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成语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不厌诈》成语典故
在春秋时期,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两岸进行了一场大战。
当时,宋军已经排列好阵势,楚军还在渡河。
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说:“楚军兵力强大,我们应该等他们全部渡过河后,再发动进攻。
”宋襄公却回答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在敌人过河时攻打他们呢?”公孙固又说:“打仗就是为了取胜,如果讲究仁义,那还不如不打仗呢。
”宋襄公固执地说:“你说得不对,我们要讲道德,不能趁人之危。
”
楚军终于全部渡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
公孙固再次建议宋襄公发动攻击,他说:“现在楚军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可以趁机进攻,取得胜利。
”宋襄公却说:“不行,我们要等他们列好阵后再打。
”当楚军摆好阵势后,向宋军发动了进攻。
宋军抵挡不住,被打得大败。
宋襄公也受了伤,他叹息着说:“我讲仁义,却没有得到好报,反而失败了。
”
大臣们都埋怨宋襄公,说他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导致了失败。
宋襄公却说:“君子不能欺负弱小,不能攻打没有准备的敌人。
我们是大国,应该讲仁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不能只讲仁义道德,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
如果一味地讲仁义,可能会导致失败。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宋襄公的迂腐和固执,他不懂得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最终落得个失败的下场。
三国时期,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在大雾天气向曹操的船队放箭,使曹操不得不下令撤退。
诸葛亮成功地利用了天气和曹操的心理,实现了“兵不厌诈”的策略。
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利用魏军攻打赵国的机会,率领齐军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
最终,魏军在回援途中遭到齐军的袭击,赵国得以解围。
孙膑通过攻击魏国的后方,达到了救援赵国的目的,体现了“兵不厌诈”的策略。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报仇。
他表面上对吴王夫差恭敬顺从,实际上却在暗中积蓄力量。
勾践还使用了美人计,迷惑夫差,使他放松了警惕。
最终,越国一举消灭了吴国,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勾践的成功证明了“兵不厌诈”的有效性。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西城被司马懿的大军包围。
诸葛亮没有足够的兵力抵抗,于是他打开城门,让士兵扮作百姓在城门口扫地,自己则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看到这种情景,怀疑城中有埋伏,不敢轻易进攻。
诸葛亮成功地利用了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军队。
这些典故都展示了“兵不厌诈”的策略在战争和竞争中的重要性。
它们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轻视对手,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兵不厌诈”是一个富有智慧和策略性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善于运用智谋和策略,才能取得胜利。