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邹城市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奔跑的稻田
汤成难
父亲在他五十岁那年突然对我们说:“我要到外面种稻去。
”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把父亲关于去外地种地的事当做一个笑话。
直到半个月前父亲背着大半麻袋稻种离开村子,我们才感到惊慌。
父亲沿着一条田埂向前走着,我跟在他后面,或者说,我要送一送他。
田埂更很窄,父亲走得如鱼得水。
而我呢,每走几步就从田埂更上滑下去,一屁股坐在泥土里。
为什么不去大路上坐车呢?我问。
只有去城里才需要坐车,父亲回答我。
父亲的回答让人沮丧,然后我继续问道,那你要去哪里呢?
外地,他回答得很干脆。
可是,外地在什么地方呢?
唔,父亲丝毫没有放幔脚步,腾出一只手向前指了指,唔,外地就在远处吧。
父亲像在说绕口令。
我停了下来,感觉再也走不动了。
父亲叫我回去,你的腿太不经了。
等着吧,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父亲说。
我站在田野里看父亲的背影越来越小,小得仿佛钻进了天地之间的缝隙里似的。
这一年,我还在读小学,我只是觉得父亲走起路来有意思极了,我想起刚刚学会的一个成语,摇头摆尾,并用它造了个句——父亲摇头摆尾地走远了。
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进城了,他们有的是木匠,有的是瓦匠,还有一些是去城里学手艺的。
父亲终于来信了,他在信封里夹了一小支稻花,真的比我从前见到的壮硕多了。
父亲说他舍不得掐下一整株,毕竟一粒花就是一粒米。
稻花是鹅黄色的,散发着来自远方的气息,我将它们拿给母亲和姐姐们看,稻花转了一圈后又扔给了我,可能认为我可以代表全家激动一下。
然而,令我激动的不止是这些,父亲说等收获后就会回来,想想那场景都叫人兴奋,父亲扛着——哦,不,应该是骑着马,马背上装满鼓鼓的袋子,袋子里当然是父亲种出的新米了。
我把父亲寄来的稻花插进一只空酒瓶里,再往瓶里灌上水,每天上学前换一次水——我做得极其认真,以至于引
起母亲一阵抱怨,你每天喂鸡都没这么勤快。
一段时间后,稻花竟结出了稻穗,我将它们带到学校,同学们都来围观,七嘴八舌地评论这株来自远方的稻穗,就连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感到不可思议。
秋天过去很久了,并没有看见骑马的父亲和马背上鼓鼓囊囊的袋子。
整个冬天,父亲都没有给我们写信,像动物冬眠了似的。
直到第二年的春天,一封信才姗姗来迟,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只是说他又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父亲在信里告诉我们,他多么喜爱这里啊,好像它们生来就是为了种植水稻的,泥土的密实度,水和土的比例,气候,日照时长,等等,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片地方很大很大,真的是—望无垠。
父亲的信戛然而止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没有再收到父亲的只言片语。
我常常会陷入一种遐想,那个离我很远很远的父亲,他的脚下正踩着一片什么颜色的土地呢。
这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终于又收到父亲的来信,他已经到达海边了,是的,没错,海边。
他在过去的几年里走过很多地方,后来他改变了寻找土地的方向,由北方转向东方,直到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才停下。
如果以村庄为圆心,父亲曾到过的北方为半径,父亲已经完成这个圆形的四分之一了。
当我在地图上寻找父亲足迹的时候,都会怀疑他是不是要将地球上的整个陆地板块种上水稻。
父亲的稻田就在海边的盐碱地上,那是一片长着红彤彤莎草的红彤彤的地。
父亲在信纸的反面将海边的稻田画了出来——海风吹着稻田,波浪起伏,像另一片海,而稻田竟然是红色的。
父亲很快就有朋友了,那是岸边成群的萤火虫,它们常常飞到父亲的稻田上空,像一粒粒发光的稻谷。
父亲在信上说,天一黑,萤火虫就会围在他的周围,落在手臂上,落在膝盖上,眼前亮了,有一次在这光照下他竟把一条沟渠挖得笔直。
我问母亲,父亲还会回来吗?母亲愣了一下:“他到外地种稻去了。
”
我也问过姐姐们,她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头都没有抬起来。
是的,每个人都在专注自己的事情,包括父亲。
姐姐们去了更大的城市发展,她们把母亲也接走了。
母亲喜欢城市,喜欢双脚踩在地板上的感觉。
后来我也有了工作,我特地去过那个海边,根据信上的邮戳——果真是一片辽阔而荒凉之地,脚下的盐碱块像紧握秘密的拳头,十分坚硬,硌得脚生疼。
我穿过大片大片的莎草,红得像火一样的莎草,约半人高,细瘦,风吹过去,如稻浪起伏。
(选自《雨花》2019年第一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要到外地去种稻,却不告诉“我”外地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表明到外地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父亲复杂的情感。
B.父亲邮寄回来的稻花竟然结出了稻穗,作者叙写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让人们对父亲充满神灵般的敬意。
C.小说中的母亲及姐姐们,对父亲漠不关心,其实这是以近乎冷酷的写实手法表现人们对父亲选择的不赞同,他们
更向往并享受城市生活。
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不但与前文父亲来信中描绘的海边景象相呼应,而且还揭示了父亲海边种稻的真相:海边种稻异常艰难。
2.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套袖
铁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
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鞋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
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我一副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
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气质。
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黄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
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
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
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
⑥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袖套。
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
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
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
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
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
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⑧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⑨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⑩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
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
⑪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
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
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
问我写作、工作情况。
