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校方法及记录表依据自校指南新修改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量筒校准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密度试验用容量筒的校准。

2 技术要求
2.1 容量筒为金属制成的圆筒,两旁装有提手,容量筒上缘及内壁底面及光滑平整,不得有凹凸不平的现象,顶面与底面应平行并与圆柱体的轴垂直。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
4.2.1游标卡尺:最大量程不小于200 mm,分度值0.02 mm。

4.2.2 钢直尺:量程不少于500 mm,分度值1 mm。

4.2.3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15kg,感量为1g。

4.2.4 电子秤或磅秤:量程不小于50kg,感量为5g。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本方法2.1条要求对仪器的外观进行检查。

5.2 容量筒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或钢直尺测量容量筒内径和高度,每120度测量1点,共测量3点;用游标卡尺测量容量筒的壁厚。

5.3 容量筒容积校准:提前将容量筒、玻璃板和校准所要用到的水放到已经恒温的室内(最好控制在20±2℃范围内),称取容量筒和玻璃板质量;然后往容量筒内装满水,同时记录试验用的水温,用玻璃板紧贴筒口滑移排去多余的水和气泡,擦干筒外壁水分后称总质量,重复上述步骤测定3次,计算容量筒容积,取平均值。

10L及以下容量筒校准用感量1g的电子秤称量,10L以上容量筒用感量5g的电子秤或磅秤称量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 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提交审核确认。

雷氏夹校准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水泥安定性试验用雷氏夹的校准,参照《水泥安定性试验用雷氏夹》(JC/T954—2005)编制。

2 技术要求
2.1 雷氏夹应由铜质材料制成,雷氏夹电镀宜光洁、无剥落现象,边缘焊缝和针尖无毛刺,雷氏夹指针宜平直,对称,端部为扁尖状。

2.2 指针直径:(2.0±0.2)mm,长度:(150±1)mm。

2.3 环模:内径(30±1)mm,高度:(30±1)mm。

壁厚:(0.50±0.05)mm,开口缝宽度不大于1mm。

2.4 弹性限变
自然状态下雷氏夹两根指针间距离为(10±1)mm,加荷后,两根指针针尖的距离增加值在(17.5±2.5)mm范围内,卸荷后,两根指针针尖的距离能恢复至(10±1)mm。

3 校准项目
3.1 外观检查。

3.2 雷氏夹尺寸。

3.3 弹性限变。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0±2)℃,相对湿度大于50%,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
4.2.1 标准砝码:(300±0.15)g.
4.2.2游标卡尺:最大量程不小于200 mm,分度值0.02 mm。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执照本方法2.1条要求进行目测检查。

5.2 雷氏夹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测量雷氏夹两指针的长度1次,沿指针长度方向取3点分别测量两指针直径,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环模的内径、高度、壁厚,绕周长每120°测量1次,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将游标卡尺或标准量块固定在1mm处,看测量内径一端面能否在雷氏夹环模开口缝通过,若不能通过为合格。

5.3 弹性限变校准:在雷氏夹测定仪上测出雷氏夹自由状态下两指针针尖间的距离A[应满足10±1mm],然后将雷氏夹一个指针的根部用金属丝悬挂在雷氏夹膨胀测定仪上,在另一个指针的根部挂上质量为300g的砝码,在左侧标尺上读数C,去掉砝码后,再测1次两指针的针尖距离B,重复3次,取平均值,B值与A值应相等。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 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若C-A=(17.5±2.5)mm,且B=A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将不合格雷氏夹剔除。

坍落度测定仪校准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水泥混凝土坍落度测定仪的校准。

2 技术要求
2.1仪器应带有铭牌(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制造厂等)、合格证、使用说明书。

2.2 坍落度筒的外表面应光洁、无毛刺、无伤痕等疵症,并应作防锈处理;内壁光滑无凹凸,在其高度三分之二处设两个把手,下端有脚踏板,底板采用铸铁或钢板制成,具有足够的刚度。

2.3 当采用整体铸造坍落筒时,加工后最小壁厚不应小于4mm;当采用钢板卷制坍落度筒时,其筒壁厚度不应小于3mm。

2.4坍落筒度筒尺寸:底部内经为(200±2)mm,顶部内经为(100±2)mm,高度为(300±2)mm。

2.5捣棒:由圆钢制成,表面应光滑,且端部呈半球形,直径为(16±0.1)mm,长度为(600±5)mm。

3 校准项目
3.1 外观检查
3.2 坍落度筒尺寸
3.3捣棒尺寸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校准环境:环境温度为(20±5)℃,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
4.2.1游标卡尺:最大量程不小于300 mm,分度值0.02 mm。

