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1.方言意义
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
1
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
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
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由此有学者便提出汉语方言的划分,必须追溯到文化渊源为内涵的人文历史地理语言学概念,必须以汉人移民的周边
2
化轨迹和互动语言的汉语化程度为基本依据。

一部汉语方言形成史就是一部中国移民交流传播的历史。

3.方言与民俗
二、通过方言可以透视民俗现象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

方言是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

方言与民俗都是人类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带有很强的地域性。

独特的方言词,对于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和凝结作用。

民俗方言词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应看作是具有象征作用的民俗符号。

如“盘缠”一词,过去为旅行者所带钱物,为防丢失和贼人发现,便用布袋“盘”、“缠”于腰间,因而得名。

现在,虽没有了用布袋包裹钱物于腰间的习惯,可“盘缠”仍指旅行者所带的钱物,一般具体指路费。

又如:在山西晋南地区,新娘迎娶回来进门时,不能直接从地上走,要从前后传递的铺在地上的红布袋上面走过,谓之“传袋”, “ 袋”谐音“代”,取“传宗接代”之意。

每一个方言词就是一个支撑点,它可使某一种民俗更稳定、更完整;每一个特色方言又是一个民俗集合体,它可集一种复杂的民俗现象于一词;见词生义,由词连俗。

三、记载民俗的方言词因民俗的消失而亡
3
民俗与反映民俗的方言词其发展规律一般是平衡的、共存的、互动的。

方言词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也随民俗的消亡而隐去。

古代晋北素有养羊之俗,由于妇女不会织布,所以那时人们炕上铺的是“羊毛毡”,;冬季男人、女人,连小孩都穿“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一种没有任何布装饰的皮袄) ;脚上穿的是羊毛织的“毛袜”和羊毛做成的“毡鞋”、“毛靴”,也叫“毛窝”、“毛圪塔”;头上戴的是羊毛织的“毡帽”。

解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晋北人穿戴“白茬羊皮”的民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很少看到“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之类的衣服了。

记录这些民俗的方言词也就逐步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消失了。

在晋南、晋中一带,解放前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解放后此俗消失, “娃娃亲”一词也随之不用。

“磕得脑(磕头) 作揖”是解放前流行在晋南的基本礼俗,是逢年过节、婚礼寿庆晚辈向长辈施行的一种大礼,解放后逐渐废除,该词也随之不用。

四、方言、民俗的演变因地区不同而异
当今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格局的变化,很多民俗已悄然消失或淡化;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无不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婚丧嫁娶越来越简。

太原、晋中一带过去流行的洞房之夜,圆房前要喝疙瘩汤,汤中放红枣、花生,谐“早生”之义,现在这种习俗可能已荡然无存。

然而在一些山区的小村
4
庄,还保留着更多的传统民俗。

如太行山的山沟里,黄土高原窑洞中的农民,这里的经济落后而观念陈旧,生活单调而民风淳朴,民俗方言还保留得相当多。

有些落后的民俗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早已绝迹,而在贫穷的山区农村还时而见到,如“换亲”系指贫穷的家庭两家互娶对方的女儿为儿媳妇,
这样可以省钱,但多数家庭并不幸福。

一方言与中国文化些旧的民俗在介于都市与村庄之间的地方,有的保留,有的消失,但无论何种地方,方言与民俗的相伴而来、共生共灭的互动关系却是一致的。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