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报告编写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探报告编写规范
篇一:物探类成果报告编写要求及格式
由于物化探本身的方法、装置、参数、比例尺的不一,物性条件及所面对的目的物不同,都导致所工作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其报告格式并不能完全统一。

这里只给出一般格式,相同部分主要是物化探的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评述一般在解释前面,也即只有所取数据合格、满足规范或设计要求(化探还须说明分析方法及检出限、报出率等),并给出“可以用于报告编写”结论,才有下面解释等各章节内容。

对于图件要求也不一,如重、磁,一般还需要提供部分转换图件,但材料、平面、剖面图、推断解释图等都是必须的。

五、物探类(重、磁、电)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第一章绪言
1.工作任务及目的
任务、任务书编号、具体任务,通过工作达到的目的。

2.工区慨况
工区范围、地理坐标及所属行政区划、地形特征等。

3.任务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
简述工作过程、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找矿成果。

第二章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1.以往地质、物探工作
简述以往开展过的地质及物探工作,分析矿体异常、对找矿有意义的异常和干扰体异常特征。

并对其进行可利用性评价。

2.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特征:简述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矿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矿体地质特征:矿体产出部位、围岩或顶底板、蚀变、矿体形态、矿石特征、品位等。

3.地球物理特征
以往及本次工作取得的物性参数统计结果、物性特征、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第三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1.工作布置
采用的工作方法、比例尺、测网、测线方向、点线号编排等。

2.测地工作
工作所使用的仪器、仪器性能及校验、基线、测线敷设方法及施测技术要求、坐标与高程的引入;质量检查方法、
质检点分布、质检率、精度统计结果(点位、高程中误差及相邻点距相对中误差和方向差)等。

3.物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图示(可按方法分节)
①仪器:观测所用仪器、仪器技术参数指标、仪器检查调节与性能试验等。

②野外工作:野外观测方法、质量检查、误差统计等,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参数选择是否合理有效。

③资料整理:资料整理方法、各项改正(含所用公式)及其改正的误差统计等。

④物性工作:物性标本的采集、测定及质量检查、物性参数的统计等。

⑤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采用的方法及目的。

⑥图件编绘:基础图件及成果图件的编制方法、比例尺、图件内容、图件的整饰等。

第四章资料的解释推断
1.异常的判识
异常的判识标准、判识的结果、异常编号以及异常总体特征概述。

2.异常的解释推断
分类或逐个异常进行定性、定量解释,包括:异常特征、地质特征、物性参数特征的描述,定性分析引起异常之场源体的地质原因,对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异常,也应进行定量
反演。

对所有推断的矿致异常进行定量反演并求取场源体埋深、形态、产状、延伸等要素。

对有意义的异常逐一列明定性推断依据、定量反演方法和定性与定量推断的可靠性(精度)的自我评价。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取得主要地质找矿成果;未解决或未肯定的地质问题及原因;方法应用效果分析等。

2.建议物探异常查证具体建议,今后物探工作的建议。

注:附图应包括:
1.基础成果图:
实际材料图、剖面图、剖面平面图、平面图
2.推断成果图
综合剖面图、综合平面图、建议验证工程布置图
六、地震类报告编写格式
序言(任务、任务书编号、具体任务,通过工作达到的目的。

探矿权人,任务完成情况等)
第一章概况
1、交通概况与自然地理
2、勘探范围
3、以往地质勘探工作及评述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1、地质概况(地层、构造、煤层P
2、地球物理特征(表层地震、浅层地震、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1、试验工作及结论(试验、低速带调查等)
2、测网布置(工程布置等)
3、资料采集方法(观测系统、各参数、数据采集技术标准)
4、野外工作量完成情况及质量评价
5、测量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四章、资料处理与解释
1、资料处理(处理试验及基本流程、叠前处理手段及效果、叠后处理手段及效果、精细的交互速度分析、质量控制、成果剖面质量评述等)
2、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反射波与地质层对比、波追踪对比、断裂构造的确认及煤系形态解释、时深速度转换与标定等)
3、成果图件编制(主要目的层To等时线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地震地质时间剖面图)
第五章地震勘探的工作成果
1、煤系地层起伏形态
2、断层控制(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及相互关系、断点与
断层的评价标准、断点组合及断层控制程度、断裂构造详述)第六章结论
1、地震勘探成果评价
2、存在问题及建议
附表
断层控制情况一览表
设计与完成工程量一览表
地震测线测量成果表
利用钻孔一览表
七、测井类报告编写格式
(一)单孔解释成果说明书编写内容格式
一、序言
1、项目、工作目的地
2、钻孔情况(孔名、性质、位置、目的煤层、孔深及层位、套管程序、井液性质(密度、电阻率、温度)等一般性内容。