4.2.2钢直尺:量程不少于600 mm,分度值1 mm。

4.2.3直角尺:量程大于300mm,分度值1 mm。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本方法2.1~2.3条要求进行目测检查。

5.2 坍落度筒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坍落度筒顶部、底部的内径,每120°测量1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将坍落度筒倒置,立于平整底板或平面上,用直角尺测量筒的高度,每120°测量1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用游标卡尺测量坍落度筒筒壁厚度,测量部位应在顶面或底面沿圆周均匀取3个点,测量结果应符合要求。

5.3 捣棒尺寸校准:用钢直尺测量捣棒长度;用游标卡尺在捣棒上均匀地取3个点测量捣棒直径,每点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结果处理
填写记录表
水泥砂浆分层度仪校准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水泥砂浆分层度仪的校准。

2 技术要求
2.1仪器应带有名牌(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制造厂等)、合格证、使用说明书。

2.2 分层度仪应由金属板制成,其内壁应光滑,上下层可用螺栓连接,连接处需加宽为3~5mm,并有橡胶垫圈。

2.3 分层度筒:内径(150±1)mm,上节高(200±1)mm,下节高(100±1)mm
3 校准项目:
3.1外观检查
3.2 分层度筒尺寸
4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0±5)℃,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三用游标卡尺量程不小于300 mm,分度值为0.02 mm。

5校准方法
5.1按本方法2.1条、2.2条要求对仪器进行目测检查。

5.2 分层度筒尺寸校准:用三用游标卡尺测量分层度筒内径及上下层高度,每120°测量1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 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提交审核确认
水泥混凝土试模、砂浆试模校准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试模、砂浆试模的校准,参照《混凝土试模》(JG237-2008)编制。

2 技术要求
2.1 试模的所有外表面应光洁无毛刺无粘砂无伤痕等疵症,试模外表面及紧固件均应涂刷防锈油漆,油漆表面应光滑均匀和色调一致。

2.2 试模宜选用不低于HT200的铸铁,亦可选用Q235号钢或采用性能指标不低于Q235号钢的其他牌号钢或采用其他不吸水材料制作,当选用其他不吸水材料时应经过专门试验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且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方可使用。

2.3 试模在组装和成型试件时不得产生变形,试模结构应保证组装时试模侧板能正确定位,整个试模必须紧密、紧固可靠,在振动成型时不得松动、不得漏浆,试模结构应便于与振动台固定,固定后应牢固可靠,试模侧板、端板和底板等应具有足够的定位面,拆下的零部件应具有互换性。

2.6 试模侧板、端板、隔板的内表面和底板上表面的平面度误差为每100mm不应大于0.04mm,定位面的平面度误差不应大于0.06mm。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环境温度为(20±5)℃,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
游标卡尺:最大量程不小于200 mm,分度值0.02 mm。

深度尺:量程不小于200 mm,分度值0.02 mm。

钢直尺:量程不少于600 mm,分度值1 mm。

0级刀口直角尺及配套塞规:边长小于60mm。

0级刀口平尺及配套塞规:长度不小于600mm。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本方法2.1~2.3条要求对仪器的外观进行检查。

5.2 试模内部尺寸校准:试模两相对侧板内表面的距离用游标卡尺在内侧板上沿对称测量,立方体试模边长在侧板两端分别测量,棱柱体试模长(用钢直尺测量)在两端侧板的两端测量,宽在两边侧板两端、中间分别测量;试模高度用深度尺测量,立方体试模高度在其每个边中部测量,棱柱体试模高度,端侧板在中间测量,边侧板在两端和中间取3个点测量。

5.3 垂直度校准:垂直度应采用精度为0级刀口直角尺和塞规测量。

试模侧板各相邻面的垂直度,应在其高度1/2处测量。

侧板与底板上表面的垂直度,应在侧板长度方向1/2处测量。

5.4 平面度校准:平面度应采用精度为0级刀口平尺和塞规进行测量,刀口平尺的长度,应大于立方体试模内表面的对角线长度,在试模组装前按封闭米字形布局进行测量,内表面平面度不满足2.6条的板不得用于组装。

5.5 组装后缝隙校准:试模组装后,用塞规测量试模各连接面的最大间隙。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 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提交审核确认。