很快就如释重负。
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
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⑫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
那天很冷,还刮着风。
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
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
⑬“您是见老。
”我说。
⑭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
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⑮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
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
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
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
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⑯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
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⑰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
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
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
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
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
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
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⑱正月已近。
“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
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
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1.有人建议将①-⑥段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2.联系下文,请评析第⑦段写法上的特点。
3.捡豆子,糊窗缝,写作——文中的孙犁所做的三件事。
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文题“套袖”,除了是本文的线索,它显然与主旨有关。
请分析“套袖”与本文主旨的关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0这个后起的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这在现代数学界仍有争议。
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简牍中可以看到,至少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算术中还不存在“整数零”这个数学概念。
众所周知,相较于其他整数,“零”出现得相当晚,现代数学的整数符号0是印度人在公元5世纪发明的,传入中国就更晚了。
中国先秦的古籍中,找不到任何表示这个整数的字眼,0根本没有出现过,“零”也只有“零落”一类的意思,尚未表示数字。
学者研究指出,古代中国人是有类似“零”的概念的。
比如中国哲学很早就有了“无”的观念,和“有”相对。
再比如古人利用算筹进行计算时,会以空位表示该位“没有值”。
但是,这些大多都是“空集”“空位”之类的观念,而非严格意义的“整数零”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甘肃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了万余枚汉代简牍,其中一枚记录了如下一些数字:“负七、负五、负三、负一、得二、得四、得六、得八。
”与之类似的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简牍还有几枚,这些木简应该是用于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绩效的。
用现代数学常识来看,这种数数方法显得十分别扭。
但对于汉代人而言,这样计数再平常不过了。
他们眼中整数的序列,就像现代人乘坐电梯一样从一楼往下一层,不是零楼,而是负一楼。
抽象地说,在他们看来,整数不是现代定义中数轴上的点,而是数轴上的线段。
通俗地讲,他们的整数计算就是“囫囵数字,论个儿数”(其实严格地讲,当时也还没有现代数学意义上的“正负”概念)。
这种数学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
从数轴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的计时方法,所谓“两天”,只需要起点终点分别为第一天、第二天这两条线段的任意点,而不必积累满两个整天的长度。
中国传统的服丧制度正是如此,按规定嫡子为父服丧须满三年,这里的三年是指二十五个月,而非三十六个月——因为无论怎么算,二十五个月都能经过三个“年线段”。
既然正整数的概念均为缺少左端点的线段,且没有零的概念,自然计数的起始点就是一而非零了——计算岁数的方式正是如此,出生就算一岁,中国人的传统是没有零岁的,所以除夕出生的婴儿,大年初一就已经两岁了。
这种计“虚岁”的古老方法,很多现代中国人很难理解,其实正是早期中国整数观念的孑遗。
尽管整数的概念是数轴上的线段而非点,但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人仍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分数。
出土的先秦秦汉数学文献中频频见到发达的分数计算。
古代中国发达的分数计算与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并存了至少几百年,迟迟不产生“零”,尽管很难想象,却偏偏就是事实。
数学界对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当然都是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的,不过,如果改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根据汉代出土简牍所见的情况,“零”的确既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也不能说是“数起来很自然的数”,确实一点也不“自然”。
(摘编自《汉简无“零”》,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0在中国古代数学概念中并不存在,这个符号是一千多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中国古代与“有”相对的“无”,其实就相当于现代数学意义上整数零的概念。
C.汉代人计数时有正数与负数,但二者中间缺少零,这就导致计算结果不够严谨。
D.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是一个数学理论问题,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提出0作为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的疑问,然后引出了文章的观点。
B.第四段列举汉代木简上的数字,用事实论证当时不存在整数零这一概念的客观性。
C.文章介绍中国计虚岁的传统是为了论证缺少整数零造成了现代人理解上的误区。
D.文章涉及数学、考古、民俗等三大领域,集科普性、文化性、趣味性于一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先秦古籍中没有整数0,“零”只有零落之意,表明古代中国数学的落后。
B.正整数的概念缺少左端点且没有零的现象,导致自然计数起点为一而非零。
C.中国古代发达的分数计算和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体现我国古代数学发展不均衡。
D.从历史考证看,0不符合自然数的特点,运用中又别扭,因此说是自然数不妥当。
