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最后模拟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最后模拟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A.胰液B.胃液C.胆汁D.肠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
肝脏分泌的胆汁用于乳化脂肪,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有利于脂肪进一步被胰液和肠液中的脂肪酶分解为甘油、脂肪酸。

胆汁是唯一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

2.很多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这是因为()
A.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B.昆虫体表的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内脏
C.外骨骼非常坚韧
D.坚韧的外骨骼不能随昆虫的生长而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蝉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想长大,必须脱去外骨骼。

【详解】
昆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因此昆虫在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所以很多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这是因为坚韧的外骨骼不能随昆虫的生长而生长。

【点睛】
昆虫的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因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3.下列几种变异中,不能遗传的变异是()
A.杂交产生的新品种
B.转基因产生的新品种
C.遮阴处的幼苗出现白化现象
D.化学药剂处理产生的新品种
【答案】C
【解析】
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由分析可知,杂交产生的新品种、转基因产生的新品种、化学药剂处理产生的新品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是可遗传的变异;遮阴处的幼苗出现白化现象是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变异的原因。

4.鲸终生生活在海洋中,颈部不明显,具鳍,体表光滑无毛。

但它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的主要原因是()
A.用肺呼吸,体温恒定B.心脏分四腔,两条血液循环路线
C.神经系统发达,能产生条件反射D.体腔内有隔,胎生、哺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心脏四腔;胎生哺乳;体内有膈,据此解答。

【详解】
鲸的体腔内有隔,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此属于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可见D正确。

【点睛】
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

5.下列成语所描述的现象中,与昆虫生殖和发育无关的是
A.作茧自缚B.蜻蜓点水
C.飞蛾扑火D.金禅脱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昆虫的发育可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叫不完全变态发育。

【详解】
昆虫的发育可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叫不完全变态发育。

蜻蜓点水是蜻蜓产卵行
现象,与生殖和发育无关。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昆虫的发育特点。

6.下列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B.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
C.鱼类、鸟类的种类都位于世界前列
D.我国蕨类植物种类居世界第一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在全世界现存裸子植物15科850种中,我国就有10科,约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

我国有脊椎动物6000多种,约占世界种数的14%,A正确;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5纲,八目,11科,41属,236种。

其中引种栽培1科,7属,51种。

有不少是第三纪孑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

占世界已知种数的26.7%,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B正确;我国的鱼类占世界已知种数的20.3%、鸟类占世界已知种数的14.25%、哺乳类占世界已知种数的13.39%,因此我国的鱼类、鸟类、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的前列的种数都位于世界的前列,C正确;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藓、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分占世界已知种类的(苔藓未统计确数)、22%、36.7%,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据世界第三位;裸子植物总数占26.7%,位列世界第一位,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我国生物的多样性。

7.下列关于长颈鹿长颈性状形成原因是描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为吃到高处树叶不断伸长颈形成的B.上帝创造的
C.自然选择的结果D.是变异的结果,与遗传无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些,有的颈短些,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这些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长些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
颈鹿就被淘汰了,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的进化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

点评:此题较新颖,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特点.达尔文关于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变异→环境选择→适者生存。

8.以下有关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事实和观点,错误的是()
A.没有植物的蒸腾作用,生物圈仍能形成水循环
B.气孔是水、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出的门户
C.移栽过程中修剪枝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
D.蒸腾作用为植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提供动力
【答案】A
【解析】没有植物的蒸腾作用,生物圈不能形成水循环,A错误;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气孔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门户是气孔,B正确;移栽过程中修剪枝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利用植物的成活,C正确;蒸腾作用为植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提供动力,D正确。

9.下列不属于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A.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
B.用肺呼吸
C.生殖和发育受到水的限制
D.陆上产卵,卵有卵壳保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都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详解】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
【点睛】
此题考查了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0.图为哺乳动物牙齿的结构,据图可以判断两类动物的食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肉食动物,②为草食动物
B.①、②均为肉食动物
C.①为草食动物,②为肉食动物
D.①、②均为草食动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草性动物牙齿有臼齿和门齿的分化,无犬齿;食肉性动物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

【详解】
食草性动物,牙齿有臼齿和门齿的分化,无犬齿;门齿开头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的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犬齿尖锐锋利是肉食性动物的特点,适于撕裂食物。

