纯真,一是“和之至”,即柔和。
道篇第四十九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踵而愈出。
”
道篇第七十六章:“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于江海也。
”
德篇四十二章:“天下之道,猶張弓者?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
②演绎与归纳的应用
从一般自然现象归纳出大道规律。
道篇第五十五章:“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
③启发式教育的鼻祖
德篇第七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篇第五十四章:“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5、奉献精神
道篇第五十四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德篇第四十二章:“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
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
德篇第四十三章:“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爲天下之王。
”
德篇第四十四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综上所述,可以说老子是古代进行道德教化的伟大导师。
在今天,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身先为教,榜样为重。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③思想,并将其发展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
”④这说明孟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假如不能做学生的楷模,就不能做到“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
”⑤学校的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更应该这样。
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者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也不能分寸。
”⑥可见孟子是主张由贤父兄来教育子弟。
而贤父兄就必须以身作则,为子弟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因材施教,随分所宜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说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
”意思是说,由于学者人品有高下,时地有远近、先后,其教授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对于天资高,学力已到,有将得之机的,就迎其时而教,象给草木以及时雨一样;对天资敦厚,德有可成者,则抑其过引其不及,以便让其成德;对天资聪慧的,则矫其偏导其正;对德无可成之材无所达的,就其问给予解释;对地不相近,时不相及的,只能闻道而私淑艾其事的,就风教之。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同时兼具了原则性、灵活性、启发性、具体性和针对性。
正因为如此,孟子的这些观点才得以发扬,到了今天,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的文化遗产。
(三)、博学反约、言近旨远的教学方法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这真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试想,作为一个教育者如果自身知识不渊博,不能够透砌地理解问题,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要点,那么怎么能够在教授别人时,让受教育者轻松接受?!因此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反复深思博学反约之论,广博寻求学问,详尽地辩说探讨,务求得到真知,这样才无愧为人师表。
(四)严格以求,循循善诱,引而不发,使自求自得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⑧而现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思考在治学中的作用有多大。
只有当我们在某一学科得到启发、诱导,并对其产生兴趣后,才智才会充分地调动起来,集中精神,对其进行专研,从而取得好成绩。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激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庄子的学习观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一)飞扬心灵的学习目的观
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自由的象征, 庄子所谓逍遥,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追求个性解放和纵情舒展。
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一直是庄子的追求。
在教育中,求得自由的含义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积累丰富知识,熟练运用方法后获得能力的提升,求得心灵的飞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曲伸自如。
因而,从这一思想来看,决不能将教育局限于传授具体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储存知识的书柜。
这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教育,应该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为了生命而教育。
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在获得知识之后的一个跨越,一种超脱,是在知识的层次、方法和效率的层次基础之上达到的顿悟和神韵的境界,至此才能飞扬心灵,获得自由。
因此学习的目的不是比较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看他获得的能力到底有多少。
也就是说,知识要为未来的再学习和美好生活而准备,这就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实际,切合实际,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等特点。
(二)尊重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观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思想的认识论表现出三种认知方法和途径,即感知、思辨和体悟。
同时,这也是认识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如果从教育层面上来考虑的话,这正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它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有一定过程,逐步发展的。
同时,它对提倡尊重学生个人认知发展过程,重视学生个人思考成果,改革满堂灌的言语式传统教学方法不无启迪。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它没有可见、可触的固态形式,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思维的活跃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果。
而知识的掌握必是一种既有认识特质又有实践因素的精神活动,它凝聚着个人的独特的思想经历和生活经验,因而是一种难以用理论语言表述的、无固定逻辑轨迹可循的精神过程。
而传统的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的言语式传授,老师讲得多,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少;在辅导答疑的活动中,教师“有问必答,和盘托出”,而不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检查教学效果的考试中,又是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反映学生能力的内容少。
在这种以言教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从教师言语式的描述、讲解中很容易形成固化的思想,很容易沿着教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知识记忆,显然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己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实际上成了贮存和传达教师之讯或教科书之言的传声筒,成了存放知识的仓库,因而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孔子教育思想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自已知探未知。
3、学思并重,以羊为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
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
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
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
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
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诵下来。
而在政治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自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
据《雍也》载,季康子间:“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间,"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送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
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认为在路上听到传
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好象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认为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他还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
“举一反三”成语亦从此而来。
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这即是说,当
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
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
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
因
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这意味着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曾说过:“不日…如之
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一次,孔子说,我给颜回整
天讲学,颜回从来没提出过不同意见,好象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时,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也能够发挥,他并
不愚笨啊!可见孔子是重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
孔子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教育学生,例如当于夏读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
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啊!),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花,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
)于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于夏对这个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是说礼在后吧)?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的是于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首诗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论,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显然,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而不是注入式。
他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动地去认识"仁"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有时学生间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学生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如《子路》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冉有接连发问,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后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间与思考。
又如《宪问》载,子路间君子,孔子简单回答道,"修己以敬”,子路不满足追问孔子:"象这样就够了吗?"孔子第二次才回答:"修已以安人,又引起子路的追问,孔子才第三次回答,"修已以安百姓,孔子这样连续回答三次,既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
再如《颜渊》载,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做
到这三点才算是治理好政事,从而引起子贡思考,子贡追问道:"如果追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先
去掉军备。
"子贡又进一步追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再去掉什么?"孔子答:"去掉粮食"。
接着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唯有"民信"不能去掉,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
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7、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
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
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
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
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
”孔子说:“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
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
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
”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
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
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算孝?”孔子答:“无违。
”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
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
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
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色难”。
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