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致空气教案新版语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空气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情感地朗诵诗歌,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把握诗的内容,明白得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进程与方式: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一辈子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明白得诗歌主题,还能够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忙学生明白得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一辈子。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①有情感的朗诵
②明白得诗的主题。
2.难点:
明白得诗歌的象征写法。
学习时刻:1课时
学习进程及指导: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1.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
(空气)同窗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咱们来讲,是再一般只是的一种物质,咱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那么不然,他以灵敏的目光抓住空气的特点,给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
今天就让咱们一路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 学习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情感地朗诵诗歌,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明白得诗的象征意义。
二、第一次自学展现
(一)自学指导Ⅰ
(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为所欲为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一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2)方式:先教师作朗诵指导, 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诵,同窗相互评判,以读促明白得。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
(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现提升,教师引导、评判、更正、补充、小结。
一、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份: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歌颂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二、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显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形,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
三、第二次自学展现
(一)自学指导Ⅱ
一、内容:赏析诗的第一、二、三部份。
问题:(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什么缘故把“你”称做“我的……朋友”?(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请用一句话归纳第二、3节的内容。
(4)你感觉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什么缘故?(5)二、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一种属性来写的?(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如何明白得的?(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什么缘故?(9)作者写这首诗确实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什么缘故?(说明:每一个学习小组一个题,可依照学习小组实力调整题的分派,目的是调动每一个小组的学习踊跃性。
)
二、方式:小组内先个人朗诵,然后组内讨论。
(组长作记录并依照个人奉献加减量化分,然后各小组展现,其他小组可补充。
监督班委会依照小组、个人表现加量化分。
)
3、要求:8分钟后,小组展现。
(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现提升、其他学生认真听,他人发言完后,其他组如成心见不一致可举手纠正。
必要时教师引导、评判、更正、补充、小结。
一、学生明确:(1)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看成我的朋友来称号,奠定了全诗的表达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
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
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失望。
(5)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一辈子命。
(6)第4节中除空气还有“地牢”“海风”“丛林草野的青气”。
“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切”“希望”“信念”“理想”等等。
第5节除“空气”要紧还有“街头”“柳
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
(7)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
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因此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8)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
除此之外它还归纳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旁却默无一语”。
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9)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2、预见性问题:对第六小题中的“意象”一词学生可能不睬解,教师可补充讲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现
(一)自学指导Ⅲ
一、内容:①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②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二、方式:独立试探,有困难的同窗也可讨论。
3、要求:5分钟后学生抢答。
(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
(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现提升,必要时教师引导、评判、更正、补充、小结。
预见性问题:“象征”一词学生可能明白得不透,教师可补充讲解。
五、本课小结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习以为常的,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
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旁”又“默无一语”。
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歌颂中,寄与了诗人对真情、真理、理想、信念的赞颂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