4、文言文阅读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
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
帝不省。
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
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
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
”帝是之。
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
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
正春求去,不许。
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
正春坐
敬不谨,敬党大恨。
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
..,掌詹事府,以侍养
归。
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
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
..。
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
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翁正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B.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C.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D.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左迁专指降官贬谪,比如白居易就曾左迁为九江郡司马。
B.薨,是死的意思。
古代天子去世叫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亡曰不禄,百姓亡称死。
C.吏部,隋唐、五代时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
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解印、解甲归田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正春才学过人,敢于直谏。
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土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后又担任皇帝的讲官。
他曾经向皇帝提出八点忠告,却没被采纳。
B.翁正春审时度势,建言得当。
他知道琉球中山王已经归附倭寇,就建议皇帝和他们断绝往来,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
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翁正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
虽然韩敬的党羽很恼恨翁正春,但他坚持认为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有罪。
后来又拂逆魏忠贤,被下旨责备。
D.翁正春严肃庄重,作风正派。
他气质风度峻肃,整天不讲轻慢的话,即使疲倦也不东歪西靠,眼睛不四处乱看,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2)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意思是,鸡鸣的时候,路上还有黎明的寒气,在这早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
B.本诗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景,鸡鸣、莺啭、晓钟是听觉,紫陌、玉阶、旌旗等是视觉。
C.颈联写花迎接这些剑珮铿锵的官员,正是星星刚隐落的时候,柳条上还带着早晨的露水。
D.尾联恭维贾至,说只有他这位凤凰池上的人,才能作这样- -首好诗,使大家都难于奉和。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按要求填空。
(1)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__________)《扬州慢》)
(3)《登金陵凤凰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来表达自己的忧虑。
7、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请从下
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
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8、《掌上的心》是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作品,品读该诗,说说这首诗的妙处。
要求:答出3条妙处,100字左右。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9、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作。
2020 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在疫情严重的时候,全国人民支援湖北。
4月8日,战疫两个多月的武汉解封,荆楚大地,重焕新生。
走出疫情阴霾的中国,走上了支援国际抗疫的道路。
据报道,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或正在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中国还向世卫组织捐助2000万美元,累计向11国派出13批医疗专家组。
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
对此,国人有赞同,有不解;国际上甚至有人诋毁、污蔑。
作为一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学生,你怎么看待此事?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B
2.①从走田埂如鱼得水等,看岀父亲是种庄稼的能手;②从到外地种稻,换了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等,看岀父亲具有探索精神;③从父亲只给家里来信等,看岀父亲对事业的专注(或对理想的执著)。
3.①从讲述故事角度:父亲的故事是由“我”讲述的,增强小说的真实感;②从推进情节发展角度:“我”送父亲,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以及最后的实地察看,“我”作为线索人物,见证了整个故事,贯穿情节的发展;③从衬托人物角度:通过“我”的所见所思使父亲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④从表现主旨角度:通过“我”对父亲故事的叙述,父亲身上所表现的探索不己及为实现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得以彰显。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项,“让人们对父亲充满神灵般的敬意”错。
结合“我把父亲寄来的稻花插进一只空酒瓶里,再往瓶里灌上水,每天上学前换一次水——我做得极其认真,以至于引起母亲一阵抱怨,你每天喂鸡都没这么勤快”分析,写我认真伺候稻花,稻花竟然结出了稻穗,目的是为了增强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表现父亲对我的影响以及对父亲的思念与牵挂。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结合“田埂更很窄,父亲走得如鱼得水。
而我呢,每走几步就从田埂更上滑下去,一屁股坐在泥土里”分析,父亲是种庄稼的能手。
结合“直到第二年的春天,一封信才姗姗来迟,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只是说他又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他已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