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华师大版高二上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华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
1.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
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 这说明南朝
A. 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 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 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 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可知自己几年之后的
仕途会高升说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C项
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才能与人品及人才的举荐而是出身门第排除AB 从材料中看不出官爵的
直接继承关系排除D
2.据《明史》记载洪武年间本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但后被明太祖斥责还乡且终生不用太祖甚至还制作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明太祖此举()
A. 平衡了宦官与宰相矛盾
B. 试图阻止宦官进入宫廷
C. 意在防范宦官专权的局面
D. 根除了君主专制的威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且终生不用”“太祖甚至还制作铁牌置于宫
门预者斩”可知明太祖此举意在防范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太祖时期废除了宰相制度故排除A项
材料中只是强调限制宦官干政并不是阻止宦官进入宫廷
根除了君主专制的威胁此种说法过于绝对
3.某条约规定“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
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纳河南岸之墨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该条约
①是中俄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边界条约②是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的结果
③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的领土属于中国④维护了中俄东北边界 170 多年的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从条约内容可以看出该条约是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是中俄经
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边界条约条约内容肯定了
外兴安岭以南的领土属于中国条约的签订维护了中俄东北边界170多年的稳定
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
曾纪泽是19世纪人签订过《中俄改订条约》与《尼布楚条约》无关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4.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称明清之际的小说家李渔为享乐主义大师说他的小说“写出了心
中之言” 如此评价反映李渔作品代表了()
A. 商品经济推动下通俗文学得到蓬勃发展
B. 鼓励市民享乐
C. 文学日益平民化
D. 小说是明清文学的主流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享乐主义大师”、“写出了心中之言”可以看出这是市民文学的特点根
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
B项是对材料的字面理解排除
C项说的是文学的特色与材料要求的“李渔作品代表了”不符排除
D项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小说是明清文学的主流这一内容排除
故选A
5.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贸易发展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就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和丝绸而言其产地主要为太湖周边的江南地区因海外市
场的刺激而迅速崛起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
从而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对此现象解读错误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后海外市场扩大
B. 国内货币流通增加有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促进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D.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答案】D
【解析】
6.钱穆先生指出明代是中国政治之再建(之前蒙古人的少数民族政治)然而恶化了恶
化的主因是
A. 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 废丞相、权分六部
C. 废除行省设三司
D. 设立内阁分割相权
【答案】B
【解析】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了防止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皇权大大加强皇帝个人专制的程度上升实际上是政治
生态的倒退故选B 设参知政事是在宋代排除A 废除行省设三司是在地方而且该做法
分散了权力不是“恶化”的表现
排除C 内阁设立之前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无所谓分割相权排除D.
7.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 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可
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因此D选
项正确
A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
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先秦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
不断增强
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
故选D
8.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 认为西洋传教士“仰蒜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 其传教活
动“不必禁止” 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
材料说明
A. 西方文化已被完仝接受
B. 康熙帝思想保守落后
C. 政治利益决定文化政策
D. 康熙帝实行文化专制
【答案】C
【解析】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 以及要求传教士尊
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
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政治利益决定文化政策 C项
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B、D项
A项材料无法体现
9.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
书下也”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
A. 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
B. 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
C. 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
D. 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的重要事务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由明成祖设立排除A
内阁主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否定的权力机构故C正确排除B
D项“代替”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10.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李贽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这一“标志”()
A. 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 促进面向世界的风气形成
C. 是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
D. 有效实现了中国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
11.祈风与祭海对于海商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神圣而重要的活动在宋代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出面主持这项活动并把海商信仰之神及祭祀活动兴隆的地方赐以封位和名号该行为在实质上反映了()
A. 通过神的力量控制海商以增加财政收入
B. 皇权与神权相结合以昭示皇权至高无上
C. 封建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与干预
D. 祭海祈风是海商贸易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一定要增加财政收入排除
B.材料没有反映出皇权至上的特征排除
C.祈风和祭海主要是对海外贸易活动的重视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宋朝政府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和控制正确
D.材料不光是体现对外贸易的活动特征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政府的参与排除
故选C
12.内阁初建时其职能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 而到嘉靖、万历年间其主要职能变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这一变化说明()
A. 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
B. 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
C. 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
D. 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在明成祖时期只是顾问、万历时期有“票拟章奏…保荐人才“ 答案为A
B.结合所学可知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关 C错误
D.内阁一直没有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13.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四记载明朝常熟人谭晓因“田多洼芜” 低价购买了大量田地雇用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将低洼处皆凿为池四周围以高塍“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 开挖出来的水池“以百计皆畜鱼” 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易肥……卖鱼、果、蔬菜、鸟凫昆虫等的收入“视田之入复三倍” 这说明()
A. 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B. 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雇佣劳动
C.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D. 土地综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答案】C
【解析】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往往采用各种卑劣手段材料显示谭晓所购之地是农民嫌种地效益太低而舍弃的土地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普遍”采用雇佣劳动排除B项
经营方式包含的内容很丰富雇佣、商品生产、多种经营等都属于经营方式的变化故C 项正确
材料显示谭晓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利用土地但并没有体现土地综合利用增加了农民
收入排除D项
故选C
14. 晚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长期把持朝政颐指气使不可一世……把天启年间的政治局面搞得畸形而恐怖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
A. 对魏忠贤的个人崇拜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丞相制度的废除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15.明清时期土地利用得到深入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
主要途径土地的深入利用还促进了桑基鱼塘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甘薯、玉米、花生、马铃薯等新作物也传入我国这表明()
A. 明清之际商业较繁荣
B. 中外交流内容广泛
C. 社会的人口压力加大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C
【解析】根据“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土地的深入
利用还促进了桑基鱼塘的形成与发展……”可得
出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政府充分利用土地以及引进高产作物以缓解人口压力故C项
正确
材料与商业无关排除A 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外交流排除B 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
排除D.
