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三中学高三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三中学高三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X、Y、Z、W均为中学化学的常见物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其它产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W是单质铁,则Z溶液可能是FeCl2溶液
B.若W是氢氧化钠,则X与Z可反应生成Y
C.若X是金属镁,则W可能是强氧化性的单质
D.若W为氧气,则Z与水作用(或溶于水)可能生成一种强酸
参考答案:
C
略
2. 对H2O的电离平衡不产生影响的粒子是()
A.B.C.D.
参考答案:
C
考点: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
分析: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能水解的弱酸根离子、弱碱离子能促进水解的电离,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HCl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抑制水的电离,故A不选;B.铁离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故B不选;
C.由离子结构示意图可知,为Cl﹣对水的电离无影响,故C选;
D.为醋酸根离子,结合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促进水的电离,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微粒对水的电离的影响,注意利用电子式、离子符号、结构示意图等判断离子为解答的关键,把握抑制、促进水电离的因素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3.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饱和氯水中:Cl-、NO3-、Na+、CO32-
B.c(H+)=1.0×10-13 mol·L-1的溶液中:C6H5O-、K+、SO42-、Br-
C.酚酞呈红色的溶液中:SO42-、 K+、Cl-、HSO3-
D.pH=2的溶液中:NO3-、I-、Na+、Al3+
参考答案:
B
略
4. (5分)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物质一定量的A、B、C物质,分别在不同温度或压强条件下发生反应:a A(g) + b B(g)x C(g),建立的化学平衡符合下图所示的关系(c%表示平衡混合气中产物C的百分含量,T表示温度,P表示压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x B.T1<T2
C.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D.P1>P2
参考答案:
C
略
5. 下图所示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一部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框图中的氯碱工业是一个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量的过程B.过程②中结晶出的MgCl2·6H2O要在HCl氛围中加热脱水制得无水MgCl2 C.在过程③、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过程①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Fe3+ 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参考答案:
D
略
6. 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3 g Na和O2恰好完全反应,一定失去个N A电子
B.1.7 g羟基所含的电子数为N A
C.标准状况下,2.24 L氧单质中所含的原子数一定为0.2N A
D.1 L浓度为1 mol·L-1的NH4Cl溶液中,含有N A个NH4+
参考答案:
A
略7. 取少量MgO、Al2O3、SiO2、Fe2O3的混合粉末,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沉淀X 和滤液Y。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四种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Al(OH)3酸性最强
B.向沉淀X中加入氢氟酸,沉淀X不溶解
C.溶液Y中的阳离子主要是Mg2+、Al3+、Fe3+、H+
D.溶液Y中加入氨水,所得沉淀为Fe(OH)3和Mg(OH)2
参考答案:
C
略
8. 由5mol Fe2O3、4mol Fe3O4和3mol FeO组成的混合物,加入纯铁1mol并在高温下和
Fe2O3反应。
若纯铁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混合物中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是A.4:3 B.3:2 C.3:1 D.2:l
参考答案:
BC
此题考查了化学计算知识。
分析题给混合物和高温下发生的反应,可知当Fe2O3+Fe=3FeO 时,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6molFeO、4molFe2O3,则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当发生反应:Fe2O3+Fe+FeO=Fe3O4时,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2molFeO、4molFe2O3,则FeO 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当两反应均存在时,FeO与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处于两着之间,故BC可能。
知识归纳:极端假设法是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把复杂问题假设为处于理想的极端状态,站在极端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使其因果关系显得十分明显、简单,从而迅速地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比如此题中我们就假设了两个极端,首先确定两个极端,然后确定范围,最后选择。
9. 火法炼铜的原理为:Cu2S + O2 高温 2Cu + S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置换反应
B.S 元素发生还原反应
C.Cu2S只作还原剂
D.当1 mol O2参加反应时,共转移4 mol e-
参考答案:
A
略
10.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a比K的金属性强 B.Na和K的电子层数相同
C.Na和K都是强还原剂 D.Na和K灼烧时都能使火焰呈现紫色
参考答案:
C
略
11. 用于净化汽车尾气的反应:2NO(g)+2CO(g)2CO2(g)+N2(g),已知该反应速率极
慢,570K时平衡常数为1×105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有尾气净化装置的汽车排出的气体中不再含有NO或CO
B.提高尾气净化效率的常用方法是升高温度
C.提高尾气净化效率的最佳途径是研制高效催化剂
D.570K时该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很大,故使用催化剂并无实际意义
参考答案:
C
12. 短周期元素R、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X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W元素和Z元素同主族,且Z元素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Y是地壳中除氧外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W与X形成的两种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1:2
