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51例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治疗51例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手术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7年2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51例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60足),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随访观察1年,分析其治疗效果,并测量术前术后的Bohler角度及跟骨高度,对比差异。

结果:依据Maryland足部的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本组51例60足,优36足,良18足,可3足,差3足,总优良率为90.0%,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术前术后Bohler角度及跟骨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疗法可有效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疗效比较满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标签:手术疗法;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1-0030-02
临床上跟骨骨折比较常见,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其中关节内跟骨骨折的发生率最高。

由于大部分骨折涉及到距下关节面,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致残[1]。

临床上主要采取保守疗法或手术疗法进行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法存在分歧。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提高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手术疗法。

本次研究对2007年2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51例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60足)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51例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60足),其中男41例(双足7例),女10例(双足2例),年龄17~71岁,平均(34.0±2.1)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1~2周,平均(8.0±2.1)d。

其中合并腰胸椎骨折5例,踝關节骨折3例。

双侧受伤9例,单侧受伤42例。

高处坠落38例,车祸致伤13例。

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均对双侧跟骨冠状位进行CT扫描,并对患侧的跟骨轴位进行X线摄片。

依据Sanders对骨折进行分型,其中Ⅱ型23足,Ⅲ型32足,Ⅳ型5足。

1.2 方法
依据合并伤及局部软组织肿胀等情况在受伤1~2周内给予手术治疗,在此期间主要给予抬高患肢、石膏固定配合脱水药物进治疗。

手术时进行硬膜外麻醉,单侧患者采用侧卧位,双侧采取俯卧位,使用止血带。

手术切口为跟骨外侧“L”形入路,长约15 cm,将软组织切开后,为了使距下关节显露出来,一般从骨膜下和腓骨肌腱鞘同时向上及向前将皮瓣掀起,同时要注意对腓骨长短肌腱进行保护。

将跟骨外侧壁骨掀开并折块,首先将跟骨内侧解剖关系恢复,然后将受损的关节面复位,缺损的部分采用自体骨进行填充,用钢针进行临时固定,通过C 臂机对跟骨的形态及关节面复位的进行观测,效果满意后采用解剖型钢板及3.5 mm的螺钉进行固定复位,并仔细观测距下后关节面的平整情况,最后关闭切开进行包扎。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进行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依据Maryland足部的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年,本组51例60足,优36足,良18足,可3足,差3足,总优良率为90.0%,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皮瓣坏死、腓肠皮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受到损伤和钢板断裂。

2.2 Bohler角度、跟骨高度及Maryland评分比较
51例(60足)术后Bohler角度恢复率为90%,术前术后患者的Bohler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跟骨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详见表1。

3 讨论
关节内跟骨骨折的类型比较复杂,不容易处理,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伤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跟骨的形态极其不规则,所以跟骨的形态及位置严重影响足弓的负重及形成[2]。

关节内跟骨骨折使跟骨的宽度增加,改变跟骨原来的高度并对距下关节面造成严重的损坏。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跟骨的状态恢复到原样,进而保持足弓的完好性并复位各关节面[3]。

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及手术疗法,由于保守疗法的局限性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如Bohler角恢复、跟骨高度恢复、跟骨整复等。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提高,手术切开复位固定被应用于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治疗。

由于骨折后软组织肿胀情况比较严重及局部的张力较高,过早手术将严重影响手术的成功率,所以一般在软组织肿胀好转及皮肤出现褶皱后进行手术,此时出现感染及皮瓣坏死的机会也比较小[4]。

因此本次研究在其伤后1~2周内给予手术。

跟骨后关节面是跟骨用来传导重力的最主要关节面,是跟骨的后关节面,因此后关节面的恢复情况及跟骨宽度的恢复非常重要。

在跟骨骨折复位后,可能会留下骨缺损,只有在压缩缺损比较严重并需要填补时,对其进行植骨是必要的治疗方法,否则会因渗血而影响切口的愈合。

研究表明植骨可有效预防骨折再次移位,并对骨折的愈合能力起到刺激的作用[5-6]。

植骨优先考虑自体的骨块。

SandersⅣ型的关节内跟骨骨折,很难达到良好复位,本次研究Ⅳ型5足采取早期距下关节的融合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加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疗效较满意。

术后一般会给予中药配合抗生素进行治疗。

本次研究对51例(60足)患者采取手术疗法进行治疗,优良率为90.0%,术后Bohler角、跟骨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均未出现感染、皮瓣坏死、腓肠皮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受到损伤和钢板断裂等并发症。

由此可见,手术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宝玉,冯后祥,张双宝,等.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51例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543-544.
[2]王锋宝,何强,刘宝平,等.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8例关节内跟骨骨折临床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27(6):35-36.
[3]周勃,赵滨,尹培荣.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J].贵州医学院学报,2011,36(6):626-627.
[4]张志伟,马骁.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不良原因分析[J].中国骨伤,2008,21(8):589-590.
[5]戴海伟,赵必允.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2,19(8):1207-1208.
[6]张利军.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235-2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