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魏氏梭菌病是生猪养殖领域发病率相对较低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但是魏氏梭菌在猪体内繁殖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会引发猪群出现严重的毒血症。
当猪群受到魏氏梭菌侵染之后,短时间内就会表现出严重的中毒症状,发病过程较短,造成的死亡率较高,常常呈现急性死亡。
猪魏氏梭菌病被划归为二类动物疫病,发生流行之后要求兽医人员及时对病情做出有效的诊断,以便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进行抢救,降低养殖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
1病例探讨
2020年的5月23日,在一个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母猪群中突然出现了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过程较短,有个别猪当天晚上能够正常采食,第2d 发现死在圈舍当中,且不同年龄的猪都出现了发病症状,造成了严重的死亡。
养殖户看到整个发病过程较为剧烈,发病过程较短,造成的死亡率较高,立即将病情上报了上级兽医站,兽医到达养殖场,对发病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
一方面在对病死猪进行严格病理解剖的同时,对养殖场的整体养殖现状进行了有效的调查。
该养殖场除了圈舍不合理,地势低洼,潮湿不堪之外,还表现为疫苗免疫接种不恰当,免疫接种程序十分混乱。
另外在发病前一周引进了2头种公猪,没有进行有效的检疫检验。
母猪配种之后表现为快速发病,造成的死亡率较高。
随后采集了病死猪的肠道内容物和坏死的肠黏膜组织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能够看到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革兰氏阳性染色。
将采集到的病料分别接种到厌氧肉汤和牛乳培养基上,厌氧肉汤严重浑浊,牛乳培养基呈现剧烈发酵[1]。
并且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能够形成圆形,
湿润,光滑,浅黄色的致病菌,菌落边缘呈现锯齿状,并且周边存在溶血现象。
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以判定致病原为魏氏梭菌。
2流行特点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夹膜梭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猪梭菌性肠炎、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仔猪红痢,被我国划归为二类疫病。
该类疾病在生猪养殖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大多呈现散发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一旦传播流行将会对整个猪群造成严重威胁,引发大量死亡。
通过进一步的经验总结能够得出,魏氏梭菌病的发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往往发生在秋末冬初,尤其是气候变化异常,圈舍潮湿不堪的条件下,发病率更高。
任
何年龄品种的猪都可以受到魏氏梭菌的侵染,且随着猪年龄的下降,感染魏氏梭菌之后造成的死亡率越高,有时高达100%[2]。
通常情况下仔猪呈现暴发流行,成年猪和育肥猪大多呈现散发流行,表现为突然发病、突然死亡。
养殖场一旦出现该种疾病,如果不能够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进行清除环境当中的芽孢,会造成猪群出现零星发病。
3临床症状
魏氏梭菌病的发生十分突然,有个别患病猪突然死在圈舍当中,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发病较急的猪主要表现为腹部显著鼓胀,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停止采食,饮水欲望显著增加。
耳尖、蹄部、嘴唇会出现发绀现象,短时间内患病猪表现为呼吸急促,不断的胡乱冲撞,在圈舍当中不断的做转圈运动,烦躁不安,口吐白沫,从鼻孔当中流出大量的血红色液体,随后倒地不起,四肢滑动呈游泳状,全身肌肉震颤抽搐不断的发出鸣叫声,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2~3h 之后就会死亡。
年龄较小的除了出现上述症状之外,还会表现出严重的腹泻症状,短时间内排出的粪便颜色加深,呈现鲜红色,并且引发大量猪死亡。
4病理解剖
解剖病死猪,可以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高度充血,外观呈现红白相间状,有的呈现大理石纹路状,肠道当中充满了大量气体,特别是小肠严重臌气,肠黏膜严重扩张,呈现半透明状,外观看呈现粉红色。
肠浆膜表面存在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病斑。
病死猪的胃内部也存在很多的内容物,夹杂有大量的气体,浆膜显著充血[3]。
肝脏显著肿大变性,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现象,肺脏显著肿大充血,出血,气管支气管当中夹杂有大量红色的液体状内容物,心肌严重肥大,质地变软,心脏增大为原来的3~4倍,心冠表面存在大量的出血点,心房、心室存在积水现象。
5治疗
猪魏氏梭菌病应该紧急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首次用药加倍,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抑制魏氏梭菌的繁殖生长,减少毒素的产生。
治疗之前,应该将没有治疗价值的猪全部淘汰无害化,避免将病死猪随意丢弃,更不能够上市销售。
有治疗价值的猪,首先选择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17mL/kg ·bw ,
与
氏梭菌是生猪养殖环境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种致病菌的致病性与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有很大联系。
自然条件下,魏氏梭菌抵抗能力普遍较差,一般的消毒剂均能够快速将其灭活处理。
一般情况下,魏氏梭菌病在生猪养殖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大多呈现零星发生的状态,但是一旦传播流行将会引发大面积的猪发病和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本文结合实际发病病例,探讨了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过程,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防范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有一定帮助。
魏氏梭菌病;诊断;防治