图①中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所以是草食性动物的牙齿;图②中的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所以是肉食性动物的牙齿,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关键知道食草性动物没有犬齿。

11.图示为大豆种子萌发一直到成熟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B点开始的
B.AB段时植物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C.BC段植物的光合作用始终大于呼吸作用
D.BC段大豆即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C
图表示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会减少,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会增多,所以图中曲线应该是先降低后升高。

【详解】
A、据图可知,AB段植物的种子没有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从B点开始长出幼叶,在光照下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故A正确;
B、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旺盛,将储藏在子叶或胚乳内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所以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含量逐渐减少,即图中AB段,由于AB段没有叶,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B段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故B正确;
C、BC段大豆即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但是并不是光合作用始终大于呼吸作用,如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C错误;
D、大豆长成幼苗后,在BC段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故D正确。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即可解答。

12.我国倡导无偿献血。

献血时一般从献血者肘窝处的静脉采血,而非动脉采血,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静脉在皮下的分布大多较浅B.静脉管径较大、管壁薄
C.静脉内血流速度较快D.静脉采血后容易止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可根据静脉的特点分析解答。

【详解】
静脉的特点是:在皮下的分布大多较浅,如我们手臂上的“青筋”;管径较大、管壁薄;这样的特点采血时更易寻找并且针头容易刺入。

血液是流经毛细血管后流入静脉,压力较低,因此静脉管内血流速度较慢,采血后容易止血。

ABD正确。

C错误
【点睛】
本题要求掌握的是静脉的特点在医学上的应用。

13.晋江八仙山公园里的爱心提示牌写着:“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原因是()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B.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C.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答案】B
植物根部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部的生长。

【详解】
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缺少氧气,导致草的根部氧气供应不足,呼吸作用减弱,从而使根的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影响草的地上部分的生长,故选B。

【点睛】
此题要求掌握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14.下列关于消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必须通过消化才能被吸收
B.淀粉从口腔开始消化,在胃内和小肠中继续消化
C.各种大分子营养物质都是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的
D.脂肪和蛋白质都是从胃中开始消化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详解】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维生素、无机盐等,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中的淀粉需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水、维生素、无机盐能够直接被吸收,A错误;淀粉从口腔开始消化,在胃中淀粉不能被消化,B错误;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蛋白质是从胃中开始消化的,脂肪是在小肠中开始消化的,D错误。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情况。

15.同在一个草场,牛吃草长牛肉,羊吃草长羊肉。

牛和羊吃了同样的食物确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其根本原因是(遗传和变异)()
A.牛和羊的新陈代谢方式不同
B.牛和羊的消化吸收功能显著不同
C.牛和羊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
D.牛和羊的细胞大小和形状不同
【答案】C
【解析】
基因控制的。

据此回答。

【详解】
牛和羊新陈代谢方式与性状无关,所以不符合题意;牛和羊消化功能与性状无关,所以也不符合题意;牛和羊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决定肉质的基因不同,所以牛和羊的肉质不同,符合题意;牛和羊的细胞大小和形状不同不能决定牛和羊的性状,所以也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选项错误,只有C选项正确。

故选C。

【点睛】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6.图为小玲在仔细观察一朵花的形态结构后绘制的简图。

若在开花前将此花套袋,则这朵花()
A.不会结果B.会结果C.不会开花D.不会凋落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朵花同时具备雌蕊和雄蕊,称为两性花,只有雌蕊或雄蕊,称为单性花。

单性花只能进行异花传粉。

【详解】
小玲绘制的花只有雌蕊,属于单性花,因此,只能进行异花传粉。

在开花前进行套袋处理,不能完成传粉和受精,不能形成果实、种子。

故选A。

17.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一段时间后,细菌内出现一些新的噬菌体,这是因为DNA 是()
A.主要的遗传物质B.控制性状的单位
C.提供能量的物质D.遗传物质的载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

【详解】
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
【点睛】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实验的结论,只要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操作步骤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正确牢固的基础知识。