灌砂筒校准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路基、路面材料压实层密度和压实度用灌砂筒的校准。

2 技术要求
2.1仪器应带有名牌(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制造厂等)、合格证、使用说明书。

2.2 灌砂筒由钢材或塑钢制成,外表应做防锈处理,油漆表面应光滑,色调一致,外观完好,没有锈蚀、碰伤、显著划痕等缺陷;金属标定罐由薄铁板制作,上端周围有一罐缘;基板为薄铁板制作的金属方盘,盘中心有一圆孔。

2.3灌砂筒各组成部分的规格要求见表501-1
3.1外观检查
3.2储砂筒尺寸
3.3标定罐尺寸
3.4圆锥形漏斗尺寸
4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环境温度为(25±10)℃,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
4.2.1 游标卡尺:量程300 mm,分度值为0.02 mm。

4.2.2 钢直尺:量程500 mm,分度值为1 mm。

4.2.3 专用通止规:(10±0.1)mm,15±0.1)mm。

5 校准方法
5.1按本方法2.1条、2.2条要求对仪器的外观进行检查。

5.2储砂筒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测量储砂筒内径,用钢直尺测量储砂筒深度,每120°测量一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用专用通止规测量筒底中心开口直径。

5.3 标定罐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测量标定罐内径,用钢直尺测量标定罐深度,每120°测量一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5.4 圆锥形漏斗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测量圆锥形漏斗下口内径,用钢直尺在筒外测量圆锥形漏斗高度,每120°测量1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用专用通止规测量圆锥形漏斗上口内径。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 结果处理:填写校准记录表,提交审核确认。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路面材料强度试验仪主机的校准。

2 技术要求
2.1 仪器应带有名牌(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制造厂等)、合格证、使用说明书。

2.2 仪器安装应水平,立柱应安装紧固、竖直,并相互平行。

2.3 上升速率应控制为1mm/min。

2.4 框架横梁、升降台应保持水平,处于相互平行的平面上。

2.5 上升轴、贯入杆均应竖直,并处于同一直线上。

3 校准项目
3.1 外观检查。

3.2 上升速率。

3.3 上升轴及贯入杆的竖直度。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5±10)℃,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校准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
4.2.1 秒表:分度值0.1s。

4.2.2 百分表:量程10mm,分度值0.01mm。

4.2.3 水平尺。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本方法2.1条、2.2条要求对仪器的外观进行检查。

5.2 上升速率校准:将仪器升降台调节至适当的位置、上升速率挡位设置为1mm/min,将百分表用支架、表夹等装置固定,使表头与上升盘接触并调零,开启上升按钮,同时启动秒表,当秒表显示时间为5min 时关闭上升按钮,读取百分表读数,计算上升速率,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5.3 框架横梁、升降台的水平度校准:将水平框尺分别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置于框架顶部,调节框架水平后,将水平尺以相同的方式放置在升降台上,启动上升按钮,查看升降台上升过程中是否水平,否则应进行维修处理。

5.4 上升轴及贯入杆的竖直度校准:连接测力环、贯入杆,将升降台升至与贯入杆接触的位置,查看贯入杆与升降台是否对中处于同一竖直线上,否则应予以维修处理。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 结果处理
填写记录表,提交审核确认。

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校准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液塑限联合测定仪的校准,参照《土壤液塑限检测仪器检定规程》[JJG(交通)069—2006]编制。

2 技术要求
2.1 外观:
2.1.1 仪器应带有名牌(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制造厂等)、合格证、使用说明书。

2.1.2 仪器外观完好,不应有锈蚀、碰伤、显著的划痕及影响仪器准确度的其他缺陷。

2.1.3 显示装置应刻度清晰,量程满足要求。

2.2 圆锥仪下沉时间为(5±0.1)s。

2.3 圆锥仪:质量为(76±0.2)g或(100±0.2)g;锥角为(30±0.2)°;锥尖磨损高度≤0.3mm。

2.4 盛土杯:小杯内径(40±0.5)mm,高度30~40mm;大杯内径(50±0.5)mm,高度40~50mm。

2.5 下沉深度测量误差≤2%。

3 校准项目
3.1 外观检查。

3.2 圆锥仪下沉时间。

3.3 圆锥仪的质量、圆锥角度及锥尖磨损。

3.4 盛土杯尺寸。

3.5 下沉深度测量误差。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5±10)℃,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校准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
4.2.1 秒表:分度值0.1s。