二、测井施工情况
1、地质任务、作业依据
2、施工日期(历次)
3、仪器测试与标定(室内、井场)
4、测井情况(设计完成,增、减测井内容及原因)
5、测井数据采集方法、测井程序
6、测井项目及曲线质量
7、完成测井工作量及质量
三、测井资料数据处理、综合解释
1、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和预处理
3、测井解释模型的选择
4、测井处理软件、处理程序及主要解释参数选择
5、煤岩层的定性、定厚解释
6、综合解释成果
四、工程、水文及其它测井概况
分别详述井斜、井径、井温、水文测井、其它测井情况。

煤层气钻孔增加井身质量、固井等方面的评述
五、结论及建议
1、完成任务情况及成果
2、存在问题及建议
附图:钻孔测井综合成果图(1:500或1:200);
钻孔煤层综合测井曲线图(1:50)
钻孔测井曲线图(综合解释中未能放置的其它曲线,1:500或1:200)钻孔地层岩石强度参数曲线图
其它有关的图件
附表:井场原始数据记录薄
测井成果薄
其它相关表格
(二)煤田测井报告编写内容格式
一、概况
1、项目、工作目的地
2、工作任务(地质任务、勘查区范围、作业依据等)
3、勘查区位置胶自然地理条件
4、以往地球物理测井工作评价
5、本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完成的地质任务情况,工程量及质量评述)
二、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1、勘查区基本地质概况(地层、构造、岩浆岩、水文、工程、环境及煤层、煤层气等特征)
2、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完成地质任务的依据)
三、工作方法及测井仪器
1、使用测井仪器情况(型号、设备类型、仪器刻度、测试方法及精度)
2、试验情况(试验目的、试验孔数量、孔位及试验内容)
3、技术参数指标(采用的方法技术、参数、技术指标等)
四、资料处理和解释
1、资料处理情况(处理目的、思路、内容、方案及流程)
2、资料解释情况(解释方法、技术、依据、原则)
五、地质成果
详细说明岩、煤层对比、构造、沉积环境、开采技术条件、煤层气及其它有益矿产等的地质应用成果。

六、结论和建议
1、地质任务完成情况、解释精度评价
2、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和建议
附图:钻孔测井综合成果图(1:500或1:200);
地层物性综合柱状图;
煤、岩层曲线对比度图(1:50);
复杂结构煤层对比图(1:50)
测井设计要求的平面等值线图;
其它相关图件
附表:测井工程量、质量汇总表
篇二:物探报告规范
第一章绪言
1.工作任务及目的
任务、任务书编号、具体任务,通过工作达到的目的。

2.工区慨况
工区范围、地理坐标及所属行政区划、地形特征等。

3.任务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
简述工作过程、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找矿成果。

第二章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1.以往地质、物探工作
简述以往开展过的地质及物探工作,分析矿体异常、对找矿有意义的异常和干扰体异常特征。

并对其进行可利用性评价。

2.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特征:简述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矿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矿体地质特征:矿体产出部位、围岩或顶底板、蚀变、矿体形态、矿石特征、
品位等。

3.地球物理特征
以往及本次工作取得的物性参数统计结果、物性特征、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第三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1.工作布置
采用的工作方法、比例尺、测网、测线方向、点线号编
排等。

2.测地工作
工作所使用的仪器、仪器性能及校验、基线、测线敷设方法及施测技术要求、坐标与高程的引入;质量检查方法、质检点分布、质检率、精度统计结果(点位、高程中误差及相邻点距相对中误差和方向差)等。

3.物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图示(可按方法分节)
①仪器:观测所用仪器、仪器技术参数指标、仪器检查调节与性能试验等。

②野外工作:野外观测方法、质量检查、误差统计等,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参数选择是否合理有效。

③资料整理:资料整理方法、各项改正(含所用公式)及其改正的误差统计等。

④物性工作:物性标本的采集、测定及质量检查、物性参数的统计等。

⑤数据处理:数据处理采用的方法及目的。

⑥图件编绘:基础图件及成果图件的编制方法、比例尺、图件内容、图件的整饰等。

第四章资料的解释推断
1.异常的判识
异常的判识标准、判识的结果、异常编号以及异常总体特征概述。

2.异常的解释推断
分类或逐个异常进行定性、定量解释,包括:异常特征、地质特征、物性参数特征的描述,定性分析引起异常之场源体的地质原因,对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异常,也应进行定量反演。

