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同步课堂小练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准确
.....的一项()
A.浪遏.飞舟(阻止)指点
..(坍塌,破败)
..江山(评论)颓圮
B.书生意气
..(意志和气概)中流击水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划船)彳亍
C.百舸.争流(大船)苍茫
..(叹息)
..(指旷远迷茫)太息
D.沉浮
..(广阔而看不清样子;迷离恍惚)..(诗中指盛衰)风华
..正茂(风采才华)迷茫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也就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B项,击水:游泳。
彳亍: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犹疑不定。
故选B。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作者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怅寥廓”三句提出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目的是对段琪瑞执政府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重击。
C.下阕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后面八句诗的铺叙。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词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B 项,词中没有“目的是对段琪瑞执政府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重击”这个含意。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历史如潮,橘子洲上的江风吹落了多少春华秋实
①当毛泽东临江作赋、踌躇满志的时候
①物换星移,血雨腥风的史篇早已离我们远去
①眼前只见欲一睹领袖风采的游人如织
①谁会相信中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书生意气的青年手中
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
【答案】B
【详解】①①句回答毛主席诗句所提出的问题;①①①是感慨历史兴亡的文字,①感慨历史,紧承上文,①①感慨物换星移。
注意标点符号。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比拟(分为拟人、拟物)、衬托、对比、顶真、反复、对偶等,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根据其特点判断出是何种修辞。
A项,“比喻”,错误,“万户侯”与“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C项,“反问”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
D项,“借代”错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B。
【点睛】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常有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有名词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等几种方式。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身处乱世之人,能以激浊扬清
....为己任者,必为当世之雄。
B.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风云变幻
....,各阶级都在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着这块黄土。
C.从呱呱坠地到现在,经历了16个峥嵘岁月
....的我跨入了高中的大门。
D.《恰同学少年》一剧,展现的是风华正茂
....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生活。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运用能力。
A项,激浊扬清: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
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符合语境,B项,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符合语境。
C 项,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不符合语境。
D项,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
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符合语境。
故选C。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
1.不要望文生义。
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
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
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
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
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
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
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
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再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
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
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评卷人得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
“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
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
年逾82岁以后,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
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显焦虑。
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
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
“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
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
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
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
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
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
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她轻易地与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
“高傲自重妨碍了他跳舞。
”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落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是做操。
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
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
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
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清规戒律所困的人。
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会随时流出些什么。
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
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毛泽东,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知道你的立场。
”
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
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
封建王朝被推翻。
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
密友翻脸。
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毛泽东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
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
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或许他最终也自感绝望,竟立起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传记开篇刻画毛泽东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从形和神两方面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
B.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
C.传记写了跟毛泽东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毛泽东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来,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毛泽东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复杂”。
D.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
7.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8.“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
作用。
【答案】6.C 7.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①既有虎气,
又有猴气;①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①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爆发的一面。
8.内容上,既精练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
又表明了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
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对毛泽东的评述,又引出了下文。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
A.“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错误。
这里并没有对毛泽东的语言描写,写别人的语言评价对传主而言是侧面描写。
B.“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说法绝对。
原文说的是“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本句意思和原文不符。
D.“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
帝王”说法错误。
原文中“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
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表述
时用的是疑问语气,而不是肯定地“认为毛泽东是……”。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到文本中寻找相应的内容,筛选的时候要细致、准确,并且把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为可以使用的答案,然后分点作答。
从第三段中“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开始便是答题的区间,要注意题干中的“两重性”的限制,概括出来的特点要为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
由“脑弦紧绷如满弓,机
敏似猫”可以概括为: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
由“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可以概括为:既有“虎气”,又有“猴气”。
由“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可以概括为: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
的一面。
由“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可以概括为: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
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
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
物什么心情或形象。
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本题,一要理解该句含意。
这句话是说毛泽东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
二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作用。
该句上文主要叙述毛泽东性格的方方面面,下文主要叙述对他的评价、定论,所以从结构上看是承上启下。
既总结了上文对毛泽东性格的评述,又引出了下文毛泽东身份的定位。
结合“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
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
封建王朝被推翻。
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毛泽东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
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分析得出内容上的作用。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一句紧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又引出下文对他身份的评定“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军事统帅?”“诗人?”“帝王?”……
评卷人得分
四、语言表达
9.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代表为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活动而邀请语文老师前来担任评委的一则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老师:
您好!春节将至,我校准备举行“迎新春贺佳节”朗诵比赛,胜出者将作为特邀嘉宾参与南阳电视台((中华诗歌情))节目的全程拍摄。
本次比赛将于12月30日下午三点半正式开始。
到时候,希望您能对同学们的朗诵发表拙见。
我们诚挚地期待您能荣幸作为评委出席此次活动。
盼能拨冗来到现场!
英才中学
2019年12月25日【答案】(1)“准备”改为“拟”;(2)“到时候”改为“届时”;(3)“拙见”改为“高见”;(4)“荣幸”改为“赏光”;(5)“来到现场”改为“光临”、“莅临”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
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
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
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本题中“准备”是口语,不适合用于邀请函,应改为“拟”;“到时候”适合用于口语交际,不适合邀请函,且不是敬辞,应改为“届时”;“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不能用于敬辞,应改为“高见”;“荣幸”,指荣耀而幸运。
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此处期待老师,应改为“赏光”;“光临”用于口语:敬辞,称宾客来到;此处应用“莅临”,多用于书面用语: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
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
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
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
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
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
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
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
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
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
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经历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
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___________,即使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___________,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事实、科学道理、善良人性和审美情韵。
这样读书,乐趣更大,境界更高。
读书可以使心态平和,__________。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表明读书可以帮助培育良好的气质风度。
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书读多了,___________,就会提升精神品格,才能养成健康人格。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
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与共触类旁通宁静致远震撼人心
B.息息相关融会贯通宁静致远振聋发聩
C.休戚与共融会贯通明察秋毫震撼人心
D.息息相关触类旁通明察秋毫振聋发聩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也可以遗传,读书是可以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B.气质风度可以遗传,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相貌只能靠后天培养
C.相貌、气质风度可以遗传,也可以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D.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答案】10.A 11.B 12.D
【解析】10.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
画横线的句子连接前后两处,前面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联系后面说“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前后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故画线句要使用转折连词,B、D两项中的“而且”表示递进,故排除BD两项。
从前文来看,老年人的理解相对深刻,年轻人的理解相对肤浅,C项的内容正好表达反了,排除C项。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①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①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①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1)息息相关: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
根据语境“读书的境界与年龄”,可知这里意在强调关系,而非谈论“幸福与灾祸”,应用“息息相关”。
(2)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
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根据语境“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事实、科学道理、善良人性和审美情韵”,可知这里强调得到透彻的领悟,应用“融会贯通”。
(3)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溥发、有所作为。
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锐,可以洞察一切。
由上文语境“使心态平和”可知,用“宁静致远”更恰当。
(4)震撼人心:形容某件事对人的震动很大。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根据语境“就会提升精神品格,才能养成健康人格”,可知这里强调读书的作用,应用“振聋发聩”。
故选B。
12.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联系前文“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根据对应关系及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A项,与前文“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不对应。
排除A项。
BC两项,不合逻辑,相貌是遗传的,气质风度是后天培养的。
排除BC两项。
故选D。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
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
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