4.2.2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2000g,感量0.01g。

4.2.3 万能角度尺:分度值2′。

4.2.4 三用游标卡尺:量程不小于200mm,分度值0.02mm。

4.2.5 标准量块:四等标准量块(5mm、10mm、15mm、20mm)。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照本方法2.1条要求进行目测检查。

5.2 圆锥仪下沉时间的校准:将土膏装入盛土杯中,置于升降平台上,转动平台升降螺母,使圆锥锥尖刚好和土面接触,此时指示灯亮,停止转动平台升降螺母,按动开关,同时启动秒表,圆锥仪即自由下落,当读数指示灯亮时(或仪器记数声响),再次按下秒表,记录所经历的时间,平行测定3次,取平均值。

5.3 圆锥仪的质量、圆锥角度及锥尖磨损的校准:
5.3.1 圆锥仪的质量校准:用电子天平称量圆锥的质量,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5.3.2 圆锥仪角度校准:用万能角度尺测量圆角度,每120°测量一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5.3.3 圆锥仪锥尖磨损校准:新购圆锥仪后,用游标卡尺测量锥高,并记录(初始高度),以后校准时使用同样的方法测量锥高(实测高度),并计算锥尖磨损高度值,重复3次,取
5.4 盛土杯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量测盛土杯的内径和高度,每120°测量1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5.5 下沉深度测量误差校准:在0~22mm范围内,设定5mm、10mm、15mm、20mm4个校准点,用标准量块校准,校准的每一点误差应满足2.5条要求,重复3次,取平均值。

误差计算公式为:
误差值=∣量测值—标准值∣x100%
标准值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 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提交审核确认。

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校准记录表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各种电热鼓风干燥箱的校准。

2技术要求
2.1仪器应带有铭牌(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制造厂等)、合
格证、使用说明书。

2.2电热鼓风干燥箱仪器外观完好,不应有影响仪器准确度的缺陷
2.3读数显示应清晰,控制器使用正常。

2.4鼓风机可正常运行。

2.5电热鼓风干燥箱加热装置应为不少于4组的炉瓦电阻丝。

2.6电热鼓风干燥箱控温范围:常温至200℃,显示器分度值为1℃,温度控制:设定值
±3℃。

3校准项目
3.1外观检查
3.2显示器示值
3.3温度控制稳定性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5±10)℃,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校准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标准温度计量程不小于200℃,分度值1℃。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照本方法2.1~2.5条要求逐项进行检查。

5.2 显示器示值校准:从室温开始设置控制器温度值,以10℃的倍数为温度级,每级温度稳定时间不少于30min,用标准温度计测定电热鼓风干燥箱内部温度并记录,同时记录数显装置温度值,作出两者之间的对比曲线或建立电热鼓风干燥箱数显温度值与标准温度计读数的数据对比表。

5.3 温度控制稳定性校准:将电热鼓风干燥箱温度分段设置为65℃、105℃、175℃,待温度稳定后,3h内每小时随机观察一次读数,每次读数偏差不超过设定值±3℃为温度控制稳定性合格。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提交审核确认。

针片状规准仪校准方法
1使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水泥混凝土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用规准仪的校准。

2技术要求
2.1规准仪材质要均匀、不得有生锈、凹凸等缺陷。

2.2针状规准仪由厚5mm、宽20mm、长348.7mm的钢板条制成的底座和直径为6mm的规准仪立柱组成,片状规准仪由厚3mm、宽120mm、长240mm的其上开成6个不同规格的长孔规准板和支架组成。

3校准项目
3.1外观检查。

3.2针状规准仪立柱间距。

3.3片状规准仪孔宽。

3.4片状规准仪孔长。

4 校准环境及器具
4.1 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5±10)℃,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校准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游标卡尺量程不小于200mm,分度值0.02mm。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照本方法2.1条、2.2条要求进行外观检查。

5.2 针状规准仪立柱间距校准:用游标卡尺测量针状规准仪各立柱之间的净距,每一间距测量3次,应在最上边、中间、和最下边分别测量,均不得超过要求。

5.3 片状规准仪孔宽校准:用游标卡尺测量片状规准仪孔宽,每孔测量3次,分别在中间和两端测量,均不得超过要求。

5.4 片状规准仪孔长校准:用游标卡尺测量片状规准仪孔长。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 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提交审核确认。

