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空间站,被称为航天员的“太空之家”,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为早日建好新的空间站,进而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无数中国航天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就是这一征途上的重要节点,它搭起了空间站通向太空的“天梯”,将中国人在宇宙建站的梦想勾勒得更加清晰。

如果把空间站比作一个房子,要想建得好,离不开牢固的材料。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使命,就是把主要建材运上太空。

搭好房子,还要添置物件,2017年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就像快递小哥,负责运输各类补给。

房子布置妥当后,需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通过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进去“居住”。

这三类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实现“房子+物品十人”的愿景。

所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协调性。

这也说明:建设空间站,我们有能力正式动工了。

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从“一室一厅”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由3个舱体组成的“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未来空间站,“户型”升级记录着中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科技探索与追梦历程。

从“装修”看,无论是让航天员实现更久在轨停留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还是单翼翼展约30米、用以提供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的柔性太阳翼,都秉持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未来,除了核心舱“天和”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外,实验舱“问天”和“梦天”都将用于科学实验。

浩渺深空,行路漫长,接力“长征”,任重道远。

当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宣告中国进入太空时代。

现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让中国人在太空安家变为可能。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在太空深处居住生活研究、勇攀科技高峰的又一个“家”。

(选自2020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空间站”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空间站是航天员居住的“太空之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B. 空间站由房子、物品和人组成,标准的“户型”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C. 能否建设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航天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唯一标准。

D. 中国空间站将由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和“天和”三部分共同组成。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起了空间站通向太空的“天梯”,将中国人在宇宙建站的梦想勾勒得更加清晰。

B.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C. 从“装修”看,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柔性太阳翼都秉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等理念,展现了中国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

D. 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邀游太空,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安家梦。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

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

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

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

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

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

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

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

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

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

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
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

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

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甲】(放/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

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

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滴落)在院子里。

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

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

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

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

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

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

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

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⑪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奇砖,四合院重新改造。

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

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

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⑫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丙】(摇动/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3.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放滴落摇动
B. 码溅落摇曳
C. 放溅落摇动
D. 码滴落摇曳
4. 下列选项中与“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A. 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

B. 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

C. 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

D. 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往日,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灰色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

B. 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快乐自足。

C. 鱼鳞瓦见证了作者看礼花、够小降落伞的孩童时光。

D. 去年秋天,作者看到草厂胡同四合院房顶的灰色瓦浪倍感亲切。

6. 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选出其中的两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加以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27日,央视对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进行“慢直播”,24小时不间断地呈现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

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只有一个固定机位,若干工人忙碌工作,不快进,也不切镜头。

没想到,竟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

“慢直播”是相对于过去的直播生态而言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通常以“快”为前提,第一时间告诉受众何处发生了何事,带有某种形式的解说和主持人旁白,受众还可以看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

但“慢直播”几乎不存在任何外界的干预,没有音乐,没有旁白,没有字幕,没有引导和话题设置,只是展现现场情况,让用户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感兴趣的内容,给用户充分的想象空间。

虽然单位时间信息量不如“快直播”大,但“慢直播”时间更长,对事件的展示更完整。

目前,“慢直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等领域。

(摘编自《火神山医院“慢直播”为何火了》)材料二:
数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摘编自2020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材料三:
“慢直播”的“慢”,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绝对的长,而是相对节奏上的“慢”。

有些人不太喜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去捕捉那些相对时间短,但能够产生独特价值的题材来进行“慢直播”。

比如说很多人没有看过昙花的开放,那么“慢直播”可聚焦这短短的一分钟;或者一些市政工程,它的关键部分往往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发生并结束,这也是“慢直播”非常好的题材范围。

当然,要突破“慢直播”在节奏上的迟缓问题,可通过题材的策划,从直播的过程中挖掘变化和节奏,这样才有可能吸引用户。

还有一类“慢直播”,它所考虑的是对常规视频内容的一种补充,没有指望在预计的时段里出现特别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它在意一种长时间的关注和人们随时可看的一种需求。

它往往会应用在一些特殊区域、特殊地点里面的一些监控角度。

这其实是监控需求本身的一种价值外溢。

所以在“央视频”的“慢直播”栏目里,会看到一些著名的景点、众所周知的热门地点的“慢直播”,实际上重点价值在于它本身的地标特点,而并不在于它直播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内容。

(摘编自《解读“慢直播”的价值新定义》)材料四:
就“慢直播”这一技术手段本身的运用而言,凡是受众关注度高的新闻,都有进行“慢直播”的基础。

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适用于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

在一些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当中,凡是场景相对集中、人们关注度高、亟须第一时间了解进展情况的,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

另一种是非突发性事件的“慢直播”。

比如,武汉的樱花季、五一期间的北京故宫等,都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平台,吸引更多受众。

同时也可以结合AR等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提高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

对于新出现的“慢直播”,当下最主要的是对内挖掘价值、本地扩大合作,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跟外界联合共享这些并不一定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事情上。

能够挖掘的“慢直播”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它的背后往往可以衍生出一系列优秀的短视频作品。

有了“慢直播”镜头,相当于在现场安排了一个24小时不休息的记者,会捕捉到过去被错过的镜头。

(摘编自《“慢直播”发展前景如何》)
7. 下列对“慢直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慢直播”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字幕,不存在镜头切换,只是展现现场情况。