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许刚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德州253700)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06.020
29
中国动物保健2021.06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肉类需求不断增大,尤其是猪肉产品及制品的供应量稳步提升,并成为国内肉类消费基石。
但在与猪肉的接触过程中,部分疾病会出现人畜共患而对消费者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比如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猪旋毛虫病,本病顾名思义即是由猪旋毛形线虫的幼虫寄生于猪横纹肌而引起的一种线虫病。
本病除感染猪以外,人、狗、猫、鼠、兔、狼、狐狸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是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意义。
1病原
猪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称为肠旋毛虫,虫体细小,肉眼几乎难以辨识。
虫体前端细,为食道部,后部粗,包含着肠管和生殖器官。
雄虫长1.4~1.6mm ,尾端有泄殖孔,其外侧为一对呈耳状的悬垂的交配叶,内侧有20对小乳突,无交合刺;雌虫长3~4mm ,阴门位于食道部的中央,后部包含着肠管和生殖器官。
幼虫寄生在横纹肌内,称肌旋毛虫,位于横纹肌纤维内的包囊中,包囊形态呈梭形,长轴与肌纤维方向相同,内含1条或多条幼虫。
旋毛虫的发育史比较特殊,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即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都是同一个动物,虫体不需要在外界发育,但要开始下一次发育则必须更换宿主。
成虫寄生于猪、狗、人、鼠类等小肠内。
动物吃了含有幼虫包囊的动物肌肉而感染,包囊在胃内溶解,释
放出幼虫,幼虫进入十二指肠、空肠,很快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交配后,雄虫死去。
雌虫钻入肠腺或黏膜下的淋巴间隙中产出幼虫,幼虫产于黏膜中,有时可以直接将幼虫产于淋巴管和肠绒毛的乳糜管中。
每条雌虫一生可产生出1万~2万条幼虫。
新产出的幼虫除少数附于黏膜表面可由肠腔排出体外,绝大多数在黏膜内侵入淋巴管和小静脉,经小循环至体循环,随血流到全身各部肌肉、组织和器官,但只有到横纹肌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以肋间肌、隔肌、舌肌、嚼肌中较多,感染后第17d 开始形成包囊、第4~8周完全形成,约6个月后,包囊发生钙化,钙化后,幼虫不一定死亡,仍有活力,但其感染力大为降低,包囊内幼虫的生存时间可达25年之久。
2流行病学
旋毛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宿主范围广,包括人、猪、犬、鼠等49种动物,也有学者报道感染物种超过百种。
导致猪发生本病的感染来源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食用了生猪屠宰、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泔水,在这些环节中,部分感染本病的猪肉所携带的虫卵或者包囊通过菜板、肉沫、血块而进入下水道或者泔水桶,实现了路径迁移,最终被猪所食用而进入猪体内造成感染;②猪本身具有杂食性的生活特点,无意间吞食了感染旋毛虫的死鼠而被感染;③食入了某些动物的粪便,在这些粪便中尚存有部分尚未完全消化完全的肌肉组织,而在其中就含有旋毛虫
幼
旋毛形线虫病简称猪旋毛虫病,是由猪旋毛形线虫的幼虫寄生于猪横纹肌而引起的一种线虫病。
本病除感染猪以外,人、狗、猫、鼠、兔、狼、狐狸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临床上对猪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非常明显,却对人体健康危害大,是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
本文分析了猪旋毛虫的发育特点及感染过程,总结了患病后人和猪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提出了诊断和防治措施,尤其重点介绍了预防本病的方法,希望可以减少本病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旋毛虫病;诊断;防治
猪旋毛形线虫病的诊疗措施研究
闫忠香
(青州市畜牧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潍坊262599)
1,500mL 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之后,缓慢静脉滴注,使用1次/d ,连续使用3d 。
同时患病猪肌肉注射鱼腥草注射液和98%的头孢噻呋钠粉剂,每100g 混合250kg 饲料,上述药物使用2次/d ,连续使用3d 为一个疗程。
为了防范未发病猪群出现临床症状,在整个猪群的饲料当中添加30%的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剂,内服0.1g/kg ·bw 和,2次/d ,连续使用一周。
6预防措施
尽管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几率不大,但是魏氏梭菌在猪体内繁殖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引发猪群出现严重的毒血症,往往来不及治疗就会死亡。
控制该种疾病的发生应该始终坚持综合预防的理念。
一方面应该加强针对性管理,认真做好防寒保暖工
作,减少环境当中的应激刺激。
尤其是要做好体重较小仔猪的针对性管理,在气候发生变化之前,应该提前提高猪舍温度,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暖工作,预防冷应激刺激引起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
还要注重做好环境卫生,及时清扫圈舍当中的粪便,实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重点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可以选择使用仔猪C 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对初产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仔猪出生之后能够获得被动免疫抗体。
█
参考文献:
[1]李西康.一起种母猪魏氏梭菌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6(8):78-79.
[2]姜旭初.种母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J].畜牧兽医杂志,2014,33(3):129-13.[3]李西康.一起种母猪魏氏梭菌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6(8):78-79.
疾病防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06.021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