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期间居家学习学情调查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不是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而是帮助自己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
D。 首先是为了表达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其次才是帮助自己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项,不符文意,“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误,目的是论证 “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项,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
D项,“静之寒就是空之寒”绝对化,原文第五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强加逻辑。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都有比较( )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通常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大多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 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联结 生拼硬凑 真实B. 关联 生拼硬凑 翔实
C。 关联 生搬硬套 真实D。 联结 生搬硬套 翔实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B。 既是表达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4. D 5。 D 6. A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A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第一段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所以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但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 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 ),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 )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联结”,多指人或动物等有生命体的连结或者强调有一种中间物质将两种事物结合、融合在一起.“结”更多是表示一种虚无的精神上的联结,有联合、团结的意思。“关联", 互相贯连; 起连接作用的,相互有联系的.根据语境“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可知,此处应该指文献之间互相关联,并不指两种物质的融合,所以选“关联”.
故选A。
【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B项,“全部内容"绝对化。第二段说“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C项,“还原宇宙的本独特理解”曲解文意,第三段写“画家”通过静寒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前文语境“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别人贡献了什么?我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可知,写文献综述既是对自己的提升,也是为他人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所以排除BC。根据前文“不仅仅是为了……更是为了”可知,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任务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其次才是涉及到他人,所以排除D。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5.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4。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项,“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学情调查试题(含解析)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33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将答案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康定中,西兵失利,因议点乡兵,久之不决,遂与王鬷、陈执中俱罢,徙澶州。河坏孙陈埽及浮梁②,州人大恐,或请趋北原以避水患。观曰:“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乃躬率卒徒增筑之,堤完,水亦退。
B. 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C。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文学家针对“秦统一六国”这一历史事件发表独到的见解,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文章有贾谊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过秦论》。
D。 《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都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第二处:“生拼硬凑”指勉强拼凑。“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根据前文语境“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可知,此处应指人综述时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将他人的文献资料拼凑成自己的,此处并未涉及到运用被人的经验办法,所以选“生拼硬凑"。
第三处,“翔实"指详明而真实;“真实"指与客观事实相符。“翔实"与“真实”相比,更强调“详明”。根据语境“书评以外的论文都有比较( )的文献综述",此处指有比较详细的文献综述,应该选“翔实”。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人。少谨愿好学,有乡曲名。中服勤辞学科,擢为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会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降监河中府税。复通判果州,改秘书省秘书郎.
仁宗即位,迁太常丞,出知杭州。还判国子监,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
时星流、地震、雷发正月,诏求直言.观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以致灾异。”河北大雨水,条七事,曰:“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欠以省禁锢,览刑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罢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①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
C项,“贾谊的《六国论》”“苏洵的《过秦论》"错,《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故选C。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