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 “亚圣”之称。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孟子》
《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 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 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 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 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 《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 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和《春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 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 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 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 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 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 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 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 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 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 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 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 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 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故曰,域民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提出中心论点后 先从
再从 经过层层论证,得出结论
3.中心论点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 面部分?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中运用 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 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总结归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 “亚圣”之称。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孟子》
《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 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 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 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 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 《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 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和《春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 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 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 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 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 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 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 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 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 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 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 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 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 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故曰,域民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提出中心论点后 先从
再从 经过层层论证,得出结论
3.中心论点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 面部分?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中运用 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 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总结归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