B. “慢直播”与“快直播"相比,单位时间内信息量相对比较少,但对事件的展示更为完整。

C. “慢直播”只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来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且具有独特价值的题材。

D. “慢直播”可适用于突发性事件和非突发性事件,其结合AR等技术手段可为观众提供真实感。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与“慢直播”相比,速度快,观众在观看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处理痕迹。

B. 调查显示,观众喜欢“慢直播”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这样的直播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真实感。

C. “慢直播”只是展现现场情况,无须旁白,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旅游景区、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这些领域。

D. 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应当进行“慢直播”,而不宜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因为“慢直播”满足受众的了解、参与、互动、监督等不同需求。

9.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如何提高“慢直播”的吸引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慎从吉字庆之,钱俶之婿也。

为元帅府长史。

归宋,历将作少监。

会择朝士有望者补少列,改太子右庶子。

真宗升储,换卫尉少卿。

真宗即位,复为右庶子,迁詹事。

从吉自归朝,居散秩几三十年,颇以文酒自娱,士大夫多与之游。

景德初,上言求领事务,判刑部。

颇留意法律,条上便宜,天下所奏成案率多纠驳,取本司所积负犯人告身鬻之,以市什器。

大中祥符初,改授卫尉卿,纠察在京刑狱,拜右谏议大夫,判吏部铨。

初,选人试判多藉地而坐,从吉以公钱市莞席给之。

临事敏速,勤心公家,所至务皦察,多请对陈事,上谓其无隐。

八年,改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

请属一无所受。

”才数月,有咸平县民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

张素豪族,质本养子,而证左明白,质贿于吏。

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从吉命户曹参军吕楷就县推问。

卢之从叔虢略尉昭一赂白金三百两于楷,楷久不决。

卢兄文质又纳钱七十万于从吉长子大理寺丞钧,钧以其事白从吉,而隐其所受。

卢又诣府列诉,即下其事右军巡院。

昭一兄澄尝以手书达钱惟演,云寄语从吉,事逮钧、锐,请缓之。

从吉颇疑惧,密请付御史台。

即诏御史王奇、直史馆梁固鞫之。

狱成,从吉坐削给事勒停,惟演罢翰林学士,楷、钧免官,配隶衡、郢州,锐、文质皆削一官,澄、昭一并决杖配隶。

天禧三年,起为卫尉卿。

明年,判登闻鼓院。

坐与寇准亲善,以光禄卿致仕。

未几卒,年七十。

(节选自《宋史•慎从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
/县闻于府/
B. 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
C. 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
D. 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升储,升为太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C. 天禧三年,使用的是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年,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也称休致、乞骸骨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慎从吉颇有声望,与士大夫交游。

朝廷选择有声望的朝中官员补充缺职,他做了太子右庶子。

他常常以饮酒赋诗自娱,有许多士大夫与他来往。

B. 慎从吉关注法律,纠正相关案件。

景德初年,他通判刑部,留意法律,分条上报朝廷有利而宜办的事,纠正了很多天下所奏报的已经办理的案卷。

C. 慎从吉明察秋毫,得到皇帝肯定。

他临事敏捷迅速,对公家事务尽心尽力,所到之处务求明察,常常请求应对陈述事情,皇上说他没有隐瞒
D. 慎从吉卷入案件,受到牵连被削职。

他把卢氏案交给御史台处治,因他的两个儿子慎锐、慎钧接受了卢氏哥哥的钱财,而被削去给事的官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

(2)昭一兄澄尝以手书达钱惟演,云寄语从占,事逮钧、锐,请缓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上下联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B.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词,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C.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是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是作“缺少”讲。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5.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同样是写雨,李清照的“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和苏轼的“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凄婉,一旷达。

(2)侈靡误国,节俭兴邦。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言犹在耳。

(3)人生当奋发有为,全力以赴。

若尽全力仍不能如愿以偿,也无愧于己,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_________,_________”。

(4)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我们可以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形容深圳的变化历程——虽遭遇困难和挑战,但依然一路向前,蓬勃发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图为某单位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位启动应急预案的前提是制定应急预案并且突发事故已经发生。

B. 应急预案包括临时应急救治、报告领导、请求医疗救援等三方面。

C. 领导知情后,一方面要向上级报告,另一方面要到现场指挥工作。

D. 领导到达现场后进行指挥,主要工作是协调力量,全面处理事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

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直指人性中阴暗灰色的一面,而“有高德者则仰慕之”则直指人性中积极阳光的一面。

每个时代都有德行高于一般人的杰出人物。

请你关注生活,观照社会,联系自身,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杰出人物的。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体现在以下词语中:1.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3.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4.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5.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6.有修辞作用的词语;7.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等。

解答中首先要了解所考查的重要概念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判断。

B项,“空间站由房子、物品和人组成,标准的‘户型’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错误,由原文“由3个舱体组成的‘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未来空间站”可知,“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是“未来空间站”。

C项,“是衡量一个国家航天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唯一标准”错误,由原文“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可知,“唯一”于文无据。

D项,“中国空间站将由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和‘天和’三部分共同组成”错误,由原文“未来,除了核心舱‘天和’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外,实验舱‘问天’和‘梦天’都将用于科学实验”可知,“天和”是核心舱,“问天”是实验舱。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

D项,“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安家梦”错误,由原文“当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宣告中国进入太空时代。

现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让中国人在太空安家变为可能”可知,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