16.如图为宋代海外贸易路线概况它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
A. 以周边国家为主要对象
B. 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C. 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
D. 在官府管理和鼓励下较为活跃
【答案】D
【解析】宋朝海外贸易远到欧洲故A错误
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故B错误
题干信息体现不出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故C错误
依据“宋代海外贸易路线概况”图可知宋朝与海外各国的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同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这主要是由于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的政策故D正确
故选D
17.明代曾对外商进出口货物实行零关税或低关税政策如明太祖曾下令“听其交易勿征其税”“占城海舶、货物皆免其征以示怀柔之意” 由此可知该政策()
A. 具有近代关税自主理念
B. 加剧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C. 利于中外物质文化交流
D. 阻碍了对海外市场的扩展
【答案】C
【解析】政府实行零关税政策或低关税政策有利于激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进行贸易增进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发展和友好交往故C项正确
实行零关税政策实际上是明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产物而非近代关税自主理念的体现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明初财政困难的信息“加剧”一说更是无从谈起故排除B项
材料现象仅是针对外国来华没有反映中国对外状况排除D项
故选C
18.在明末至鸦片战争前福建长汀的四堡印书业曾十分繁荣它采用家族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但由于印刷书籍工序多许多工作无法在一个作坊内完成要分散到家族内的别家进行作坊主按件计酬付给劳动者工资这一做法()
A. 反映了雇佣劳动的普遍确立
B.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C. 有助于促进生产关系的革新
D. 使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解体
【答案】C
【解析】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四堡印书业与家族内的别家协作按件计酬付给劳动者工资手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采用雇佣劳动的做法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有助于促进生产关系的革新 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雇佣劳动的“普遍确立” A项错误
手工业分工增多实行雇佣劳动并没有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B项错误
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D项错误
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东亚贸易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19.(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东亚贸易的相似之处并简述清朝“广州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
【答案】(1)变化贸易中心贸易主战场由印度洋转向太平洋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贸易主体欧洲商人大量出现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解析】(1)关于变化根据材料“1509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贸易 1514年
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
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贸易中心、贸易流向、贸易政策、贸易主体、大批华人移民国外等角度分析总结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明朝
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等方面总结回答
【答案】(2)相似之处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中国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都有一个政府由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
作用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2)相似之处根据“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得出中国在东亚商贸圈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清朝持续外贸顺差”得出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根据“朝廷开放福
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结束海禁并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
得出中国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可知都有一个政府由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
过程作用根据“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西方各商业势力
也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得出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初步认识根据“清朝持续外
贸顺差”“以上海为中心之一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得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
经济的发展
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冯梦龙“情教”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背

20.(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文学的特征及其表现情感史研究、文学史研究都是史学
研究的新领域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特点强调“情”的主体地位以“情”维系“理” 实现“情”“理”的和谐统一
背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宋明理学的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道学家的虚伪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明确提出‘情教’思想”“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世
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
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宋明时期……把‘情’看作人性中消极的、恶的因素”等信息从理学的
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道学家的虚伪等方面归纳即可
【答案】(2)特征文体较之以往各代更加多样文学领域更加繁荣
表现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数量超过以往各代元明以来已
经呈现弱势的诗、词、古文等重新振兴起来文体有创新优秀传世的作品较多且造诣很高
认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文学都与文化环境紧密相关(或专制环境下人们的情
感普遍受到压抑民主环境下人们的情感较为开放)理性的情感、有前瞻意识的文学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要理性地看待古代中国文化
【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举凡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在清代文坛
上占有一席之地”“各类文体大都……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等概括其特征然后结合材
料二中各类文体的发展和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其表现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文
化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学等角度进行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