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水土保持之植物措施在水利工程中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水土保持之植物措施在水利工程中应用
摘要:水土保持工作对改善局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通过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作用。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植物措施方面就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浅述。

关键字: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小流域浅议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项目概况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2009-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位于洪林镇、养贤乡、沈村镇。

该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区域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无霜期228天,多年平均蒸发量1008mm,多年平均降水1367.6mm,多年平均降雨量比较充沛,但降雨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雨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雨的50%,其中最大年降雨量为1954年的2105.4mm,最小年降雨量为1978年的760.8mm。

项目区属江南地层区常州—宣城地层小区(Ⅲ128),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与皖南山区过渡地区,地层呈多元结构,但较简单,且规律性强,项目区总体上呈壤土—粉砂—卵石—粉(泥)砂岩变化。

区内共有三条断裂分布,即:周王大断裂,江南深断裂和旌德断裂。

工程地质均呈壤土-粉砂—卵石—砂岩夹砾岩变化,其中,第一层壤土厚3-4米左右,多呈可塑状,少量软或硬塑状,灰黄—黄色,中等偏高压缩性;第二层粉砂夹细砂,厚1.0米左右,稍密—松散状,中等偏压缩性;第三层卵石,厚4.5—5.5米,稍密—中密状,灰色,低压缩性;其下伏基岩为粉(泥)质砂岩夹砾岩,属松软质岩,厚达300米左右。

该项目主要工程为兴建排灌站一座,节制闸二座,开挖沟渠12000米,堤防培土加固4800米小型桥梁24座以及田间沟渠配套工程25600米。

项目总投资4000多万元。

该项目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风蚀轻微。

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水土流失类型水蚀、风蚀兼有;运营初期项目区实施的植物措施处于成活生长时期,防风固土能力较差,故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2、工程施工中水土保持防治方案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项目建设区包括建设单位永久征地范围和
临时占地范围;直接影响区是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直接危害的范围。

通过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本工程水土流失特点,我们采取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和工程新增的水土流失进行科学地防治,达到改善项目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通过分析,在工程竣工后,我们确定对本工程的堤坝、坝坡、泵站和山体开挖段进行重点防护;在施工期间,我们采取对工程临时堆渣区布设弃土整形、编织袋装土铺盖等临时防护措施,防止因大雨造成水土流失,并且当风速大于或等于5级时,要求施工方暂停土方施工;当施工结束后,将临时占地区域进行土地平整,恢复其原地貌,对于土料场则种植植被。

总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措施合理配套,以发挥其最佳效益。

3、具体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

保持的内涵不只是保护,而且包括改良与合理利用。

不能把水土保持理解为土壤保持、土壤保护,更不能将其等同于侵蚀土壤控制。

水土保持是自然资源保护的主体,是指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主要有植物措施(如水保造林、水保种草、水保耕作、园林绿化等);工程措施(如坡面工程、沟道工程、挡墙工程等)和临时措施(填土编织袋,防雨布)。

建设淤地坝、谷坊等工程措施减少坡面径流;在河流边修建丁坝等各种护坡工程。

不过,最有效、最长久的还应该是植树造林,以植物措施保持水土。

植物具有区域性,每个地方的常用植物都不会一样,首先保证植物能在大的区域中生活下去,所以我们就选择当地那些常用的植物,不用外来树种。

还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光、温、水、土、气、肥等,选择根系要比较发达的乔木,还必须在表层附上草地,形成立体防护,防止水土流失。

3.1坝顶、坝坡防治措施
3.1.1堤顶防治措施
工程竣工后,大坝为开挖淤泥回填新筑坝,土壤裸露,同时坝顶进出车辆增多,人为活动的频繁,会使水土流失程度加剧。

山体开挖后土壤为分化砂岩,遇雨水土流失严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开挖断面因雨水而导致水土流失,主体工程设计中对坝顶进行硬化。

坝顶硬化包括机械碾压路基、铺砂卵石稳定土基层、砂石表面处治及绿化美化。

施工时,铺砂卵石稳定土基层后,用装废弃土的编织袋加以覆盖,防止受暴雨作用产生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将铺盖的编织袋土拆除,并将编织袋回收,避免编织袋被埋入土中,影响堤顶表面处治的质量。

坝顶剩余部分采用乔、灌、草相结合,对其进行绿化、美化,以提高环境质量和丰富景观类型。

3.1.2坝坡防治措施
坝坡进行机械整形,并用装废弃土的编织袋加以覆盖,防止受风力作用产生
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将用做铺盖的编织袋拆除,并将编织袋回收,避免编织袋被埋入土中,污染土壤。

主体工程建成后,坝坡采取种植草皮及栽种三排乔木的绿化措施。

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来分析,绿化工程避免了土地裸露,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完全达到了水土保持的要求。

而且通过绿化美化为职工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工作场所,对于提高职工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2泵站工程防护
防洪排涝泵站建在宝圩村东南角,距河坝30米处。

在排涝抽水过程中,可能造成水阳江支流水流流向的改变,从而产生水流横向侵蚀、冲淘渠岸,甚至有崩塌的可能,所以在排涝泵站口上下游处,布设长度为50m的浆砌块石护坡。

通过这一措施,可以有力的控制因排涝而导致的水流横向侵蚀,既防止了渠岸产生坍塌的危险,同时也保障了排涝工程的顺利运行,满足了水土保持的要求。

3.3办公设施周围的环境绿化
供水工程、办公楼附近100米范围以内,绿化工程主要以种植草皮为主,适当花灌木、小乔木;100米范围以外,种植绿化林带,采用乔、灌、草结合,既具有紧密结构的防风效果,又有疏透结构的防护距离。

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主体工程的周围增加了地表植被的覆盖度,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防止了扬尘。

4、水保措施实施计划及完成期限
根据水土保持法律中的“三同时”的规定,水土保持方案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但在实际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主体工程的进度安排和水土流失产生的特点,水土保持方案的工程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完成,植物措施略比主体工程略滞后,但不超过一年,要分期实施、分期验收。

5、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分析
按照方案设计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可有效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93%以上,使项目区周边的开挖面、裸露面、工程施工中被破坏的植被得以保护,使整个生态系统趋向稳定。

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均为临时性弃土,取料结束后用于基础回填及料场回填,弃土临时堆放期间采取临时工程措施进行有效拦挡,避免了水土流失。

方案实施后,恢复草地、栽植了乔木和花灌木,使林草覆盖率得到提高,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控制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而且大量植物措施的布设还将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同时水保工程施工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及政府的水土保持意识,并为当地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对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植被的恢复和增加,将大大增加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调节季节间水量和区域小气候,有利于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使项目区的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6、项目区栽植水土保持植物材料
三叶草、假俭草、胡枝子、紫穗槐、狗牙根、沙地柏、连翘、榆叶梅、紫薇、茉莉、木槿、丁香、金银木、珍珠梅、贴梗海棠、爬山虎、扶芳藤、紫藤、络石、凌霄、鸡冠花、矮牵牛、麦冬、蜀桧、黄杨、香樟等。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