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
修辞三段论在古文中的运用论文
1.引言
亚里士多德首创科学的修辞学,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修辞三段论(enthymeme),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
核心和灵魂。

近年来,对修辞式三段论的研究层出不穷,大部分都
限定在法律、自然科学、政治以及广告等语体中。

其实并非如此。

修辞三段论早在我国古代,就被文人墨客广泛用于诗词、格言和文
言文之中,以达到影响或劝说他人的目的。

本文试探讨修辞三段论
的特点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体中的运作。

2.修辞三段论的特点
“修辞三段论”意思是演说式的推论,原文是enthymema(恩梯
墨玛)。

修辞三段论采用连续讲述的方式,它不像论辩式推论那样面
向少数观众,而是面向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听众,其目的就是影响
听众,使他们信服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样,修辞三段论的三个构
成元素就包含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而且其中一个
前提是可以省略的。

例如下面的一个例子:
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勤劳善良的。

这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式推理,大前提是“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小前提是“我是中国人”;推理出的结论是“我是勤劳善良的”。

若一前提或结论省略时,其修辞三段论形式可表达为:
1)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所以我是勤劳善良的。

(“我是中国人”被省略)
2)我是中国人,我是勤劳善良的。

(“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被
省略)
3)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我是中国人。

(“我是勤劳善良的”被
省略)
这表明,修辞三段论中的两个前提和结论可以省略其中的任何一个,通过剩下的两方来推理得出。

上述例证还表明修辞式推论的前提是属于人类行动范围的或然的事,所以根据这种前提推出的结论也是或然性的,这是修辞三段论
和逻辑三段论的本质区别。

后者是基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不生成
知识。

其前提和结论早已经过论证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所得出的
结论不是新知识,而是人们公认的真理或事实。

但修辞三段论生成
知识,因为它是在论辩的过程中形成的。

论辩就是要用言语和行为
去影响和劝说听众,而达到共识。

修辞三段论的前提和结论没有必
然的联系,是修辞者和听众通过互动,进行论辩而得出的同一认识,是新知识,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已知通往未知的关系。

3.古文中的修辞三段论
3.1.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修辞涉及到修辞者、读者以及修辞话语这三个核心方面,其中修辞性话语包括话语和非语言行为。

修辞就是一种劝说行为,在古典
修辞学中,修辞的核心、焦点就是劝说。

即修辞者通过言语和行为
影响读者、听众的观点和态度,诱发合作。

修辞三段论是由已知通
往未知的过程,其中修辞者的论辩就是一种劝说,已达到自己的目的。

劝说有三种诉诸形式,人品诉诸(ethos)、理性诉诸(logos)和
情感诉诸(pathos)。

人品诉诸基于说话人的信誉性,可信性。

它通
过说话人的态度和人品特征使听众相信其语言的真实性。

理性诉诸
基于逻辑、因果关系。

它不是通过语言的情感、艺术性打动读者,
而是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事实逻辑、因果关系完成对读者的劝说。

情感诉诸基于情感。

它与感情、同情、悲悯等词相关。

它通过打动
听众的情感世界,使其非理性地接受说话者的上说服。

它可能涉及
任何一种情感:爱、很、恐惧、怜悯、愧疚、欢乐、痛苦,抑或集
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修辞三段论正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
诉诸来完成其最重要的劝说功能。

其运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人品诉诸
话语(discourse)理性诉诸
感情诉诸
结论:劝说目标
修辞者(rhetor)听众(audience)
例如《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很好的'
运用了修辞三段论的劝说作用: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
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
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这则文言文是邹忌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说齐威王要善于和乐于纳谏。

正所谓忠言逆耳,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受小人的欺骗蒙蔽。

从邹忌本人与徐公比美到劝说齐威王纳谏,这里有两个修辞三段论,分别为: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暗示妻子,妾室和客人所说的话是假的。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所以,知道自己受蒙蔽了。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暗示齐国强大的的背后也有种种
挫折和困境。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

所以王之蔽甚矣。

邹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事知道人越往高处,畏惧巴结自己的人就越多,得到的真心话就越少。

邹忌将自
身的事告诉齐威王,其实是利用了劝说中的人品诉诸,让齐威王相
信自己是个道德高尚,敢于发现错误,承认错误的人,并且时刻关
心朝政。

同时还运用了理性诉诸,摆出事实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因为齐威王高高在上,大小官吏百姓不敢直言进谏,所以大王必会
受蒙蔽。

情感诉诸在文中也很好地体现出来了,邹忌时刻关心朝政,在劝齐威王纳谏是首先说的是自己的遭遇,让大王真正理解自己,
和自己有共同的态度和认识。

由自己联想到齐国,其爱国主义精神
可见一斑。

所以齐威王立刻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且下令:“群臣吏
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2.在格言中的运用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学》中指出,格言是对一般事理和对行动的陈述,说明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亚氏认为,“格言是修
辞式推论去掉三段论形式以后剩下的结论和前提”。

但具有修辞性
的格言是在建立在或然性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而得出的结论。

例如: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这是一则以成功为主题的励志型格言,用修辞三段论的模式可理解为:你希望成功。

(说明成功是可以实现的。

)你有恒心,有丰富
的经验,做事小心,并且满怀希望。

你就可以获得成功。

格言警句
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劝说读者或听众,使其信服,接受自己的价
值观、态度、观点等等。

利用修辞三段论创造出的格言可让听众更
容易接受。

3.3.在诗词中的运用
中华文明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古代的学者、诗人留下了许多优美而又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很多就巧妙地运
用了修辞三段论。

例如杜甫的《前出塞九首》中的第六首,诗人就
利用修辞推论模式抒发己见: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的前四句,两个“当”,两个“先”,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是下文赴边作战的前提。

在后四句中,诗人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
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
能事,侵犯异邦。

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
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诗人以作战为主题,提出战争取得胜利的前提一是要有良好的战略,即“擒贼先擒王”;前提二是不能大肆的残杀,不得侵犯他邦
及其利益,否则就会造成更多的矛盾,战争也会不断。

这里说的有
理有据,使人信服,将理性诉诸用到实处。

4.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西方古典修辞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修辞三段论的特点以及它在中国古文中的运用。

修辞的最终目的是劝说,修辞
者通过人品诉诸、理性诉诸和情感诉诸这三个要素来达到劝说听众
的目的,使听众在态度、观点、价值、信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与自
己同一。

在我国诸多的历史文化著作中,无论是文言文,诗词还是
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也大量采用修辞三段论来达到劝说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即
使是晦涩难懂的语言也能应付自如。

参考文献
1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修辞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
团,2005.
2邓志勇.英语修辞学与写作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邓志勇.修辞三段论及其运作模式[J].外国语言文学,2003,(1).
4邓志勇、杨涛.修辞学与西方哲学思潮[J].外语教学,2002,(1).
5邓志勇.美国修辞批评:范式与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7,(5).
6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7胡曙中.英语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