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教案4.1.2《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7苏教版必修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一、教学目标:
、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❽数、发、直、兵、胜❾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❽直⑤⑤耳❾❽是⑤⑤也❾❽是何异于⑤⑤❾几个句式。

、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课文中❽五十步笑一百步❾比喻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❽孔孟❾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课文注释♊及课后补白处文字,教师对重点作适当的强调和提示)
三、熟读课文
、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认真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语言特色。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提出❽民不加多❾的疑问。

第二部分(❽孟子对曰❾至❽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❾),分析❽民不加多❾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 至第 段),阐述了孟子❽仁政❾的具体内容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研习第 段
、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❽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❾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已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⑤⑤河东凶亦然)
♋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诵读指导:
第一段第一句要把梁惠王❽自诩❾的口气读出来。

末句❽何也❾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六、熟读成诵
板书:
梁惠王 于国尽心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第 课时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学习第 、 、 节
、学生齐读 、 、 节。

、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
♊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❽仁政❾思想。

♋孟子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栗的措施与❽邻国之政❾没有本质区别?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❽民不加多❾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❽战❾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❽五十步笑百步❾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孟子通过设喻 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❽不可,直不百步耳,的亦走也❾,这正好走进❽圈套❾,所以孟子说❽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❾,回答了❽民不加多❾的原因。

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 ✓
 ✪❾✗♌ ↙ ♦ ❽ ✞②❾☎①↓▫ ④↖ ✗ →⓿ ↙ ❆❽ ⇦❾↙ ♦ ♏⑥ ♉❽⓿②↙♎⑤⑤❾↙⇨ ✗①
♐ ⌫✗
❶↑④↙ ♊ ∙♋ ⇔◆ ☐∙∙♌ ❞♏ ♌ ❾✌♏ ♌
∙♍⇳ ❞♏ ☐♉

♊ ②
♦✗ ②
 ⇦

♊♉④❽✍❾ ⇔④♦⑤☟ ↗→✉♌
⏹ ❽⓿❾④ ❽⓿ ❾④
♋ ☒☪❽⓿❾ ❞▫❼↙❆∙
∙∙∙∙ ⏹ ❽  ⇦⑤⑤☎ ⇦☎♉ ❾
♌⌦⑥ ✞ ▪④✦ ▪ ④☟☟
∙∙∙∙ ⏹ ❽ ⌦ ⇦← ☎ ⇦☎  →♉ ❾
♍①⇔❽⓿ ❾➢ ⌦↓✦ ❞▫❼↙
∙ ⏹ ❽❾⑤⑤⑤①❝ ❸⇦↖ ❾
♉♌ ④ ✡ ④
、重点掌握词语:数罟∙树之以桑∙衣帛∙养生丧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背诵前 段。

第 课时
研习第 节,总结全文。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研习第 段
、齐读
、朗读指导:
∙❽狗彘食人食❾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

❽涂有饿莩❾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

❽人死❾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读出讽刺意味。

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用严厉的口吻来读。

最后,劝勉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理清思路
提问:孟子从❽王道之始❾和❽王道之成❾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采取什么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对比提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❽于国尽心❾的驳斥。

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他施仁政。

、重点词语:检∙发∙王无罪岁∙
、背诵这段。

三、总结全文
、出自本课的成语:
( )五十步笑一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
或重的区别。

( )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❽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❻非我也,岁也。

❼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❻非我也,兵也❼?❾
点拨:(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❽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❾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❽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❾有什么不同?
、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

总的说来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❽寡人之民不加多❾,❽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❾,❽斯天下之民至焉❾,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于比喻。

如用❽五十步笑一百步❾喻梁惠王谓❽尽心于国❾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四、总结扩展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❽仁❾的学说并把它发展,提倡❽仁政❾的主要之点也为❽省刑罚,薄税敛❾,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其中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❾的看法。

在这篇课文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❽使民加多❾,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❽养生丧死而无憾❾,进而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❾,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❽黎民不饥不寒❾,王道可成了。

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完成随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