对所有推断的矿致异常进行定量反演并求取场源体埋深、形态、产状、延伸等要素。

对有意义的异常逐一列明定性推断依据、定量反演方法和定性与定量推断的可靠性(精度)的自我评价。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取得主要地质找矿成果;未解决或未肯定的地质问题及原因;方法应用效果分析等。

2.建议物探异常查证具体建议,今后物探工作的建议。

注:附图应包括
1.基础成果图
实际材料图、剖面图、剖面平面图、平面图
2.推断成果图
综合剖面图、综合平面图、建议验证工程布置图
篇三:物探报告样本
地球物理勘探报告
受甲方委托,我单位承担了工程建设场地地球物理勘探的任务,旨在确定该扩建工程场地内是否存在断裂。

拟建场地位于张庄的东侧,西侧为张家港,南与李村相临,北有顾店村,地理坐标北纬XX,东经XX。

野外工作于XXXX年10月26日~10月31日,历时4天,共完成电阻率层析成像勘探剖面2条。

一、场地工程地质、地球物理条件
(一)地层岩性
场地位于北部山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前缘,上覆地层主要为一套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下伏基岩为花岗闪长岩,地层总体有向南倾斜之势。

地层分布自上而下:
1、第四系冲洪积地层:粉土、粉质粘土、砂组成的冲洪积地层。

2、花岗闪长岩:灰色、浅粉红色。

主要矿物成分长石、石英及少量的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强风化,呈碎石状。

埋藏深度为50多米。

(二)地球物理条件
场地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与下伏基岩(花岗闪长岩)间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及电阻率差异,具备了电阻率层析成像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

三、工作方法与技术
1、工作方法
本次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法,共布设电阻率层析成像剖面2条,剖面Ⅰ—Ⅰ'位于场地的东部,为南北向,剖面长
700m;剖面Ⅱ—Ⅱ'位于场地的中部,为西东向,剖面长570m。

(见图1地球物理勘探剖面位置图)
图1 地球物理勘探剖面位置图
(1)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技术
电阻率层析成像利用丰富的信息量和非线性反演,所得结果的分辨率远远高于常规电法勘探。

所反演的二维真电阻率的分布图像十分便于地质工作的分析与解释。

真电阻率值与地层的岩性、裂隙密集、孔隙液体的性质与分布有着密切关系,电成像技术在识别断层、破碎带、油气层及其污染等方面非常有效。

电成像中出现的低阻区或者强梯度带会主要反映着断裂带、破碎区和富集水的分布位置。

这是对CT图像进行地质推断的基本依据。

本次工作采用电法CT地表测量方法,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DUK—2电阻率层析成像测量系统,在地表分别布设88、72根电极进行探测,剖面Ⅰ—Ⅰ'电极距8m,单次测量的最大展布为700m;剖面Ⅱ—Ⅱ'电极距8m,单次测量的最大展布为570m;采用温纳和偶极观测装置。

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RES2DINV软件包实施成像重建,对观测数据的拟合方差小于Ωm。

处理流程图如下所示:
2、技术措施
本次工作执行标准为《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
0073—93)。

四、地球物理勘探成果及地质解释
1、电阻率层析成像剖面Ⅰ—Ⅰ′
剖面Ⅰ—Ⅰ'位于场地的东部,方向SN,长700m,剖面最大探测深度203m。

从电阻率成像成果可见,在横向上,呈现四个低阻电性区,各区间的电阻率变化较缓,其反映了地层横行不均匀变化。

在纵向上,呈明显的层状分布,0~50m深度范围为电阻值28~77Ω·m的低阻层盖层;50~203m 深度范围为电阻值104~185Ω·m的高阻层。

结合钻孔资料推测低阻层为第四系盖层,下伏高阻层为基岩。

从电性结构连续的特征,可以判断场地基岩较为完整,在东西方向没有断裂存在。

2、电阻率层析成像剖面Ⅱ—Ⅱ′
剖面Ⅱ—Ⅱ′位于场地的中部,方向SN,长570m,剖面最大探测深度157m。

从电阻率成像成果可见,在横向上,160—400m出现高阻电性区,电阻率等值线
的缓慢起伏变化,该变化反映了基岩的起伏变化。

在纵向上,也呈明显的层状分布,0~50m深度范围为电阻值17~48Ω·m的低阻层盖层;46~157m深度范围为电阻值61~102Ω·m的高阻层。

结合钻孔资料推测低阻层为第四系盖层,下伏高阻层为基岩。

从电性结构连续的特征,在南北方向没有断裂存在。

五、结论
通过场地东西向电阻率层析成像剖面Ⅰ—Ⅰ′、剖面Ⅱ—Ⅱ′的勘探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场地基岩较为完整,该场地无断裂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