B. Y、R、Z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Z>R>Y
C. W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比Z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低
D. Y与W形成的化合物YW2的熔点高、硬度大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短周期元素R、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R是C元素;X 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X是Na元素;W元素和Z元素同主族,且Z元素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W是O元素,Z是S元素;Y是地壳中除氧外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Y 是Si元素。
A.O与Na形成的两种化合物分别是Na2O和Na2O2,它们的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
1∶2,A正确;B.Si、C、S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S>C>Si,B正确;C.O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S元素,所以O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比S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高,C错误;D.SiO2是原子晶体,具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点,D正确,答案选C。
13.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都属于有机物
B.空气、冰醋酸、盐酸都是混合物
C.氯化钠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一过程是化学变化
D.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是单质
参考答案:
答案:A
14. 电化学气敏传感器可用于监测环境中NH3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中OH - 向电极a 移动
B. O2在电极b 上发生还原反应
C. 反应消耗的NH3与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5
D. 电极a 的反应式为2NH3-6e-+6OH-= N2+6H2
O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A .因为a 极为负极,则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A 正确;B .氧气在b 极发生还原反应,则b 极为正极,a 极为负极,故B 正确;C .反应中N 元素化合价升高3价,O 元素化合价降低4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消耗NH 3与O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故C 错误;D .负极是氨气发生氧化反应变成氮气,且OH -向a 极移动参与反应,故电极反应式为2NH 3-6e -+6OH -=N 2+6H 2O ,故D 正确;故选C 。
15. 氨水中有下列平衡NH 3·H 2O NH 4+
+OH -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下列条件,平衡向左移
动,且NH 4+浓度增大的是( )
A .加NaOH 固体
B .加浓HCl
C .加NH 4Cl 固体
D .加同浓度的氨水
参考答案:
C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S 2Cl 2是工业上常用的硫化剂,实验室制备S 2Cl 2的反应原理有两种:。
已知:S 2Cl 2易与水反应;
下表是几种物质的熔沸点:
(1)利用上图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来制备S 2Cl 2,反应原理是 (填写数字序
号)。
(2)A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C 中存放的试剂是 。
(3)D 装置中冷凝管的作用是 ;反应结束后,将D 装置锥形瓶内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产物的方法是 。
(4)S 2Cl 2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该分子的电子式是 。
(5)S 2Cl 2与水反应,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并有黄色沉淀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参考答案: (1)①
(2)MnO 2+4H++2Cl- Mn2++Cl 2↑+ 2H 2O ;浓硫酸 (3)冷凝回流(导气) 蒸馏 (4)
(5)2S 2Cl 2+ 2H 2O=3S↓+SO 2↑+4HCl ↑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12分)(1)已知草酸(H 2C 2O 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 2C 2O 4CO↑+ CO 2↑+
H 2O ,下列装置中,可用作草酸分解制取气体的是 (填序号)
(2)某实验小组为测定铁锈样品的组成(假定铁锈中只有Fe 2O 3·nH 2O 和Fe 两种成份),利用草酸分解产生的CO 和铁锈反应,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物质 S CS 2 CCl 4 S 2Cl 2 沸点/℃ 445 47 77 137 熔点/℃
113
-109
-23
-77
①为得到干燥、纯净的CO气,洗气瓶A、B中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②在点燃C处酒精灯之前,应先持续通入一段时间的混合气体,其目的是
③准确称量样品的质量20.00g置于硬质玻璃管中,充分反应后冷却、称量(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16.64g,D中浓硫酸增重1.44g,则n= 。
④、在本实验中,下列情况会使测定结果n偏大的是(填字母)
a.缺少装置A b.缺少装置B c.反应后固体是铁和少量Fe2O3·nH2O
参考答案:
略
18. (13分)
CuCl2溶液中的铜主要以Cu (H2O)42+、CuCl42-形式存在,它们间有如下转化关系:Cu(H2O)42+(蓝色)+4Cl-CuCl42-(黄色)+4H2O;电解不同浓度的CuCl2溶液,均可看做Cu2+、Cl-直接放电。
下图为电解浓度较大CuCl2溶液的装置,实验开始后,观察到丙中的KI-淀粉溶液慢慢变蓝。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丙中溶液变蓝是乙电极产物与KI反应导致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随电解的不断进行,U型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
A.由黄色变为浅蓝色B.由蓝色变为浅黄色
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当电解到一定程度,甲电极附近出现蓝色Cu(OH)2絮状物。
经测,甲电极附近溶液的pH=
a,此时甲电极附近溶液中c(Cu2+)=______ mol·L-1。
(已知:Cu(OH)2的K sp=2.2×10-20)。
(5)电解较长时间后,丙中溶液的蓝色又会褪去,这是因为乙电极产物进一步将I2氧化为IO3-。
该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u2++2e-=Cu(2分)(2)Cl2+2KI=2KCl+I2(2分)
(3)A(1分)随电解进行,Cl—不断消耗,CuCl42-转化为Cu(H2O)42+(2分)
(4)2.2×10(8-2a)(3分)(5)5Cl2+I2+6H2O=10Cl-+2IO3-+12H+(3分)
19. 铁及碳的化合物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磁铁矿是工业上冶炼铁的原料之一.
