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井冈山的串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上井冈山的串词
毛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拓展资料: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 -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1927年10月, -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 -又重上井冈山。

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上阕首句如陨石坠地,似鸿鹄凌空,起笔突兀非凡,气势博大,意境高远。

“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

自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乃至重游井冈山(1965年5月),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有38年了。

这38年,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诗人从“坐待时机自主张”少年,到“风华正茂”上学时期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年学生,以至经长征、驱日寇、灭老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上”不仅照应上文“久有”重访井冈山夙愿,而且表达了诗人盼望故地重游迫切心情。

1965年春天,诗人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倍感亲切;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变成多姿多彩,生气勃勃“新颜”。

“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不仅表达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

诗人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水潺潺;举目仰望,盘旋的高路,插入白云渺渺的云端。

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

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
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上阕描述诗人重上井冈山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

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

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不仅照应前文“重上井冈山”,点出离别的时间;而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

三十八年,在以-为首的中国-人,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丰富内涵。

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诗篇。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

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

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民间谚语;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头语融于诗词之中,诗人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穴,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

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

“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

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重上井冈山诗词拼音
shuǐ diào gē tóu·zhòng shàng jǐng gāng shān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jiǔ yǒu líng yún zhì,zhòng shàng jǐng gāng shān。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qiān lǐ lái xún gù dì,jiù mào biàn xīn yán。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dào chǔ yīng gē yàn wǔ,gēng yǒu chán chán liú shuǐ,gāo lù rù yún duān。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1366431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guò liǎo huáng yáng jiè,xiǎn chǔ bù xū kàn。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fēng léi dòng,jīng qí fèn,shì rén huán。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sān shí bā nián guò qù,dàn zhǐ yī huī jiān。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kě shàng jiǔ tiān lǎn yuè,kě xià wǔ yáng zhuō biē,tán xiào kǎi gē huán。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ī yào kěn dēng pān。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白话译文
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

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扩展资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 -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
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诗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的韵脚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所谓填词,韵脚必须自韵字中选择,虽然词中“山”、“颜”、“看”、“间”读着觉得不是很一致,但是所有韵字的韵腹和韵尾都是一致的“an”,正是这首词的韵脚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创作背景
1927年10月, -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 -又重上井冈山。

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翻译
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

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
歌还师。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扩展资料:
【注释】:
井冈山、黄洋界:见《西江月·井冈山》的注释。

三十八年:这是从一九二七年九月 -上井冈山算起。

二九年初 -带兵下山,至此时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六年。

可上九天揽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题解】: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

五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

《步步高》古筝合奏的串词《井冈山上太阳红》的古筝齐奏的串词你是什么晚会要用呢
前后的节目各自是什么
新的一年到来了,每个人心里都有美好的愿望。

我们怀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景,希望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美好,希望每一天都有新的进步。

下面就请聆听古筝奏响的祝福—《步步高》。

东方红,太阳升,井冈山上升起红太阳,红太阳的光芒指引我们前进。

伟人从井冈山走来,引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

下面请欣赏古筝齐奏《井冈山上太阳红》。

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怎样用过度词连起来如果说《七律·长征》写的是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战胜重重艰难险阻的话,那么《沁园春·雪》则抒发了也只有今天才会出现风云人物的豪情,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则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朴素道理。

-诗词《念奴娇井冈山》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写作背景】
井冈山是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是培养他的军事天才的最初摇篮,也是他作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 -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舍,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

1965年5月, -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

他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念奴娇·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两首作品属于同时、同地、同境、同题的作品,内容、意境、情感、格调、结构甚至词语均有许多贴近或类似之处。

如“千里来寻故地”与“故地重来”;“旧貌换新颜”与“人间变了,似天渊地覆”;“风雷动”与“风雷磅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与“弹指三十八年”。

两首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的思念之深、归心之切。

井冈山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 -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

-慨叹时间飞逝,往事如昨,而井冈山的意义与影响却永不消逝。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对“久有凌云志”的 -而言,当年的血雨腥风都闯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纵然年事已高,自应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的井冈山词作,寄寓了 -深厚绵长的井冈山情结。

黄洋界的隆隆炮声已定格在历史深处,而 -重上井冈山的两首感怀之作也将焕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念奴娇·井冈山》 -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水调歌重上井冈山
你是说要原文还是什么呢,我就先把原文发上: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背景是1965年5月,-时隔38年重上井冈山,看到井冈山起了高楼,建了公路,再忆当年的艰苦岁月产生无限感慨,故写了这首,同时还写有的是未被发表的《念奴娇井冈山》(全文: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希望对你有用。

-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写的哪些意象表达的什么思想感情自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来已有38年了。

而第二年(即1966),“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要轰然发动。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1965至1966这一年中,内心蕴含了多少风云,激起过多少波澜…上阕,诗人一来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几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

接着立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书生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米的最基本入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二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而且铺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

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永怀长生不老的“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再以井冈山之豪气充沛诗人的万丈豪情,为继续革命要在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于磅礴的心田。

接着诗人展开了远行千里来寻故地并感受到,当然也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井冈山。

这是解放后的井冈山,四处是黄莺婉转高唱,燕子轻盈飞舞,流水潺潺如音乐,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这一切都为我们艺术地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果的新山水画图。

诗人这时又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感叹。

然后诗人笔锋又一转再展当年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外不须看。

”那意思是当年的黄洋界血与火的战斗险关都已闯过,今后还有什么险关可畏惧的呢
诗人借这二句表达了他敢于向任何艰险、任何敌人挑战的英迈之气。

的确如此,据当时陪诗人上井冈山的随行人员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一路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

黄洋界上,阳光灿烂,显得格外壮丽。

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

”这幅诗人伫立远眺图足以说明诗人当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澎湃情怀,这是多么美丽、高尚、伟大而又浪漫的情
怀,这是所有凡夫俗子所不能想象也无法理解的。

下阕,诗人以对当年的记叙开头,连续三句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红旗漫卷,风雷激荡的壮阔场面,而这就是人间,这就是革命的必然
接着诗人抚今追昔,发生雪泥鸿爪、白驹过隙之慨叹。

38年了呵,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这中间又历经了多少牺牲,多少磨难…但对于时间长河来说(或对于此景、此情来说)又是如此短暂;它是一刹那,是“弹指一挥间\\”,犹如抽一支香烟,仅几分钟就灰飞烟灭了(而毛主席是很爱抽烟的)。

接下来,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斗争以及将来的斗争再抒大无畏的壮怀之志:可以飞升到长空去摘月亮,也可以扎入大海洋里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高奏凯歌,得胜之师欢天喜地班师回朝。

诗人在这里将内心的潇洒与雄奇抒发得酣畅淋漓。

接着最后二行诗人向自己,也向我们及全球表明一个朴素平常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的潇洒、雄奇以及凌云壮志并非是空的,而是很实在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有一颗平常的心,更懂得去实行那些看上去为一般人不屑的极其朴素简单的道理。

而且,从诗艺上说,这最后二行也很犯险,弄不好就是大白话,但在这里却给人有一种坚实有力回肠荡气的深刻哲理。

这一艺术特点正好符合清代钱泳《履园谭诗》中所说的:“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

”毛诗中的这一以口语入诗的特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也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汉语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