18.农业科学家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大棚内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害虫对这种农药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害虫的抗药性变强是有利变异
B.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的作用才产生的
C.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D.害虫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对害虫来说抗药性变异有利于生存,因此是有利变异,A正确;
B、害虫中原来就有抗药性的个体,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而抗药性强的个体活下来,因此害虫的抗药性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B错误;
C、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有的不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害虫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D正确;
故选B.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19.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被称为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的是()
A.红细胞B.血小板C.白细胞D.血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加速血液凝固;白细胞的作用是保护和防御,吞噬病菌,被称为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红细胞的作用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0.牛结核病是极易在奶牛间传播的传染病。

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将老鼠的某种基因转移到奶牛体内,使奶牛能抵抗低水平结核杆菌的感染。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将该转基因鼠大量繁殖,可用克隆技术B.该转基因鼠体内存在大量抵抗结合杆菌的抗原
C.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D.转基因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答案】B
(1)基因工程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2)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详解】
A. 克隆技术是指人工遗传操作动物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克隆后代与亲代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成,所以快速培育优良品种,大量繁殖转基因动物,拯救濒危动物都是采用的克隆技术,所以可用克隆技术大量繁殖该转基因鼠,A 正确。

B. 该转基因鼠体内存在大量抵抗结合杆菌的抗体,B错误。

C. 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供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所以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

D. 应该重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防范转基因对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是必要的、转基因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潜在的威胁和负面影响,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转基因技术的相关知识。

21.下列做法符合健康生活理念的是
A.通宵玩电游B.吸烟酗酒C.合理宣泄D.可乐当水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科学安排时间劳逸结合,通宵玩电游会影响身体健康;B、吸烟酗酒,会增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影响身体健康;C、合理宣泄,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D、可乐里面含有较多的糖类,可乐当水喝容易肥胖,不利于身体健康。

故C符合题意。

【学科网考点定位】调节情绪的方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22.下列与听觉、视觉形成以及调节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鼓膜和视网膜,分别是听觉和视觉的感觉器官
B.听觉神经和视神经都是传入神经
C.产生听觉和形成物像都在大脑的一定区域
D.视觉形成中能否清晰成像取决于睫状体对角膜的调节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视觉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
A、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故A错误;
B、听神经和视神经都是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的神经,因此都属于传入神经,故B正确;
C、形成物像是在视网膜中选形成的,故C错误;
D、视觉形成中能否清晰成像取决于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故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眼球的结构和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

明确视觉和听觉的形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人突然从低海拔处上升到高海拔处,鼓膜会感觉不适,可通过做咀嚼运动或大口呼吸等来缓解,原因是()
A.分散注意力,放松鼓膜B.疏通咽鼓管,改变中耳压力
C.缓解不适,放松咽喉部肌肉D.关闭咽鼓管,减小耳腔压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咽鼓管是连通中耳和咽部的管道,作用是维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据此解答。

【详解】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短时间内突然从低海拔上升至高海拔处,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造成不适,需要张大嘴做咀嚼运动,并大口吞咽空气,这样做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解除不适,因此,“人突然从低海拔处上升到高海拔处,鼓膜会感觉不适,可通过做咀嚼运动或大口呼吸等来缓解”,原因是疏通咽鼓管,改变中耳压力。

故选B。

24.下列生物的生殖中,有精子和卵细胞参与的是()
A.草莓扦插B.马铃薯块茎繁殖
C.苹果嫁接D.小麦用种子繁殖
【答案】D
【分析】
(1)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详解】
草莓借助匍匐茎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A不符合题意;马铃薯由母体的块茎直接产生新个体,块茎是植物的茎,属于营养器官,是无性生殖,B 不符合题意;苹果的嫁接的过程中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繁殖,C不符合题意;小麦种子经过了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细胞的结合,有精子和卵细胞参与,是有性生殖,D符合题意。

【点睛】
判断植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产生新个体的过程中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5.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同一部位时,选择下列哪种目镜和物镜的组合,视野中的细胞体积最大?()
A.目镜5×物镜40×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D.目镜16×物镜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要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体积最大,即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应选择高倍镜的组合,即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最大。

A放大倍数是200倍,B放大倍数是400倍,C放大倍数是100倍,D放大倍数是160倍。

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显微镜的操作能力,属于容易题。

26.对微小的物体和细胞进行观察,应当借助显微镜。

下列有关显微镜的操作正确的是()
A.对光时使用高倍镜
B.光线较暗时使用平面镜
C.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