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 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 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 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 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 “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 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 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豫让桥
桥为砂石砌筑, 桥上勾栏围护, 桥下晋水常流。
明万历《太原府 志》:赤桥“在太原 县西南七里晋水上, 智伯引水灌城。初名 豫让桥,至宋太祖凿 卧虎山有血流成河, 故改今名”。
聂政
聂政,战国时魏国人,因杀人避仇,与母和姊 逃到齐国,以屠宰维生。当时,韩国严仲子与丞 相侠累为仇,欲除之。严听说聂政乃“勇敢士 也”,便降志辱身礼请聂政相助。聂政因母亲尚 在,不敢许诺。几年后,聂政母亲去世,他再无 牵挂,便答应替严仲子杀仇人侠累。他单人匹马 闯入侠累府中,奋战侠府持刀荷戟的侍卫,然后 冲上台阶把侠累刺死。逃命时,聂政再杀侍卫数 十人,但最终被重重包围。聂政为了不连累别人, 在死前用匕首剥去面皮,剜出眼睛,“自屠出肠” 剖腹而死。
人物形象
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 辞令、胆大心细、自知知人、 老于心计、刚直不阿、秉性 刚烈、舍身取义 樊於期——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义勇 刚烈、热肚直肠 太子——有仁慈之心,但浮躁多疑, 谋事不周
对《刺客列传》的评价
刺客是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刺客 传》是《史记》中第一种激烈文字,故至 今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史公遇一种题,便成一种文字,所以独雄 千古。 -----吴见思
写作主旨
这些刺客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 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 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 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 哉!” 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 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 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 “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 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 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舞阳在紧急关 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 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 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 “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 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 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在这一情 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 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 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 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 如归的壮烈情怀。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 年。当时,秦已灭韩、赵,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 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 “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秦将王翦破赵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太子丹为 了抵抗秦的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 之仇,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侵占的 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 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失败,秦 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小结
从中可见古之刺客把“不爱其躯”发挥得 淋漓尽致。所谓受人所托,忠人之事,豫让和 聂政的视死如归,无疑是受到“士为知己者死” 的思想所驱使。虽然儒家训诫有谓“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但当生命和仁义两者 不可兼得,舍生取义,放弃自己的生命便成为 了一种义务,藉以体现对更高生命价值的追寻 和肯定,亦即所谓的“向死而生”:透过结束 短暂的生命进入无限的永生。
全面认识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 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 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 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 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 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 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 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 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 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史记》选读——
刺客列传
文章引领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 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 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 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 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 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 “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 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 表现。
主要内容
·交代背景 ·临危受命 ·私见樊於期 ·刺前准备 ·怒叱太子 ·易水送别 ·贿赂蒙嘉 ·廷刺秦王
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 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 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 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 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 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舞色变振恐”,“荆轲顾笑 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 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 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 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豫让
豫让是春秋战国期间的晋人,曾受到智伯礼遇。后 来,智伯为赵襄子所杀,豫让为了报恩,誓要杀死赵襄子 替智伯报仇。他首先“遁逃山中”,然后隐姓埋名假装犯 人,混入赵宫修补卫生间。他身怀匕首,伺机杀赵,但未 下手已被发现。豫让向赵承认为智伯报仇,赵认为豫让乃 “义人也”,于是释放了他。豫让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为 了不让人认出,不惜自毁容貌,以漆涂身,令自己长满毒 疮,并“吞炭为哑,使其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 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汾桥之下,待赵过桥再向 他行刺。赵车到汾桥时,马匹受惊,豫让被擒,但他为要 了却报仇的心愿,竟要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用剑砍击。 赵慨然答允,豫让于是“伏剑自杀”自刎而死。
对荆轲刺秦的不同评价
苏洵:“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也。”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 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龚自珍:“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 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 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 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