针片状规准仪校准记录表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马歇尔试模的校准。

2技术要求
2.1试模及套模应由高碳钢或工具钢制成,有足够的厚度和刚度,以保证使用中不产生变
形;外观应圆整,无明显的变形、锈蚀、严重附着污染物等缺陷。

2.2试模:标准试模内径(101.6±0.2)mm、高(87±0.3)mm;
大型试模内径(152.4±0.2)mm、高(115±0.3)mm。

2.3 套筒:标准套筒内径(101.6±0.3)mm、高(70±0.4)mm;
大型套筒内径(155.6±0.3)mm、高(83±0.4)mm。

3校准项目
3.1外观检查。

3.2试模尺寸。

3.3套筒尺寸。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5±10)℃,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校准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游标卡尺量程不小于200mm,分度值0.02mm。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照本方法2.1条要求进行目测检查。

5.2 试模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试模的内径和高度,每120°测量一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5.3 套筒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套筒的内径和高度,每120°测量一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 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将不合格的试模废弃,合格试模收集好编号备用。

压碎值试验仪校准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压碎值试验仪的校准
2技术要求
2.1 压碎值试验仪由钢制圆试筒、压柱、底板组成,外表光滑、平整,压碎值试验仪不得有凹凸、啃边等缺陷。

2.2 压碎值试验仪的压头应平整、光滑,使用后不得产生凹陷。

2.3 各部分尺寸要求如下表所示。

2
,长456~600mm,端部加工成半球形。

2.5 金属筒:内径(112±0.2)mm,高度(179.4±0.2)mm,(JTG E42—2005压碎值试验仪专用,下同)
3 校准项目
3.1 外观检查。

3.2 试筒、压柱、底板。

3.3 金属捣棒和金属筒尺寸。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5±10)℃,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校准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
4.2.1 游标卡尺:量程不小于200mm,分度值0.02mm。

4.2.2 钢直尺:量程不小于500mm,分度值1mm。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照本方法2.1条、2.2条要求进行外观检查。

5.2 试筒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测量试筒的内径、壁厚和高度,每120°测量1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5.3 压柱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压柱头直径、压杆直径、压柱总长、压柱总长、压头壁厚,每120°测量1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5.4 底板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底板的厚度和边缘厚度、用钢直尺测量底板的直径,每120°测量一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5.5 金属捣棒直径校准:用游标卡尺在金属捣棒端部测量捣棒直径,每120°测量一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已符合技术要求。

5.6 金属筒尺寸校准:用游标卡尺分表测量金属筒内径和高度,每120°测量1次,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结果均应符合技术要求。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1、表2提交审核确认
压碎值试验仪校准记录表(GB/T 14685压碎值试验仪)表1
压碎值试验仪校准记录表(JTG E42压碎值试验仪)表2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沥青混合料拌和机的校准,参照《沥青混合料拌和机》[JJG(交通)064—2006。

2技术要求
2.1 仪器应带有铭牌(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制造厂等)、合格证、使用说明书。

2.2 仪器传动系统外露部分应有防护措施,外露表面应做防锈处理,油漆表面应光滑、色调一致,铸件和焊接件表面应平整,拌和机运转部位应无异常声音,拌合叶片降低到最低位置应与锅底保持一定的距离。

2.3 拌合叶片转速:自转为70~80r/min,公转为40~50r/min,精度±0.5%。

2.4 拌合时间控制精度±0.5%。

3 校准项目
3.1 外观检查
3.2 搅拌叶片转速。

3.3 加热时锅内壁温度均匀度。

3.4 拌合时间控制误差。

4 校准环境及校准器具
4.1 校准环境:校准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25±10)℃,相对湿度不大于85%,校准现场应洁净,周围无影响校准结果的振动、污染、腐蚀性气体。

4.2 校准器具:
4.2.1 秒表:分度值0.1s。

4.2.2 转速测定仪:量程(0~3000)r/min,精度1r/min。

5 校准方法、
5.1 外观检查:按照本方法2.1条、2.2条要求进行目测检查。

5.2 搅拌叶片转速校准:上升搅拌叶或下降搅拌锅,启动搅拌机按钮,同时开启秒表,人工计数的方法量测1min搅拌叶的自转和公转的次数,即为其自转和公转转速,重复测试3次,取平均值。

5.3 拌合时间控制误差校准:启动搅拌机按钮,同时开启秒表,测量设定3min运行所需的实际时间,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6 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

7结果处理
填写校准记录表,提交审核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