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带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
(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5.阅读《行路难》,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的诗句是,。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古诗阅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7.诗歌鉴赏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日
〔南朝·梁〕鲍泉
露色已成霜,梧楸①欲半黄。

燕去櫩②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注:①楸:(qiū)楸树,落叶乔木。

②櫩:同“檐”,屋檐。

(1)“梧楸欲半黄”一句中“欲半黄”三字妙在何处?
(2)请赏析“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这一联诗句。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10.古诗阅读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檯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杜鹃:鸟名,又名子规,或布谷鸟。

②树杪:树梢。

③讼芋田: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争讼。

④翻教授:翻新教化。

(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一联中的“响”能否改为“鸣”、“啼”?请简要分析。

(2)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诗歌鉴赏
鹧鸪天・咏渔父
〔宋〕王质
一只船儿任意飞。

眼前不管是和非。

鱼儿得了浑闲事,未得鱼儿未肯归。

全似懒,又如痴。

这些快活有谁知。

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

(1)上阙中“飞”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船儿的________特点,又表现了渔夫________的心情。

(2)下阙中词人感慨“这些快活有谁知”,你觉得“这种快活”蕴含了怎样的情怀?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3.古诗文阅读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
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5.古诗文阅读
春日
秦观①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诗的第一句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特点是。

(2)请赏析诗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妙处。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暮热游荷池上
(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侬:我。

②披襟:敞开胸襟。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眼眉儿
(南宋)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释):①绮窗人:想象中站在花格窗前的离人。

②秋水,指眼睛;下句中“春山”,指眼眉。

(1)“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具体分析这首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郁已久的愤激之情。

C.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弄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2.(1)“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2)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后,向秀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怀念。

“烂柯人”,借用的是晋人王质的故事: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下棋,看完后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这里抒发的是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悟到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于是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尾联中的“长精神”展现了一种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⑵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3.D
解析:(1)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对清明时节西湖(苏堤)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和郊游踏青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意思是游人离开后禽乌在快乐了。

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

现在,“游人去而禽乌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根据这
个意思找出诗中的意思相同的句子就只有:日暮笙歌收抬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

“旧墓笙歌收抬去”到傍晚时分吹奏的乐器声才渐渐停止,以游人的纵情表现游春之乐。

“万株杨柳属流莺”,用黄莺的欢快、悠情衬托游人游春之乐。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1)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解析】【分析】⑴要注意调动想象,结合诗歌内容来描写。

注意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这些景物不能落下,要发挥想象,把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⑵“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故答案为:⑴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⑵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描绘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的前两句写盘石临水、杨柳拂杯,已是可爱之至,而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画面: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

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⑵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写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遣意,耐人咀嚼回味。

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5.(1)世路艰险;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①意思: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解析】【分析】(1)“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以“行路难”比喻世路艰险,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其中“欲渡黄河冰塞
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表达了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2)《行路难》(其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出极大的郁闷之情;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隐喻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希望垂钓渭水,“乘舟梦日”,又对政治前途抱有幻想;接着诗人用四字短句反复咏叹“行路难”,又表现出徘徊和沉低的心境。

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诗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故答案为:⑴世路艰险;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⑵①意思: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时要明确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能结合以下诗句和寓意,从“情”“景”交融的一个角度回答即可。

6.(1)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结合全诗内容品析,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淡烟疏柳媚晴滩”意思是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这是一首纪游词,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

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

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

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
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一个“媚”字,赋予柳条以人的情态,将微雨初晴,稀疏的柳条沐浴晴辉的娇媚姿态形象地展现出来,表现了初春的生机,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轻松)之情。

⑵清欢既指诗人早春游山时,沿途富有生机的美景带来欣喜,也指与同游者清茶野餐,品茗尝鲜的闲适心境,还指历经人世沧桑后于平凡中体味出清淡的欢愉,此句也可窥见苏轼清雅的情趣和旷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7.(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解析】【分析】(1)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词的下阙写诗人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白发上插着鲜花的诗人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以议论结尾并抒发诗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

最后一句反问形式发议论,表达出诗人乐而忘忧(贬谪流放、志不得伸的忧愁)、与民同乐、行乐惜春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⑵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1)“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2)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梧楸欲半黄”指楸树的叶子将要有些变黄了。

暗示了季节,秋意渐浓,“半黄”写出了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态感,含蓄内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翻译。

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