已知:①Fe3O4(s)+4C(s)3Fe(s)+4CO(g)△H=+646.0kJ?mol﹣1
②C(s)+CO2(g)?2CO(g)△H=+172.5kJ?mol﹣1
则Fe3O4(s)+4CO(g)3Fe(s)+4CO2(g)△
H=.
(2)反应Fe(s)+CO2(g)FeO(s)+CO(g)△H的平衡常数为K,在不同温度下,K值如下:
温度/K 973 1173 1373 1573
K 1.47 2.15 3.36 8.92
①从表中数据可推断,该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②温度为973K时,在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有关说法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字母).
A.c(CO2)=c(CO)B.v正(CO2)=v逆(CO)
C.体系压强不变D.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3)如图图1、2表示反应:H2(g)+CO2(g)CO(g)+H2O(g)△H>0有关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
①图2中若t1=0.5min,则0~t1时间段内,H2O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mol?L﹣1?s﹣1.
②图1中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任写两种,下同);图2中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
(4)水煤气中的CO和H2均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若在某燃料电池一极通入CO,另一极通入O2和CO2,熔融碳酸钠作为电解质,工作时负极反应式为;若使用该电池电解熔融Al2O3制取10.8g Al,则理论上需要氧气的体积为L(标准状况下).
参考答案:
(1)﹣44.0kJ/mol;
(2)①吸热;
②BD;
(3)①0.006mol?L﹣1?s﹣1;
②加入催化剂或增大压强;降低温度或增大水蒸气浓度或减小氢气浓度;
(4)CO+CO32﹣﹣2e﹣=2CO2;6.72.
【考点】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热化学方程式;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1)发生反应:Fe3O4+4CO=3Fe+4CO2,根据盖斯定律书写目标热化学方程式;
(2)①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根据平衡常数变化确定反应热;
②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变;(3)①图2中若t1=0.5min,则0~t1时间段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0.06mol/(L.min)=0.001mol?L﹣1?s﹣1,同一化学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
②图1中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催化剂或压强;图2中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降低温度或增大水蒸气浓度或减小氢气浓度;
(4)以CO为燃料制作燃料电池,负极上CO失去电子,电解熔融Al2O3,利用电子守恒计算.
【解答】解:(1)已知:①Fe3O4(s)+4C(石墨)3Fe(s)+4CO(g)△H=+646.0kJ/mol
②C(石墨)+CO2(g)2CO(g)△H=+172.5kJ/mol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4可得Fe3O4(s)+4CO(g)=3Fe(s)+4CO2(g),故△H=+646.0kJ/mol ﹣4×(+172.5kJ/mol)=﹣44.0kJ/mol,故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Fe3O4(s)+4CO(g)=3Fe(s)
+4CO2(g)△H=﹣44.0kJ/mol,
故答案为:﹣44.0kJ/mol;
(2)①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根据表中数据知,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答案为:吸热;
②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变,
A.c(CO2)=c(CO)时正逆反应速率不一定相等,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平衡状态,故错误;
B.v正(CO2)=v逆(CO)=v正(CO),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C.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之和不变,所以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体系压强不变,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
D.混合气体中c(CO)不变,正逆反应速率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故选BD;
(3)①图2中若t1=0.5min,则0~t1时间段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0.006mol?L﹣1?s﹣1,同一化学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v(H2O)=v(CO)=0.005mol?L﹣1?s﹣1,
故答案为:0.006mol?L﹣1?s﹣1;
②图1中t2时刻改变的条件时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改变的条件是催化剂或压强;图2中t2时刻改变的条件时,二氧化碳浓度增大、CO浓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改变的条件是降低温度或增大水蒸气浓度或减小氢气浓度,
故答案为:加入催化剂或增大压强;降低温度或增大水蒸气浓度或减小氢气浓度;
(4)以CO为燃料制作燃料电池,负极上CO失去电子,负极反应式为CO+CO32﹣﹣2e﹣=2CO2,电解熔融Al2O3,由电子守恒可知,4Al~12e﹣~3O2,理论上需要氧气的体积为
××22.4L/mol=6.72L,
故答案为:CO+CO32﹣﹣2e﹣=2CO2;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